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军事思想中,蕴涵着一些《曾胡治兵语录》中军事思想的合理内核.通过对毛泽东军事思想与《曾胡治兵语录》中军事思想的对比研究,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阐释和理解.  相似文献   

2.
略论孙武的备战思想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子兵法》文不过十三篇,论不及六千言,然而却字字珠玑,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军事哲学思想和兵家唯物辩证法思想,特别是孙武的政治准备、军事准备和经济准备的思想,哺育过无数兵家名将,突出地体现了孙武的备战思想。孙武“先胜而后求战”的备战思想,是对战争准备的深刻揭示,是“先胜”思想的总结,也是孙武备战思想的精华。孙武的备战思想对未来高科技战争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清末湘军统帅曾国藩,治兵以儒学为根基,既秉承前人,又独具特色。其军事伦理思想自成体系,主要包括:以利国利民为核心的军人价值观;以“勤、恕、廉、明”为纲的将帅武德修养论;“克城以多杀为妥”和仁兵爱民的军事人道主义;“君命有所不受”的道德选择方针和自立自强、“师夷制夷”的自强御侮精神等内容。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曾国藩的军事伦理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偏失与局限性,需要批判地继承。  相似文献   

4.
《司马法》编成于战国初期,是世界最早的军事专著之一,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军事历史必读的重要文献资料。《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说:“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这是关于《司马法》的最初的一个记载。刘向《七略》始入于兵家,《汉书·艺文志》则列为《礼》类,称《军礼司马法》,一百五十五  相似文献   

5.
徐勇、乔国华、余新忠三位先生的新著《兵家文化面面观》 ,于 2 0 0 0年 3月由齐鲁书社列为重点图书项目出版。作为传统文化面面观丛书之一的《兵家文化面面观》 ,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 :从高品位的要求着眼 ,以普及的形式着手 ,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兵家的思想精华 ,并且把我国古代优秀军事文化分解为上百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连贯地进行介绍。从高品味的要求着眼 ,是本书的第一个特点。《兵家文化面面观》一书 ,涉及在我国古代军事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军事事件 ,军事人物 ,军事制度、军事典籍 ,军事思想等各个领域。在此基础上 ,透视我国古代优秀军事…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同志《蝶恋花·答李淑一》中“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的“且”字,不应理解为“姑且”而应作“皆”讲。万里长空之众仙子皆为忠魂而舞,句通意顺,无丝毫牵强之意。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卷八云:“且”犹“并”也。“且”训“并”,“并”亦训“且”。《论衡·非韩》篇:“此所谓文武张设,德力且足者也。”又,同书卷十云:“并”,“皆”也。这是非常明白的。“且”和“并”既可互训,而“并”可训为“皆”则“且”当然亦可训为“皆”了。上面裴书举引的王充《论衡》“此所谓文武张设,德力且足者也”句中的“且”,就可以当“并”或“皆”讲.  相似文献   

7.
《十一家注孙子》汇集了自魏武帝曹操至北宋张预等十一位注家对《孙子》的注解。从治国战略的角度看,这些注文既阐释了孙子关于民本论、义利论、慎战论和伐交论几方面的思想,同时在注释过程中又融合了儒家的治国战略思想在内,明显体现出“以儒释兵”、“兵儒整合”的思想倾向,是对儒家和兵家治国战略思想的融通。  相似文献   

8.
竹简《五行》篇与子思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竹简《五行》篇作为子思对德行的讨论,其论“德之行”与“行”的区分,强调德的内在性;其论德行得以实现的心理展开过程及其外在体现,强调内在意识的发端对德行实现的根本性和原初性。这些都为孟子性善四端思想的提出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其论“善”与“德”的区分亦包含了超越性的面向,为《中庸》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五行》篇在重视圣智观念的同时,并没有忽视仁义的重要地位;其“圣”“智”说则具有明确的政治指向性,强调尊贤,与史载子思政治实践的一贯主张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杨先举著,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出版。 作者选择多种优秀兵书如《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及《孙膑兵法》等,结合企业经营管理作议论。全书以“企业治众”和“经营竞争”为框架,企业治众设五篇:悟道、论  相似文献   

