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纳博科夫研究的炙手可热相比,《绝望》一书在学界长期受到冷遇,其研究成果数量较少。其中西方学者多从主题研究、文学文化传统研究和叙事学研究三个方面着手,相关论文的质量较高;而中国学者则主要从小说内容、虚构性、文学文化传统研究和叙事学研究四个方面切入,论文的质量与西方存在较大差距。总体而言,学者们对该书的外部研究已比较成熟,对小说自身内容和语言的研究则有待进一步发掘。  相似文献   

2.
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对文学与游戏的关系有着独特的理解.他强调文学与游戏有着同样的性质,机智典雅,充满乐趣.本文从纳博科夫的游戏人生出发,探讨其文学游戏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小说<防守>中的表现,以论证纳氏独特的小说艺术.  相似文献   

3.
在对《牡丹亭》的解读中,“情”始终是一个有效的门径。而《牡丹亭》对情的塑形是含混的。理清这种含混可以使我们对历史流逝的感受变弱,经典的不朽才得以实现。《牡丹亭》中的情是形而上的“情”;它是想符合人伦的情但又不是;情与孝的关系上作者趋于情;欲与情之间作者故意地含混。它不仅仅是对个体情欲的肯定。它通过美化“欲”,将其扩张入已被认可的“情”,由于回转又在讽刺、谐仿情。这种含混是因为晚明价值论的混乱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纳博科夫处女作《玛丽》打破了时间的线性流动,情节由多个空间场景和虚实时空间的不断对话构成,展现了人物在时空对话中对自我的探索。《玛丽》中时空成为其设置情节、展示结构、表达人物内心思想的重要手段。体现了纳博科夫洞察时空的能力,初露其时空对话的叙事风格和文学创作理念,为其后期小说时空对话的创作方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6.
布鞋情     
王涛 《社区》2010,(5):48-48
锥子.麻绳和针是母亲的三件宝。它们在母亲的手中变滑。变秃,感受着母亲的手由细腻变得粗糙。以至布满老茧。母亲用它们补掇一家人的破烂,做出一双双布鞋。岁月在母亲“锥底子”时拉着长麻绳的嗡嗡声中悄然逝去.母亲的丝丝青发也在声声岁月中换了颜色……  相似文献   

7.
在仁义问题上,《庄子》或肯认,或批判,或整合,具有多重维度。以仁义为精神之末、应世之迹、治世之具和臣下之节等为依据,《庄子》对仁义持以肯认的态度。以仁义为道德之失、撄心乱性、禽贪者器、殉名害身等为依据,《庄子》对仁义持以批判的态度。以道德与仁义之间的本末、体用关系等为依据,通过建构一个本末式和回环式的理论结构,《庄子》做到了在自身理论基础上对儒家仁义思想的超越和含摄,从而将其或批判、或肯认的态度予以统一和整合。分析《庄子》的仁义观,有助于理解《庄子》和道家在仁义问题上的复杂性和统贯性,进而深化我们对儒、道之间互补性复杂关系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8.
9.
王充《论衡》继承了先秦以来的杂文学观念,对"文"进行了广泛的论述,从"天文"到"人文",从广义的纹理色彩之"文章",到相对狭义的文字著作之"文章",层次不一,含义广泛。在杂文学观念的基础上,王充还对"文"与"质"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既继承了先秦以来"人学文质论"的思想,又开始了"文学文质论"的探讨。他提出的"五文"说,对后世文体理论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搭档之情     
姚田 《可乐》2010,(5):59-59
搭档,并不完全等同于朋友。 长于以寓言说理的庄子,无疑也懂得怎样用一个形象而又易懂的故事,贴切地向人们叙述他的心情,这便有了《运斤成风》: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内译学界出现了从功能语法角度对民族文化译介进行分析的新思路,即以韩礼德三大纯理功能为出发点,对中国古典民族文化文本的传译进行系统功能阐释。基于此,本文以李白《怨情》一诗为例,对多位海外译者的英译文从概念功能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旨在借助功能语法折射海外译者译介中国古典民族文化的种种现象,以期进一步证实功能视角阐释民族文化译介的可行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之"情"可谓意蕴深远。贾宝玉的情感以"情不情"为特征,是一个包含了"色欲"与"纯情"的情感世界,寄寓了作者"情"的理想。黛玉之"情情"与宝钗之"情时"分别代表了宝玉的两种情感诉求而不可兼得。"兼美"钗黛的秦可卿作为贾宝玉的知"情"之人,是作者将两种情感糅合在一起的一个尝试。饱含着作者审美理想的秦可卿早早地退出舞台,为小说的结局奠定了悲剧的基调。  相似文献   

