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纯粹自我概念在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中始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范畴,而在其合法性开始得到论证的<观念Ⅰ>中它是通过自身意识与我思概念密切联系着的.因此,本文尝试通过分析和澄清我思、自身意识与纯粹自我的概念及相互关系,初步阐明和回答"纯粹自我如何可能"的问题,并希望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获得一些启示和指引.  相似文献   

2.
在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中,确然性是晦暗不明的,既可以指作为思维活动主体的自我,也可以是一般思维活动,最终笛卡尔用自然主义方式将自我绝对的自我经验实体化了,这样就动摇了我思的确定性以及自我与上帝的关系,从而也招致了无穷的诘责和批判。康德批判笛卡尔将逻辑主体与实在主体、形式同一性与内容同一性混为一谈,并指出对自身的意识还远远不是对自身的认识,随后,思维的明见性与自我超越性的事实、属于前反思的绝对主体我思和属于反思层次的我在通过现象学运动的总体发展,在萨特那里也得到了系统的阐释。  相似文献   

3.
先验还原是胡塞尔现象学的第一原则。先验还原的作用在于揭示被自然态度所遮蔽的纯粹意识领域,在于通过悬搁对自然经验进行变样从而纯粹化自然意识。先验还原之所以是胡塞尔现象学的第一原则,乃在于它在定义上、认识顺序上和时间上是第一的;而且,先验还原的实行是普遍的、必然的。现象学的其它原则如面向实事本身、直观原则以及我恩一我思对象方法原则等,都必须以先验还原为先行条件。  相似文献   

4.
在形而上的自我中,自我与身体的实体性关系被纯粹的心灵、我思等所取代,漠视了身体直觉在自我行动中的价值。而在形而下的自我中,身体只是盛装智力、潜意识等精神的容器。理性、反思、潜意识等活动及自我概念的形成必须有身体的在场,并通过身体展示自我、体验自我、生成自我。身体是人之自我的表征,自我由身体所体现,自我认同与身体具有内在的关联性,身体在场是维持连贯自我认同感的基本路径,应当将身体归还于自我,在自我的人格、尊严和价值中给身体留下应有的位置。异化身体的自我认同是个体与社会互动建构的过程。生命技术对人的干预必须以维护人的身体的存在和人格尊严为前提,一切利益取舍和价值判断必须以身体为准绳。  相似文献   

5.
雅克&#183;欣提卡在诠释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命题时创造了一种新的范式——践言性诠释。在这种诠释中,"我思"被解释为一种与"言语行为"逻辑同构的思想行为,"我思"的功能则被阐释为"我在心灵中对自己说‘我不存在’",因而"我在"自身得以确证,"我思"命题成立。欣提卡关于自我是通过他人的目光得以确证这一最具革命性的观点,后来虽有修正,但为继续探寻"我思"命题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都善于剖析和拷问自我的灵魂,他们都将个人的罪孽感、痛苦感融入群体当中,并肩负起对整个民族和全人类的前途的忧患重任。由于历史、时代和自身的原因,他们无法实现自身的理想,因此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产生了深刻的忏悔意识。但是,由于他们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使得他们走了两条完全不同的忏悔道路:鲁迅是通过自我批判从而否定自我,而陀氏是通过苦难的净化从而肯定自我。  相似文献   

7.
笛卡尔把所有的事物都来怀疑一次,怀疑到只有“我在怀疑”这一当下最后的怀疑而不能怀疑为止,发现我在怀疑以我的存在为支撑点,由之而得出了哲学的第一原理:“我思故我在”。站在现象学的立场上来看“我思故我在”,由于笛卡尔自我的经验化、实体化,笛卡尔的“我思”还没有达及自我的意会之知,不具有自我明证性的“是者”,近代哲学确实性的支点动摇了。萨特以“反思前的我思”来置换笛卡尔的“我思”,就是认为“我思”不是原初意识,不是那道始源性的“光”,没有回到事实本身、回到人与世界的最初关联。  相似文献   

8.
现代哲学的主体意识转向是由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康德的"知性为世界立法"和胡塞尔的"存在在意识中的消融"所共同完成的.而"存在就是被感知"最为简明地表达了意识自明性探讨的意义和价值,尽管它存在很大的质疑空间.对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辩护构成逻辑的诘难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为什么对象在感觉的杂多性和流变性中维系着自身的同一;二是为什么随后的知觉可以更正先前的知觉;三是知觉自身是非完善性的,知觉自身是非自足的和未能自我解释和自我辩护的.  相似文献   

9.
哲学乃人类智慧之学,自其产生之日起就与人息息相关,正可谓哲学自始至终都是"人的哲学",而人生在世上终究都是"哲学的人"。只是发展到近代,哲学才开始把目光真正聚集到人自身。笛卡尔是近代哲学的肇始者,他从怀疑一切出发、以我思为阿基米德点、以"我思故我在"为哲学的第一原则建构他的形而上学体系。但笛卡尔对我思的界定却是有限化的和实体化的,这样的自我只能是画地为牢,恰恰在自身的探究中迷失了自身。  相似文献   

