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8 74年日本以两起船难事件为借口 ,公然侵略我台湾 ,受到清政府及人民的英勇抗击。狡猾的日本处心积虑地使用偷换事件内涵的做法 ,瞒过了缺少外交经验的清政府 ,签订了使中国丧失琉球主权的《北京专条》条约 ,后来在日本侵占琉球过程中 ,琉球曾向清政府恳求援助 ,但由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 ,拒绝对琉球的援助 ,最终丧失了琉球的主权。  相似文献   

2.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在柏林签订三国同盟条约,建立了三国军事同盟.三国同盟的建立,对日本来说,是其加速解决南方问题的外交准备.它的根本目的是利用德国的力量牵制美国,阻止美国干涉日本南进,企图首先利用外交手段达到侵占西南太平洋地区的目的.用这一外交手段不能达其目的时,则采用武力手段.这是日本与德意结盟的主观目的.但其效果则不以德意日的意志为转移.三国同盟建立后,美  相似文献   

3.
英法百年战争后,英国国力衰弱,而法国在欧洲堪称大陆强国。为了对内巩固统治,对外抵抗法国的强势扩张,英国采取了一系列外交政策。在布列塔尼事件中,英王亨利七世通过各种手段,有效地遏制了法国在欧洲侵略扩张的势头,而且其外交策略也为后世英国外交所效仿。  相似文献   

4.
日本为发动甲午侵华战争而采取了一系列外交策略。因为当他借口朝鲜问题而准备挑起衅端时,面对的是一种异常复杂的国际形势。特别是由于英俄对峙成为远东国际形势的基本格局,日本既要实施其既定的战争方针,又要周旋于英俄两大强国之间,确乎没有高明而巧妙的外交手段是不行的。本文拟就日本对付英俄两国、特别是英国的外交策略略述管见。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泰国趁机向法国提出了归还"失土"的要求,但遭到法国拒绝。德国侵占巴黎后,泰国的对法政策立即转向强硬,决定以武力夺取柬埔寨和老挝的大片地区,同时向日本求助。日本这一时期已经决定南进,遂策划借机介入,以控制法印及泰国。随着战事很快失利,泰国决定投靠日本,日本则见时机已到,强行介入,法国被迫接受日本"调停"。泰国因此得到近7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日本则迫使法印和泰国与之签约,夺取了政治、经济、军事的控制权,为大规模南进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6.
两次世界大战,中国都是战胜国,但一战后的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给了日本;二战后,被日本侵占的旅大又转入苏联手中。中国外交上的两次失败,从本质上说是大国强国对弱国的欺凌与掠夺,是当时国际关系中强权政治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二战时期英国对法国维希政权采取了军事上打击、经济上封锁、外交上接触的政策,这种政策受制于英国的国家利益,复杂的国际形势、意识形态、传统的英国外交思维以及外交决策者的个人风格,体现了英国外交政策灵活性与原则性、斗争性与妥协性相结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希拉克就任法国总统两年来,为了适应世界格局转换时期的新形势,在外交战略和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调整。在重返北约、改善与美国的关系、主动协调欧盟主要成员国的关系、加速重返亚洲、积极发展对华关系、积极参与和干预第三世界事务等方面,展示了一种崭新的、务实的外交战略,预示着法国外交进入了一个历史性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尔卡塞的联盟外交政策的具体实施,即:利用有利国际局势,积极开展外交,加强了法俄联盟、改善了法意关系、缓和了法英矛盾,使法国外交逐渐对德采取攻势,并为三国协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调整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外交政策,是戴高乐重新执掌法国政权十年期间重大的外交举措。他采取现实主义态度,顺应时代潮流,推行“非殖民化”,承认法属非洲各殖民地独立;他不顾美国的反对,毅然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他展开一系列大胆而灵活的外交行动,加强法国同第三世界国家的联系和交往。这些政策的调整,提高了法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扩大了法国在第三世界的影响,对于打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主宰世界的格局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法国在普法战争中的失败使法国失去了昔日的欧洲霸主地位。随着法国民族复仇主义情绪的高涨和经济、军事等实力的日益增强,俾斯麦日益担心法国的再次崛起,因此,孤立法国以免其东山再起就成为其执政时期德国的基本外交路线。与此同时,出于对德意志帝国的过分强大以致可能破坏欧洲均势的考虑,欧洲其它列强也有自己的考虑。1875年德法战争危机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的宋子文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登上美援外交舞台,成为国民政府关援外交的重要决策人和积极执行者,他在美援外交实践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美援外交思想,洋溢着比较浓厚的民族主义意识。其战时美国观集中反映为:中国完全有资格获得美援,美国政府理应援助中国;中国应尽力争取美援,但必须以抗战自强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南进战略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根源:从历史上看,一方面日本与英美等国在远东地区矛盾由来已久,另一方面它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它既是中日战争长期化的结果,也是欧洲战场上德军胜利的鼓舞。  相似文献   

