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是其制定抗战政策的主要依据.在民族矛盾占支配地位的抗日战争中,如何对待阶级矛盾,如何进行阶级斗争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将阶级矛盾的解决置于解决民族矛盾的主要任务之中,将抗日战争作为一场人民战争对待.国民党在抗战中以解决民族矛盾为由收紧其对内政策,限制人民民主权利,无形中分化了自身力量.不同的政策也预设了两党在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为抗战救国,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中共真诚地希望加强与国民党的长期密切合作。从1935年8月至1939年初,中共针对国共两党的合作组织形式,依据情势的发展,适时调整其诉求,先后主动提出了“国防政府与抗日联军”“混合委员会”“民族革命联盟”“民族统一联盟”“国民革命同盟会”“两党关系委员会”及跨党合作的意愿。但国民党和蒋介石要中共“归服”或“融化”的苛求,让退守“组织独立性”合作底线的中共无法接受,这迫使中共关于国共合作组织形式的诉求渐次改变,最终维持于多层面有事商讨的国共合作组织形式,这也是战时国共两党合作过程纷争频繁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3.
诞生于炮火硝烟中的抗战精神是积贫积弱的中国战胜强大日本的决定性因素,它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可以归纳为八个字,即拼搏、奉献、团结、自强。这是中华民族在抗战时期积累的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之一,是抗战历史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之际,在全面推进小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再次回顾与总结中国人民在14年的抗日战争中所形成的抗日精神的发展,讨论和研究建国六十年来抗战精神的弘扬,对于继承先辈的精神财富,激励民族精神等都是十分必要同时也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张敏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2):39-41
梁漱溟是20世纪上半叶乡村建设运动的领袖,他提出乡村建设思想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文化背景。乡村建设运动有积极一面,也有其理论缺陷,但对今天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仍然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邹巧灵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71-74
抗战全面爆发前后 ,共产国际尽管在一些问题上对毛泽东存在着看法 ,但由于毛泽东正确地对待了共产国际指示 ,正确地处理了同共产国际的关系 ,共产国际最终作出了从组织上支持毛泽东为中共最高领导人的重大决策 ,从而使得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在六届六中全会上得到了全党的承认。 相似文献
6.
詹永媛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1,(2):98-101
:抗战时期,国统区的抗战文化运动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即: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广泛性和群众性以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强化民族解放意识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中,知识人和革命者很早就意识到乡村建设的意义。在1919年兴起的“到民间去”运动中,乡村文化对于革命的作用引起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和知识分子较广泛的关注,此后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治”讨论中,歌谣、鼓词等所蕴含的“革命”与“激进”内涵进一步被发现,革命者和知识人希冀通过对民间文艺的改造传播新思想、启蒙农村。延安时期,由政治精英推动的乡村文艺运动改变了之前知识分子与乡村隔离的状态,充分发挥了民间文艺在乡村建设中的政治、社会功能。新中国初期的乡村文化建设重点在于如何重塑民间文艺,让其形成新的“地方讲述”及文化共识。改革开放后,伴随民俗旅游的兴起,民间文艺在乡村建设中发挥了“舞台”的作用。21世纪初在非遗语境中,民间文艺走向发展主体,尤其是在艺术乡建中引发了诸多讨论。文章在对不同时期乡建中民间文艺所发挥的功能与价值梳理的基础上,归纳与总结其经验与存在的问题,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一定的镜鉴。 相似文献
8.
1935年北平爆发了“一二·九”学生运动,那时我15岁.在南京汇文女中(地址在现在人民中学)读书。“一二.九”学生运动对全国震动很大.南京几个大学的爱国学生也发起并联系少数中学举行了全市大中学生要求抗日救亡的示威游行。当学生游行队伍经中山路接近汇文女中时.我与同班同学林琼一起联系了一些其他班级的同学要出去参加游行。当时校长刘芬资已叫人紧闭校门,不让我们出去。 相似文献
9.
正今年是七七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对中华民族来说,7月7日是一个重要的日子。77年前的这一天,日本帝国主义把在东北挑起的局部战争升级为全面侵华战争,现代中国开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全民抗战历程。铭记历史珍视和平在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之际,首都各界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隆重集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希望世界各国都能以史为镜,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让和平的阳光永远普照人类生活的星球。这是中国首次有国家最高领导人在七七这天参与官方纪念活动。而组织如此高规 相似文献
10.
刘集林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7(1):69-74
本文主要探讨全盘西化的代表人物陈序经的乡村建设观。在20世纪30年代乡村运动接近尾声之际,陈序经秉其西化立场对乡建运动展开激烈的、全面否定式的批判,并提出了以工业化为前提、以都市化为起点的正面主张。本文在论述陈序经乡村建设观及其引起的乡建论战的基础上,对陈序经乡建观的得失作了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1.
