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蜚声二十年代中国文坛的乡土作家台静农,他的小说以描写其故乡安徽霍丘县的叶集镇的生活见长,他以简洁的笔触、写实的手法描写古老乡镇中“人间的酸辛和凄楚”①,以生动的场景、传神的对话揭示老中国儿女灵魂的愚昧和麻木,以谨严的结构、冷寂的格调展现乡村社会人生的“平凡与无味”②,他的小说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悲剧  相似文献   

2.
贾平凹的新作《秦腔》,与他过去同样以故乡为题材的作品相比,有了更多的思想冲力和深度。小说直面逼视当下乡土生存图景,同时为乡村传统文化的没落唱出深情的挽歌,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以写实的笔法忧思乡土生存又运用了现代小说的技巧。  相似文献   

3.
审美视域中的乡村世界——迟子建与乡土抒情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万鹏 《东岳论丛》2001,22(4):129-131
迟子建的小说创作具有中国现代乡土抒情小说的主要特征 :以儿童视角为叙事角度 ,重彩涂抹故乡的地域风情 ,深情地开掘乡村世界的人性、人情。同时 ,她又以女性化、个人化的目光 ,审视故乡风土民情中的温柔静穆之气 ,以辛酸的温情取代诗意化的人情美与人性美 ,传达出一个现代知识女性对自然和人类本真状态的感悟与体验 ,为读者营造出一个审美视域中的乡村世界  相似文献   

4.
乡土小说,是作家怀着恋念故乡的赤子之心,抒写故乡的自然风光,描绘村镇的风土人情,讴歌父老乡亲的美德,表达作家对于故乡或久住地方那种独特的感受和情思.这种情怀之作,以其"浸透了乡土抒情诗气氛"而区别于其它农村题材的作品,显示着自己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魅力.在新时期,伴随着现实主义文学的复苏繁荣,乡土小说在沉默了近二十年之后,不仅重新焕发出它的艺术光彩,而且有着它这一时期的美学特征.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新时期乡土小说继承和发扬了"五·四"以来现代乡土小说的现实主义传统,借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乡土气息和风俗民情图画,反映着乡村的现实生活,折射出我们时代的社会风貌.  相似文献   

5.
莫言小说创作的文化特质和精神底蕴建立在其独特的个人经验和乡土记忆之上。童年时期的"创伤体验"是莫言成长记忆中的生命情结;从"诗书传家"的家族传统到"阶级成分论"的社会经验构成了莫言人生和创作中的历史记忆;以"高密东北乡"命名的故乡是作家莫言的精神寄托和灵魂的避难所。莫言小说创作是其童年经验与成长记忆、家族经验与历史记忆、乡土经验与感情记忆的三重变奏。  相似文献   

6.
乡土作为写作中的一个重要母题被贾平凹重新阐释了。面对乡土的巨大变迁,他从叙述的视角、乡村伦理的萎缩、乡村精神的崩溃等多方面给予了详细的叙述和描写。他以双重身份站在客观的高度,在众多人物构成的嘈杂的日常活动的演绎中,在残缺的叙述中寻找乡土的灵魂和乡村精神的坐标。  相似文献   

7.
叶君 《中州学刊》2005,(5):222-226
"返乡"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叙事母题,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早就得到了十分成熟而完整的表现.在中国古代,"独在异乡为异客"生存体验,或许主要源于封建士子漫长的游仕经历和出仕异乡的羁旅行役.知识者的"侨寓"身份由此确立.20世纪30年代,在关于乡土小说的论述中,鲁迅"侨寓者"概念的提出,是对乡土小说中离乡者身份认同焦虑的理性把握.在以<故乡>为代表的一批乡土小说中,乡村失语是返乡者最为沉痛的乡村发现.而在新时期以来带有现代主义特点的乡村叙事中,有些作家如莫言对传统的乡村叙事模式也存在一种有意消解倾向,表现出一种"反乌托邦"叙事.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国女性作家的乡土想像是在现代性语境中展开的.在启蒙视野的观照下,乡村负载了荒凉、凋弊的文化意像,而对童年乡村的记忆又隐含了女性作家对现代家园的期许和重建.现代女性作家的乡土小说沿着两个不同内涵展开了对故乡的想像和构建,以不同的方式书写着现代性的正题和反题.  相似文献   