14.
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北方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南方奴隶制度的一场正义的、进步的战争。内战本属美国内部问题,但由于战争结局会影响到欧洲列强的既得利益,因而北方的林肯政府在内战中不得不面对当时极    其复杂的国际关系。我们认为,北方之最终获胜固然在于其正义性,但林肯政府灵活、有效的外交策略,同样功不可没。本文将重点探讨美国内战的国际关系及林肯政府的外支政策。  相似文献   

15.
法国30年代的军事战略与绥靖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国30年代建立在英法联盟基础上的消极防御战略是由一战后法国在欧洲大陆脆弱的战略地位及其军事防御理论决定的。这一军事战略的形成标志是马其诺防线的修建。它对法国30年代的军备建设和外交政策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在帝国主义争霸的30年代,法国军队固守防线,使法国失去了处理欧洲大陆外交危机的能力,与英国结盟也使法国失去处理欧洲大陆事务的独立地位。结果,法国在追随推行绥靖政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终于导致1940年的法国大溃败。  相似文献   

16.
协调外交是战前日本政党政治时期标榜的外交口号,同时也是守护帝国主义国家既得侵略利益的一种新的外交政略.战前日本执行协调外交的结果,使日本遭遇了又一种外交困境.本文试图对此问题作出一些说明.  相似文献   

17.
在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罗斯福总统出于战争和战后全球战略的考虑 ,提出“使中国成为大国的政策” ,以促使中国全力进行战争和战后协助维护美国在远东地区的利益和地位。为此 ,罗斯福总统逐步形成支持战后香港主权归还中国的政策 ,并为实现这一政策在战争的各阶段在多层次与中国和英国进行多次外交努力。对此 ,中国的蒋介石政府曾寄予巨大希望。由于英国坚持维护自己的殖民主义利益 ,加上罗斯福总统战争结束前夕的逝世 ,尤其是由于美苏对抗的国际格局的出现 ,美国政府自己改变了这一政策 ,致使战争结束时英国重新占据香港  相似文献   

18.
巴黎和会上,日本代表团提出将"种族平等"作为一重要原则写入国联盟约,试图从根本上解决长期悬而未决的日裔移民遭受排斥的问题。该提议由于触及了美国及英联邦国家的利益而被和会否决。"种族平等"的提出,主要是由于日方认为移民问题已严重伤害了日本的民族情感,并对其业已取得的大国地位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而日本在种族方面的努力,却在客观上加剧了美国社会对日裔群体的排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二战期间日裔移民遭受集体监禁的悲剧。  相似文献   

19.
马占山领导的江桥抗战打响了中国武装抗日的第一枪,在江桥抗战前后,马占山先后就修缮江桥问题、和平接受政权问题、假降日问题,与日本展开了复杂的外交交涉。马占山的对日交涉为黑龙江省守军赢得了物资和时间,维护了国家主权,有力的抵制了日本法西斯势力的侵略。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成熟促进了外交政策的成熟。在外交实践中,毛泽东独立自主的外交思想逐步形成、完善。他明确地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思想;准确地阐述了自力更生和争取外援的关系;正确地制定了较为完整的外交策略和工作方法。今天,毛泽东的外交思想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