13.
《兰亭诗》一直被认为是以山水悟玄理之作,是玄学、玄谈的副产品。其实《兰亭诗》并没有背离抒情诗的传统,在哲理背后抒发了诗人们对于生命流逝的哀叹以及对于理想人格境界的向往之情。  相似文献   

14.
丽情小说是北宋时期的一个主要小说类型,它的发展过程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但是,小说研究者很少论及丽情小说的形成、发展、创作。本文从《丽情集》的编纂、传播角度论述了丽情题材小说的生成、发展,并且探讨了北宋中后期丽情小说创作状况。  相似文献   

15.
从《西厢记》到《牡丹亭》再到《红楼梦》,中国古代爱情取向与婚恋观念发生了由情到欲再到爱的演变。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人们逐渐舍弃了两貌相取的失之肤浅和两性相悦的流于庸俗,而最终肯定了两心相知的臻于完美。这与人们对爱情婚姻的认识从简单到深刻,由浅显至深入,自现象达本质的规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幼儿园课程是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过程,因此,游戏作为最适宜学前儿童发展的方式,必然居于课程中的基础地位。游戏不断进入并居于课程中心位置的过程,即游戏课程化。游戏课程化是为了儿童获得更好的学习与发展,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的素养的过程。这一过程会对幼儿园教育实践的模式和幼儿教师培养的模式带来巨大的变革。  相似文献   

17.
《诺斯托罗莫》历来被评论家认为是康拉德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寄寓着丰富的道德内涵。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从康拉德的道德观入手,回到小说创作的历史语境,结合小说的叙事艺术,挖掘小说主人公诺斯特罗莫和高尔德在物质利益的引诱下不断堕落的伦理学意义,揭示人类道德堕落的严重后果,表现出康拉德深切的道德关怀。  相似文献   

18.
李翱的《复性书》作为主要讨论"复性"之方的重要思想史文本,其性情观的思想渊源深远,特别是在"情"论、工夫论与境界论三个方面受到《荀子》的很大影响。对李翱之"情"的理解不能仅局限于探讨"情"本身的善恶,而须引入人这一主体及其实践工夫,因为对"情"的内涵的界定不能脱离作为道德主体的"心"和扰乱人之情性的"物"。性、情之间并非只是对立的关系,二者有着内在的统一性。"情"固然需要"性"作为自身向上提升的目标和动力,但是"性"也需要通过"情"从而在感性的现实世界中显现与落实自身。性与情的内在统一才能构成一个完整、丰富的人。因此,"性与情不相无"这一命题相较于"性善情恶"、"灭情复性",更能突显李翱性情观的特色。性、情关系的厘清决定了李翱的"复性"之方不是"灭情",而是通过"弗虑弗思,斋戒其心"与"本无有思,动静皆离"两个阶次来"止情复性"。"复性"成圣后便能"物格于外"而不应于物,"情应于内"而无情,达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和《金瓶梅》分别具有“重情戒淫”和“重淫轻情”两种不同的美学观 ,这两种不同的美学观使两书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貌 ,这两种不同美学观的形成既是明清两代不同时代风尚影响的结果 ,也与曹雪芹和兰陵笑笑生具有高下有别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旨趣有关。  相似文献   

20.
《杼情集》应是晚唐时人卢瓌所编纂的一部"唐人诗话"。此书在宋末元初已亡佚,今由《太平广记》、《诗话总龟》前集、《诗人玉屑》、《能改斋漫录》辑得材料35条。分析这些材料可知:《杼情集》既有对诗作的辑录与评论,亦有对诗事的记载;其体例目前已无法探寻,只知其由几十条并无联系的短小文字连缀而成。较之《本事诗》,《杼情集》更接近《六一诗话》,是晚唐时期的一部"类诗话"作品。它不仅记录了诗歌、诗事,为后世提供了研究"诗话"渊源不可或缺的材料,还代表了先宋诗话发展的高峰,成为链接先宋诗话与宋代诗话的纽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