9.
丁帆是当代乡土小说研究领域中的重要领军人物。围绕乡土小说的学理与创作问题,他先后发表了上百篇高质量的文章,取得了不少重要的研究成果,成为这一批评领域重要的风向标之一。特别是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汹涌澎湃的"打工潮"影响下,乡土小说创作中出现了新的变化,即"乡土"的主体由"乡村"迁徙到了"都市"。面对题材、主题的大规模转移,他又敏锐地从史学高度提出了"乡土描写的转型"这样一个重大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从宏观上看,为"五四"以来的中国乡土小说的发展勾勒出一道分界线: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乡土小说主要体现的是农民与土地的合一,之后的乡土小说则着重表达农民与土地的分离;从微观上看,扩大了乡土小说的版图与表现疆域,在传统乡土小说人物画廊之外增添了一批游动在都市中的"新农民"形象。  相似文献   

10.
乡土小说是 2 0世纪 2 0年代中国文坛发展的必然产物 ,是写实派作家在坚持“为人生”文学观念的前提下 ,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克服“思想大于形象”的通病 ,逐渐走向成熟的必然趋势 ,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 ,从整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追求。恋乡心结是 2 0年代乡土小说产生的重要根据 ,乡土作家们以一种深意的笔触去营造乡村世界 ,他们是生活于都市中的“边缘人”、乡村羁旅者。强固的乡土文化心理积淀与陌生的病态的城市生活体验 ,使他们的灵魂游离都市 ,漂泊于乡野大地。他们在创作中去精神还乡 ,去参与民族文化的现代重建。可以说乡土成为 2 0年代乡土作家创作的不可抵御的永恒诱惑 ,从而促成了2 0年代中国乡土小说的繁荣  相似文献   

11.
李国春 《云梦学刊》2006,27(4):102-104
<怂恿>通过对乡村日常生活矛盾的展示,深刻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与文化,表达了作者沉重的国民忧患;小说构思巧妙、布局严谨,乡土语言运用灵活而不晦涩,体现了彭家煌乡土小说的独特风格,是二十年代乡土小说的优秀之作.  相似文献   

12.
莫言是狂放不羁的小说家,但是,其散文世界却相对规范。莫言的散文是五四以来的那种乡土抒情散文,以故乡、童年的乡土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带有一定的自传性。和小说相比,莫言散文固然也书写童年的苦难,然而,更主要的却是对故乡的眷恋,对亲情的归依,对童年欢乐的回味:本色、质朴、真挚。莫言的幽默小品是狂放性幽默,犀利而风趣,这是他的小说精神的外射。  相似文献   

13.
"鲁镇"里的"人"--重释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小说研究至今拘囿在社会学层面上,其流行观点为“鲁镇”就是乡村,悲剧主人公就是“农民”。实际上,不论是从城市地理学还是从社会学视角来看,“鲁镇”都带有中国传统市镇浓厚的特征。早在20世纪20年代,张定璜就曾说,“鲁镇只是中国乡间,随便我们走到哪里都遇的到的一个镇,镇上的生活也是我们从乡间来的人儿时所习见的生活。”[1]李欧梵在研究鲁迅小说时指出:“从一种现实基础开始,在他25篇小说的14篇中,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以S城(显然是绍兴)和鲁镇(他母亲的故乡)为中心的城镇世界。”[2]鲁迅小说尤其是他的乡土小说实际上是一个个以“…  相似文献   