张祥龙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4):47-51
作为贺麟著作的“外篇”,《文化与人生》将贺先生的精神理想主义的哲学观运用到领会历史现实和文化人生的真谛中来,放射出夺目的思想光辉。它包含的文章可分为四类:一、儒家文化的自信、自省与图新,在认识和汲取西方哲理、宗教与艺术的元气中获得新生;二、乘抗战风云之势而谋划建立一个不失自家传统的现代法治国家;三、辨识人心的信仰及宗教维度,并于现代儒家和华夏精神生活里找到它或引发它;四、评析以往和当代的文化流派,并发表对于教育的主张。这四类文章相互映衬,共同展示出《近代唯心论简释》的核心义理即“心即理也”的深意。 相似文献
12.
新乡村建设运动与社会转型时期的乡土复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富利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81-185
自晚清始,乡村建设问题一直在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晚清的精英们对乡村社会的建设与改良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但因各种原因,结果不尽如人意。在物质建设丰富繁荣的同时,如果失去了文化自觉和传统精神,社会转型时期的新乡村建设难免举步维艰、困难重重。在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背景下,重提乡村建设,让精英回归,承继传统、弘扬文化,是一个可探讨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熊辉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27-33
在舆论控制森严的国统区,中国共产党通过《新华日报》副刊引导了抗战大后方文艺的发展,实现了党对抗战大后方文艺的领导:首先,《新华日报》副刊在党的领导下发表了数量和质量均属上乘的文艺作品,彰显了大后方抗战文艺的成就;第二,《新华日报》副刊通过开展诗歌朗诵运动、民歌运动和戏剧运动引导了大后方抗战文艺运动;第三,《新华日报》副刊通过建构抗战文艺观念、展开抗战文艺斗争和影响其他报刊文艺方向等来引导大后方抗战文艺观念。 相似文献
14.
全面抗战爆发后,难民急剧增加,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及各分会紧急组建救济队,积极投入到救济工作中.随着战局的扩大,红卍字会的救济范围也从华北扩展至上海、浙江、江苏、安徽一带,救济内容包括战地救护、收容、遣散、医疗、掩埋等方面.由于红卍字会有网络化的组织体系和救济经费的协济,形成了网络化的救济机制,故在难民救济中取得显著的成绩,在全面抗战初期的难民救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陈琳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5):138-140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观也不断演进,教育观总是表现为适应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人的全面发展和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就分别对应了不同的社会发展需要.本文比较了此两种教育观念的产生、发展和特征等几个方面,试图说明,随着新的社会意识诞生和价值观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观越来越呈现与社会不相符合的趋势,作为替代,所谓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则代表着未来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此后,作者将进一步说明,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乃是真正面向现实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6.
胡群慧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2,(2):18-21
本文通过对《伤逝》文本中涓生、子君形象的多重性与“五四”文化运动中文化形态的多样性的一致性分析,对涓生、子君相互关系的不平衡性与“五四”文化运动中多种文化形态的相互关系的一致性分析,对涓生情感经历的波折性与鲁迅自身文化实践历程中的情感经历的一致性分析认为:《伤逝》是一个隐喻性的文本。它以感性的形式表达了鲁迅对“五四”文化运动的全面反省。 相似文献
17.
当今时代,墙绘艺术在改善村容村貌、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塑造新时代的乡村视觉符号既可以美化乡村环境,又能够提升乡村文化自信,进而促进乡村文化品牌的推广,推动乡村振兴。研究围绕目前乡村墙绘存在的缺乏原创性、现实基础、时代性以及系统规划等问题,通过对乡村墙绘案例和文献进行整理剖析,探索墙绘在艺术乡建中的应用路径,以求用艺术为乡村赋能,进一步推动墙绘走进乡村的公共文化生活空间,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18.
张慧鹏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1(1):121-13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一直是主流趋势,但也有一些青年大学生逆流而上,投身乡村建设事业,成为乡建青年。他们的行为不只是出于朴素的情感,而是有着一整套理论体系的支撑。他们反思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为核心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带来的负面后果,试图反其道而行之,在农村探索出另类发展模式。乡建青年的理想情怀令人钦佩,但他们的做法往往忽略经济规律而屡屡受挫。从唯物史观来看,分工深化和生产社会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反思市场化造成的生产社会化不能走向美化前现代的个体小生产。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反思传统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也不应该走向否定工业化和城镇化本身。乡村振兴不是要反城镇化,而是要和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19.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9,(4):35-39
三反运动是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为清除党内腐化开展的一次政治运动,是党自我革命精神的开端,是中国共产党获得执政领导地位后第一次大规模的自我革命斗争,巩固了中国共产党新生政权的执政根基。新时代下全面从严治党对三反运动的继承和深化,彰显出中国共产党敢于刀刃内向、敢于向一切腐蚀国家政权的毒瘤动刀的勇气和毅力。三反运动和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腐败问题采取的重要手段,二者从不同阶段反映出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勇气和担当,体现了一以贯之又依据时代创新的历史逻辑,对兴党强党、永葆党的先进纯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沈社荣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5(5):72-75
抗战前国民党对西北民族发源地的关注,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目的和作用。第一,明确指出西北是中华民族的发 源地,以此维护民族的自尊;第二,鼓励国人从西北辉煌的历史中恢复起民族的自信;第三,以祭奠黄帝陵来增强民族 的凝聚力,达到团结各民族各阶级共御外侮的目的;第四,指出开发西北是激发西北民众精神力量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