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业积聚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趋势。以零部件配套为主的产业链环境是国际产业转移的吸引力所在。随着国际分工格局的变革,必须打破市场资源分割的制度瓶颈,培育区域产业合作联动的主体组织,建立零部件配套产业园区。  相似文献   

2.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三角洲区域是我国沿海三大经济区之一。当前,该区际经济一体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分析了区域经济的形成机制和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在要求、整合条件及存在问题,从市场和政府这两个层面提出进一步加强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在全面建设邯郸四省交界区域经济中心,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今天,产业集聚以其特有的优势使产业根植化、网络化,并成为影响资本流向的主导力量,正日益成为加快我市区域经济发展并获得竞争优势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战略性新兴产业纵向一体化专利联盟对区域产业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国家重大科技战略,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纵向一体化专利联盟对产业的影响有助于区域产业发展。文章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纵向一体化专利联盟博弈模型,分析了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纵向一体化专利联盟对区域产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纵向一体化专利联盟构建趋势不稳定,与区域现有产业专利联盟相互影响,受区域资源禀赋影响明显,纵向一体化专利联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引领作用。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当前区域产业品牌效应的扩散已成为影响国家和地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本文构建了一个同时存在中间品市场和消费品市场的理论模型刻画区域产业品牌效应,在此基础上从产业集聚角度对区域产业品牌效应的扩散及其风险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市场和消费品市场上区域产业品牌效应的扩散存在良性互动关系,对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具有促进作用;反之,如果区域产业品牌不能充分扩散,会形成不利于地区发展的风险,不利于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因此,政府应采取各种政策措施以加强政府和企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投入,同时加强对区域产业品牌的监督管理,实现区域产业品牌在产业市场和消费品市场上的扩散,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6.
基础设施水平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一国贸易成本的大小,而贸易成本的大小又会对一国产业空间布局产生重要影响。研究发现: (1) 改善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改善两地间的基础设施都能提高落后地区的绝对福利水平,但当发达地区初始的基础设施水平高于落后地区时,两地间基础设施的改善会扩大地区间实际收入差距;(2) 改善落后地区基础设施将使落后地区福利水平上升,但会使发达地区福利水平下降,从而存在降低社会总福利的可能,这种情况极易在地区间规模差距和基础设施差距都很大时发生;(3) 中央政府改善发达地区基础设施抑或改善落后地区基础设施以提高全社会福利水平需要相机抉择,最优决策取决于两地经济规模和基础设施的相对水平。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既有强化效应,也有弱化效应。随着产业集聚的发展,首先会出现产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强化效应大于弱化效应的现象,但产业集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产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弱化效应将更为明显,最终超过强化效应;而且这种强化效应和弱化效应具有区域差异性。因此,政府应根据每个地区自身的特点以及产业集聚程度发展的不同制定差异化的产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8.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固有生命力和优势是降低交易成本、利于技术创新、形成专业化协作与分工,从而降低企业风险,有效地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经济一体化的内涵是对内实行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对外构成一定壁垒的一种谋求地区和民族利益最大化的思潮或行为,强烈的利益追求、政府的积极主导和良好的制度保障是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动因;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静态和动态两种主要经济效应,充分利用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可以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我国经济新一轮增长。  相似文献   

9.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由于区域竞争中以资源禀赋为基础的静态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区域经济发展越来越强调和倚重于以更能有效地配置和整合资源的区域创新能力为基础的动态的竞争优势.由于产业集群在其集聚区内所产生的集群效应能够充分发挥对区域内的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作用,可以形成多种竞争优势,培育基于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区域竞争优势战略已成为我国各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区域一体化引致的人才集聚与地区经济差异的关系一直是区域经济学领域研究的重要领域,该文在一个简单的分析框架基础上,利用长三角地区的统计数据,构建了人才集聚效应的评价体系,并实证分析了我国三大区域之间的人才集聚效应差异。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人才集聚效应在2005-2009年逐渐增强;长三角、珠三角和胶东半岛三大制造业基地23个市的人才集聚效应因产业基础、人才环境等不同存在显著差异;城市级别、区位因素、产业因素、制度因素、历史因素等因素的不同,使得城市间的人才集聚效应差异显著,进而推动了地区经济差距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1.
针对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重城轻乡、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城乡分割严重等问题,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依据区域经济的理论与方法,系统分析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我国应基于区域城市建设,通过产业聚集和产业传导实现城市中心区、近郊区和远郊区优势互补,形成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并在引资模式、培养与引进人才、生态建设等方面进行系列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安徽省推出一系列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省内经济水平得到迅速发展,但区域间经济增长差异较大.基于2006—2018年安徽省制造业面板数据,将安徽省分为皖南、皖中、皖北三个部分,分析安徽省以及皖南、皖中、皖北的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情况,从产业集聚的角度探究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结果表明:(1)安徽省制造业产业集...  相似文献   