14.
中国乡土小说与俄罗斯、波兰文学石薪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先驱者鲁迅曾多次谈到,是俄罗斯、波兰及东欧诸小国文学触发了他致力于农村题材的创作。他说:“我常常想:俄国文学是伟大的‘乡村文学’。并且想:果戈理更其是首先的一个人。我的比一切的国度的文学,更爱俄...  相似文献   

15.
在 2 0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兴起的乡土小说创作中作家大多以批判式的眼光审视农村 ,如许杰、鲁彦、彭家煌、蹇先艾、台静农等人的笔下 ,更多是对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宗法制农村封闭落后的揭露 ,对远离现代文明而继续延续的古已有之的习俗的提示 ,直视宗法制农村的凝滞。废名在同一时代出版了乡土小说《柚子》、《浣衣母》、《竹林的故事》、《河上柳》、《菱荡》……与许杰等人相比 ,我们不难发现废名小说明显的“异质性”。他的小说一反同时代乡土小说作家沉重的笔调 ,极力涂染的是乡村世界的恬静天然 ,充满田园牧歌色彩。在对这一时期乡土小说…  相似文献   

16.
李莉 《社会科学论坛》2007,(16):188-191
作为小说类型之一种,"乡土小说"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常以属概念身份涵盖与乡土相关的诸如"农村小说"农村题材小说"乡村小说"等概念,从而遮蔽了这些文本特有的时代个性,产生指称混乱.为了准确地概括这类小说的共相,确定"乡土小说"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有必要给"乡土小说"正名.  相似文献   

17.
乡村梦影里的城市批判──京派作家城市小说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乡村梦影里的城市批判──京派作家城市小说论刘淑玲京派作家是以乡土小说而引人注目的。他们的代表作家沈从文、废名笔下的乡村充满了诗情画意和神秘色彩,交织着原始的野性强力和真挚的人情味,堪称一个远离现代社会的理想国。京派作家的城市小说远逊色于他们的乡土小说...  相似文献   

18.
汪杨 《江淮论坛》2009,(5):168-173,104
许辉的文本中夹带的皖北地域文化信息异常丰厚,在他的乡土叙事中,许辉还原了真实的乡村图景,而真实自有万钧之力。在许辉的乡土世界里,也一直都贯穿着导人向善的田园抒情,他在文本中对淮河的地域文化做了必要的理性梳理,给予了普通人性最真实的展示舞台。而叙写城市的小说,仍然具有明显地域的特征以及蕴含在地域风情中的文化特征,城市人的日常生活,在许辉的笔下呈现出一种原生态式的抒情景致。长篇小说《王》则充分展现了许辉对于淮河文化的理解,它不单是一部单纯地反映历史或映照现实的小说,而且是对民族的、个体的命运与灵魂作出了深入的拷问与反思。  相似文献   

19.
贾平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土小说充分展现了社会发展变迁进程中伦理视角下人对乡土家园意识的多样化姿态,通过三重意识的并联,表现出作家小说叙述复调手法的创新。家园意识的多重复调表现为:一是从乡村走向城市双重身份下对家园意识的冷漠者;二是长期身居乡村家园意识的守护者;三是生长在农村又不甘于乡村生活的当下年轻一代,成为乡村家园意识的矛盾者。贾平凹在其作品中从多类人物视角多种层面阐释乡村家园意识,表现出乡村人物的丰富性,及乡土伦理变迁中人的家园意识的嬗变,同时也表达出贾平凹的乡土困惑感。  相似文献   

20.
乡村宗教在中国乡村社会中是很普遍的现象,但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对之却只有简单的负面描写,可以说基本上处于"缺席"的状态。究其原因,一是现实意识形态和文化上的压制,二是知识分子文化和农民文化之间的等级差异。乡村宗教叙述的缺席,极大地影响了乡土小说对乡村表现的真实、深刻和全面,也出现了以其他文化代替乡村宗教的"亚宗教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