10.
《中庸》虽不像《大学》那样有一个清晰的理论构架,但其前后部分也不像有的学者所说那样矛盾,透析其逻辑结构即可发现,全文呈现出一个以“中”为本体、以“诚”为核心,以“内圣外王”为诉求,以“天人合一”为旨归的思想体系。该文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是完全可以成立的。其“天人合一”思想正是三代“以德配天”论与汉代“天人感应”论的过渡环节。  相似文献   

11.
《商君书》与汉代尊儒——兼论商鞅及其学派与儒学的冲突李存山作者不囿陈说,运用多种史料进行较详实论证,认为汉代统治者尊儒的思想源于法家经典——《商君书》。该书《开塞》篇所云“取之以力,持之以义”,表达了“文武并用”思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陆贾、贾谊等人...  相似文献   

12.
“德”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古代一般文献中主要是一个伦理学范畴.道家所谓“德”虽然也具有伦理学含义,但主要是一个哲学范畴.道家之“德”深具生命论意蕴,其根本内涵是万物和人从生命终极根源“道”那里获得的生命力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生命内在本质和个性特征,“道”是生命形成的潜在力量和终极根源,“德”则是生命得以形成的现实根据.对“德”的这种理解在道家代表性著作《老子》、《庄子》、《淮南子》中均有充分体现,由此形成了道家别具一格的德论思想传统,并以其不同于其他诸子的德论而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军事科学是研究战争和战争指导规律的科学。《中国法》“E军事”类大体包括四部分内容:1、EO军事理论;2、E1/7军事建设;3、E8军事学术;4、E9军事技术。 分类标引规则和方法: 1 EO军事理论是研究战争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包括军事管理学、各军兵种建设理论和军事学史等.例: 《战争论》,(德)克劳塞维茨著,入EO; 《论列宁的军事理论遗产》,(苏)茨维特科夫主编,入EO; 《毛泽东军事辩证法思想研究》,刘化锦著,入EO—02; 《军事心理学》,(苏)季亚琴科主编,入EO—051; 《军事领导学概论》,李君著,入E07; 《近代军事思想》,钮先钟译,入E09。  相似文献   

14.
清华简《天下之道》以攻守的兵学概念和言说方式讨论以民为本的儒家思想,文意清晰,在兵儒融合以及先秦儒学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孔子思想是开放和多元的,其兵学思想暗含了孟子和荀子等孔门后学对待战争、兵学的态度。其中,以孟子为代表的先秦主流儒者强烈抨击战争,缺乏战争常识,反对兵家思想,否定战争在历史进程中的客观作用。而《天下之道》提出"民心是阵",以兵学概念来表达儒家的民心思想,显然这并非孟子或孟学的作品。战国后期,荀子秉持儒家思想,积极了解战争,主动研究各国兵制、武器等。尤其是荀子主动充分吸收兵家思想,如重视将帅作用、讲究作战时机、治军崇尚赏罚等。荀子兵学理论中谈到如何取胜的具体操作层面,其思考丝毫不亚于当时的著名兵书。在此基础上,荀子将这些兵家之术作为实现儒家兵道、政道的重要方式,《议兵》正是在他以儒家思想为本、充分吸收兵家思想而完成儒家论兵的集大成之作。从先秦儒学史来看,《议兵》的出现并非偶然,《天下之道》等文献正是荀子之前的先秦儒者试图融合兵家思想的具体努力,是荀子论兵的先声。先秦儒者融合兵家思想的线索一直以来隐而不显,而《天下之道》的发现使得这条暗线为学界所认识,并且可能激活了长期以来误读的一些儒家论兵的文献,对丰富儒家的认识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南都学坛》2018,(1):24-30
《鹖冠子·天权》篇不是记载鹖冠子思想的文章,而是战国末期兼容黄老之学的兵家作品。它的主要思想是:提出全面了解客观情势以免贻误军机;用兵要效法天道、遵循天地人三才的特点,要运用五行五音以取胜;效法先王,以德化民。《天权》篇与《鹖冠子》、黄老之学、先秦兵家有密切关系,其天道观、君主施政效法天道、配合五行论、君主保形养神论、重知、运用天地人的三才观等主要思想均与战国时期黄老学说、先秦兵家等流派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它提出的"絜天地而游"境界说应受庄子学派影响;重视全面掌握知识是受荀子解蔽说的影响,反映了战国末期百家学说互相影响、海纳百川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刘基《拟连珠》思想理论的来源主要是孔子、孟子、苟子、墨子以及《易》学、名家、法家、兵家、老庄道家辩证法等先秦元典文献,充分体现了刘基作为“一代文宗”而有的“会通百家、兼容儒道”的为学风格与理论旨趣。《拟连珠》的哲学思想既有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等一般理论原理,又涵括了人性论、修养论、治国论、人才观等中国传统哲学要义。刘基的哲学思想与学术成就是建构在先秦子学思想体系之上的,具有“先秦诸子学”的秉性与特征。  相似文献   