13.
该文选取2010—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引入产业集聚作为中介变量,采用系统GMM方法,探究了市场化程度如何通过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产生影响。研究表明:从全国来看,产业集聚在市场化程度促进区域创新效率提高的过程中发挥中介传递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0.5%。从各地区来看,在东部地区,产业集聚在市场化程度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中发挥着遮掩效应;在中部地区,市场化程度可以通过产业集聚来提高区域创新效率;在西部地区,市场化程度对区域创新效率虽然有促进作用但并不显著,且产业集聚在该过程中不能发挥中介效应。因此,各地区应当在提高市场化程度的同时,充分考虑本地区产业集聚的规模,实现市场化和产业集聚的协同联动,从而提高本地区的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14.
环境保护是当前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通过测算和分析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江西省)行业与城市两个层面的节能减排潜力和效率发现,主要应从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着手提高减排效率。通过对行业(地区)之间、行业(地区)内部的节能减排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可更好地挖掘节能减排潜力,以此保证在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实现总体减排目标。基于行业(地区)潜力的节能减排政策导向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选定皖江城市带区域支柱性产业,利用产业空间集聚指数、集聚弹性系数、市场集中率和克鲁格曼区域分工指数对其空间集聚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基于行业和城市的双维度视角针对空间集聚程度、集聚弹性及区域分工等展开探究。结果表明:2003-2011年,皖江城市带区域支柱性产业整体集聚程度较高,但各行业存在明显差异;高技术类别行业、中低技术类别中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均呈现出高度空间集聚;不同行业的工业经济增长对产业集聚度变动的敏感性不同。区域内基本形成了以合肥、芜湖为核心层,其他城市为外围层的"核心-外围"二元空间分布模式;各城市间的专业化分工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6.
《区域全面伙伴关系协定》的签署和即将生效将对中国及相关国家、东亚地区经贸合作和区域产业链重构产生深远的影响.基于GTAP10.0模型对RCEP实施的经济效应和细分行业制造业影响的程度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发现由于区域贸易壁垒的降低我国绝大部分制造业产业出口将显著增加,由于区域内竞争加剧,我国部分制造业企业国内增加值产生轻...  相似文献   

17.
[摘要]本文建立了一个空间经济学多区域一般均衡模型,围绕制造业空间集聚这条主线,讨论国际贸易自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一国国内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集聚的成因及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1)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一国国内产业更趋向集中而非分散;(2)集聚力与分散力的大小与市场规模有非线性相关关系;(3)在同样的贸易自由化条件下,市场规模小的区域比市场规模大的区域更容易发生内部经济活动的集聚;(4)在经济一体化区域内,他国贸易成本的降低会促使本国制造业分散布局,而本国贸易成本的降低会促使制造业集中布局。  相似文献   

18.
通过探讨区域间贸易中产业分工深化对区域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提升的影响,可建立相关理论模型;分别从微观、宏观两个层面探讨区域间贸易中产业链分工效应,探索通过产业分工与合作,构建区域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策略。提出整合区域内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产业关联和循环体系,可塑造国内价值链的治理结构,调整位于不同区域的省内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为区域制造业升级,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发展平台。  相似文献   

19.
产业集聚能充分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并能以强大的溢出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目前,川渝两地的产业集聚存在着产业集聚程度低、产业布局综合规划性差、经济互补性不强、效益低下等问题,需要两地按照市场经济原则,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和产业链打造,充分发挥两地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以实现两地经济的共同增长.  相似文献   

20.
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一体化发展是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和区域一体化的关键因素。对武汉城市圈三次产业结构相似度和规模以上行业区位商的分析表明,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问题主要在于:三次产业结构相似度太高;规模以上工业行业虽已基本形成地域专业化,但优势地位不明显;产业集聚规模小,产业链延伸不充分。提出了促进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的主要途径在于突出各城市优势产业,提高产业集聚力,形成产业优势互补,配套、协作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