10.
笛卡尔为把握知识确然性而提出了“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该命题也成为整个西方近现代哲学命运的浓缩。本文试图探究胡塞尔、海德格尔、马里翁这三位具有代表性的现象学家如何分别以超越论还原、存在论还原、爱洛斯还原的方式反思和阐释“我思”问题。在以这一问题简史为核心的现象学进程中,现象学在对“我思”的回应中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超越论还原以纯粹意识为奠基,存在论还原以“我在”为最终溯源,爱洛斯还原则以“去爱的自我”为最终目的。在这一进程中,先前的后续的现象学家同时对先前的现象学家就此问题的思考予以了评价,因此,本文还简短讨论了马里翁在讨论胡塞尔和海德格尔所理解的“我思”问题时,在何种程度上达到了内在批评所需要的明见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我思故我在"命题的重新诠释,胡塞尔现象学突破了笛卡尔的自我学,向他人问题转移.然而,由于固守传统还原论的思维范式,胡塞尔无法解决身体与意识、他人与自我之间的悖论,最终,不得不再一次回到先验自我的起点.梅洛-庞蒂恰恰在胡塞尔失败的地方起步,运用辩证的原则,在"我思"的现象学分析中.揭露出一个有血有肉的自我存在即身体.通过身体--这个自我与世界区别和联系的桥梁,梅洛-庞蒂把自我的"为他性"展示出来.至此,可以说,他人问题虽然由胡塞尔提出,但要谈到对该问题的解决,还有待于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的进一步推进.  相似文献   

12.
"意识"是现象学的中心课题和核心概念,胡塞尔现象学中,"意识"概念有"作为自我之现象学组成的意识"和"作为内感知的意识"两个最基本的含义,前者作为意向体验具有构造对象的功能,后者作为"内意识"或"自身意识"不具有构造对象的功能,但却是构成意识体验之统一的前提。本文通过对意识作为自我体验的实项、内意识作为内感知和意识作为意向体验的分析,试图对意识及其意向体验进行现象学的澄清。  相似文献   

13.
古希腊人与自然之间的直接性关系被近代以笛卡尔和康德为代表的自我意识自身之内的直接性关系所取代。但笛卡尔还保留了我思与我在之间的推论性,康德通过批判我思背后我在的实体性和推论性,由此在直接性的自同一的自我观上走上极端,并不可避免地陷入另一种二元论,身心关系的难题被转化为现象与物自身的关系的难题,这种二元对立的难题直到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才得以解决。实践活动揭示了人与自然的重新圆融与统一,只有在这种统一视域中建立的主体性哲学才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一词乃是"纯粹之思",它由哲学中提炼而出,又沉淀在感性生活中。同时通过生命实践,或者是知行合一的教育方式将它再现出来。亦即依托哲学性质的"纯粹之思",同时又沐浴在感性生活的光芒之中。由此,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在其根基处是"知行合一"的,政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出现更是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者是以全部的生命实践形式来展示自身的。  相似文献   

15.
对于自我问题的思考与胡塞尔对现象学的自身反思相伴,可以说,自我观念的演变标志着现象学运思的进程。胡塞尔的自我观念经历了一个从否定到肯定、进而从纯粹性到习性的发展过程。他在《观念I》中对纯粹自我的反思,暴露出纯粹自我观念在现象学上的理论困境,而纯粹自我观念在《观念I》以后的演进,则凸显出习性自我观念形成的必然性。习性自我观念的开显构成胡塞尔从前期的静态现象学向后期的发生现象学转变的动机。  相似文献   

16.
道德如何获得对自身的确定性这一问题对于黑格尔构建精神的自我回归与发展的理论旨趣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自身具有确定性的道德是精神在发展的历程中自我完善和完成的基石和驻脚点。道德的纯粹自我意识在遭遇道德世界观的矛盾时,意识到许许多多特定的义务的伪善性,道德必须返回自己本身面对自己的良心;良心是在自己本身内自我的绝对自由,但良心在行动中体现这种自由时,竟会受到普遍意识的诘难,良心惟有真实地应对之,才能完成道德对自身的确定性,并促成精神统一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公民意识”问题思考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9  
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中国人的公民意识淡薄,培养和强化公民意识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应忽视的重要问题。公民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照该国宪法享有权利和义务的人。公民概念与人民群众是不同的政治概念。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之一,是一定国度的公民关于自身权利、义务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的总称。公民权是为了确保公民的权利,实现由群众概念到公民概念的转变,由法律规定并予以保障的公民的某种行为;并且通过公民自己的行为享有权利的主客观统一。  相似文献   

18.
自我与自由的关系问题是近代哲学讨论的主题,柏格森从他的绵延概念出发。对于自我的本真状态和自由的真实含义做出了新的解释。绵延在柏格森的哲学中被描述为真正的时间、纯粹的记忆和人格深处的自我,是生命的本真状态。通过对绵延的分析中,柏格森认为生命就其本性而言,就是自由的。  相似文献   

19.
意识是"我能"——梅洛-庞蒂的"我能"现象学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经验论把世界看做意识的状态从而低估了意识,而理智论则把世界解释为状态的意识从而高估了意识这一情况,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认为意识不是我思而是我能,旨在超越经验论与理智论。梅洛-庞蒂的我能现象学直接影响了利科的自身解释学和福柯的自身关切的伦理学,在20世纪哲学界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自我意识"一向被认为是理解康德认识论的意识"分为"经验的自我意识"和"先验的自我意识",先验自我意识既是使经验知识成为可能的超验综合统一性,又是只能应用于人类经验的纯粹知性能力的一种表现.区分先验自我与经验自我、对象意识与经验对象,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将促使我们更为深入地思考康德哲学在认识论和形而上学上的重要意义和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