17.
汉代在总结秦朝以“武功”、“刑法”治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改革和发展了先秦诸子百家的治国思想,提出了“文武并用”的治国指导方针,成功地实现了由秦尚“武功”重“进取”的“革命”理论向尚“文治”重“守成”的“建设”理论的转变,并把这两种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既用仁义道德治国的“文治”,又用权威、暴力和刑罚治国的“武功”,把握“文武之道”的刚柔之术。“文武并用”的治国方略主要包括以下治国的方案和策略:坚持“以民为本”,实行富民、惠民政策;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和选拔人才;实行富国强兵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制,改革财政经济政策,奖励“耕战”,加强“武备”,增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实行礼法并用、德主刑辅的政策,把德教和刑罚结合起来,既注重礼乐教化的预防作用,又重视法律刑罚的惩处作用;加强制度建设,分权制衡,依法限制官吏的权力;倡导义利统一,把“仁义道德”与功名利禄结合起来,用功名利禄引导人们践履“仁义道德”,用仁义道德求取功名利禄。汉代“文武并用”治国方略的基本特征就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教化、刑罚和制度结合起来,把礼乐制度对社会的稳定和“武功”对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把利民、治吏、治财结合起来,把富民、富国、强兵结合起来。汉代这种治国方略不仅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谐、发展,也为以后历代帝王治国方略提供了蓝本。  相似文献   

18.
孔子之学,“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孟子以承续尧舜、孔子之道自任,对孔门圣道传承观念及其谱系作了系统的表述。《孟子》末章的圣道传承系统中,有两类圣道传承者:“闻而知之”者和“见而知之”者。出土简帛《五行》也明确提出过“闻而知之者圣”、“见而知之者智”命题。这不仅表明道统观念在孔思孟之间的传承,而且体现了孟子承接传统的自觉意识和担当意识。在学术脉络上,孟子自觉宗承曾子、子思一系内转省思的理路,形成了一种新的学术传统,为儒家思想奠定了心性的超越基础。孟子“说大人则藐之”,也表现了与曾思一脉相承的“以德抗位”的内在精神气质。孟子关于尧舜汤文武周公孔子的圣道传承论,乃基于一种学术根源性的意识;而其有关孔曾思孟学脉系统的论说,则着眼于当下学术新统的建构。这种圣道谱系(后儒谓之“道统”)与学术新统(或可谓之“学统”)的反思和自觉,对一个时代思想的生产或创造而言,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9.
朱熹从修己治人的工夫论角度解读原始儒学的《四书》,从而建构了一个不同于汉唐儒学的学术形态,即一种工夫论形态的《四书》学。这种工夫论以知行关系为内在结构,并构成儒家所特有的“精神—实践”的把握世界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墨子,名翟,是我国春秋时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科学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墨子也堪称为一位兵家,他倡导“非攻”,反对战争,对于侵略战争,他主张“救守”,因此在军事防御理论和军事工程学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一墨子的军事防御理论,要者有三:其一,“备者,国之重也。”墨子反对战争,但并不惧怕战争。他认为,备战是保证国家安全的重要前提,疏于防备则是国家的祸患。《墨子·七患》曰:“国有七患,七患者何?城郭沟池不可守,而治宫室,一患也。边国至境,四邻莫救,二患也。先尽民力无用之功,赏赐无能之人,民力尽于无用,财宝虚于待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