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思维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从原始人的原始思维,到现代社会的综合思维,每一步发展,都标志着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个进步。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的思维的最本质或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那么,人类的思维与人类主体结构中的理性、非理性又有哪些内在的关系呢?本文就试图对这一问题作出解答,钱学森教授认为从人的思维规律的角度看,“把人的思维分成三种,抽象(逻辑)思维、形象(直感)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因此,我们分别先考察这三种思维中的理性、非理性问题。由于创造性思维是人的思维的主要代表,它“决不是单纯的抽象(逻辑)思维,总有点形象(直感)思维,  相似文献   

2.
反思是我们时代用得最广、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词,然而,我们对反思的理解大多停留于康德批判哲学、黑格尔辩证的否定以及现代科学哲学的水平上,对马克思所揭示的理论思维的根本规律——实践反思规律却忽视了。这是有历史原因的,因为我们一直只是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与实践的框架内思考问题的,自然也就不会重视一种理论结构的思维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是人发明创造的,在研究和发展计算机技术的过程中,人的智慧和能力同时也得到相应的提升."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作为自然的自然界;而人的智力是比例于人学会改变自然界的状况而发展的."  相似文献   

4.
王鲁宁  孟庆仁 《理论界》2010,(12):18-21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与实践的科学诠释,是我们获取理解幸福范畴本质内涵的关键。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为指导,才能解决以往人们对幸福理解的偏见,同时也能从根本上和理论基础上把问题吃透和搞清楚;要实现对幸福范畴从"本质属性"到"幸福本质"的认识跃迁,就不能仅停留在或满足于把幸福范畴的内涵界定为是由于人实现了理想和目标而得到的精神满足,还需要从人生实践活动的视角去进一步揭示幸福实现活动的本质;本文关于幸福问题的探讨,主要以传统幸福观已经达到的认识水平和理论成果为直接研究对象,专门把幸福范畴的本质、幸福和快乐之间的现象与本质关系及幸福实现活动的基本矛盾等作为重要"问题"来进行系统和深入的哲学反思。  相似文献   

5.
1 人的实践(或劳动)对自然界和“社会存在”的对象性关系和对象化活动问题,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基本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及以往全部哲学的根本差别所在。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既有共性联系,亦有根本差别。其共性在于:它们都认为,除人与自然界之外,再没有第三种本体存在;自然界先于人而存在,因此“自然界”是“物质第一性范畴”的本源本体存在。但是,人类社会是怎样生成、发展的,它怎样以“社会化了的人类”,即以“人化的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以及人对社会存在的关系和“社会存在”范畴也是物质第一  相似文献   

6.
科学思维的对象是以自然为中心的物质世界,是认识物的方法;历史思维的对象是以人为中心的生活世界,是认识人的方法.但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从自然界认识中所得出的一般世界观和辩证法的概念、规律直接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以科学思维去涵盖甚至代替历史思维,导致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活动中的简单化、机械论倾向.生活世界虽然是整个自然世界的一部分,但更是由人的实践所创造的新质世界,适用于整个世界的一般概念和规律对它的解释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应当以实践论为基础,以表达生活世界内容的范畴和规律为框架.建立一个新的历史认识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7.
1、主体结构。所谓主体只能是从事着现实实践与认识活动的人。作为现实的人,他首先必须是一个客观实在,一个有生命的自然结构。这个自然结构主要包括神经系统、脑的结构形态及生理机能方面的特点、感觉与运动器官的特性。其次更为重要和宝贵的是,作为“万物之灵”、“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他还有确立起自身主体地位的内在根据——文化心理结构,它包括认知与非认知两大领域,更具体地说,包括知识、情感和意志三个基本要素。由此看来,任何主体作为物质与精神、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都是由自然结构和文化心理结构的相互联结而成的完整结构。2、主体能力。目前人们对能力一般都沿用心理学的定义,认为“能力是使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这个定义尽管抓住了要害,但却是不全面的。因为心理特性只是完成活动的最基本、最关键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实际上人从事任何活动都离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及其当代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的人化自然观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在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坚持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的统一.这种自然观所蕴涵的生态哲学意蕴在于:要解决和克服自然异化问题不能从自然界中找原因,而应从人类社会找出路;突破了人与自然之间要么是征服、要么是服从的思维倾向,确立了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促成的认识基点.  相似文献   

9.
实践和思维主体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实践和认识、思维的关系,不能撇开主体这个环节。人既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又是认识和思维的主体。实践和认识、思维的相互联系始终以主体为中介,其相互作用的结果又总是复归于主体。因此,实践对认识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具体认识过程和内容上,而且表现在认识主体本身的发展上。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实践活动对主体形成和发展的意义更为深远。具体地说,人作为认识和思维的主体,要有三个基本条件——思维器官、思维能力、思维形式,它们是构成思维主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说:“自然是客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88页)。但这并不是说,任何自然都是现实的客体。所谓客体,它作为认识论的范畴是与主体相对而言的。在人类尚未出现以前,自然界虽然存在,但只是作为客观的物质世界而存在,而不是作为认识和实践对象的客体而存在。在人类产生以后,人类为了生存,需要认识和变革自然,于是才形成所谓主体与客体的范畴。因此,自然界是否能成为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是否能进入人的认  相似文献   

11.
思维方式是人类思维能力的突出表现,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和改造程度的重要标志。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思维方式是存在的反映并以社会实践的发展为前提,同时也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长久过程中概括、升华的认识方法和研究方法。它既是人类智慧的结  相似文献   

12.
论中、西辩证法的生存论差异邓晓芒人对客观世界的一切看法最初都来自于人对自身活动的看法,而人自身的活动作为一种主体生存活动,一开始就只能是能动的、辩证的。恩格斯说:“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①因...  相似文献   

13.
自然界对人来说的先在本原地位决定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依赖自然力而活,说明了自然界对人来说的限定性。人类对人化自然的主体地位,人类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决定了人类对于自然的能动性。而自然界与人类之间的物质变换统一于人类的劳动实践。这三个方面彰显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的价值理念即人和自然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拟从个体思维发展的角度探讨概念的发生和形成过程问题。 一 思维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对于认识主体来说,存在着一个认识结构和思维结构问题。康德认为,人认识客观世界先验地有一个认识结构,它把感觉材料组成知识。认识的普遍必然性是认识的形式——知性范畴和时空直观使然。这点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  相似文献   

15.
思维哲学领域的开创性研究──苗启明《思维基础与思维规律论》读后张树芳人对自然界,社会都取得了很深入很确切的认识,但对思维的认识却至今还比较朦胧,思维是什么“样子”人们却很难说清.最近读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苗启明研究员的新作《思维基础与思维规律论》,使人...  相似文献   

16.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用物质的自我运动解释了自然界、生命有机体以及人的产生与发展,体现出系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但是他唯一的理论兴趣在于探讨人类解放之路。人是环境的产物。马克思特有的、最有价值的哲学思想是用实践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从而也是人自身发展规律的实践唯物主义。以实践唯物主义概括他的哲学思想是恰当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是从不同角度对世界的认识,前者是本体论,后者是人的解放理论,相互之间并不矛盾。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还是实践唯物主义的争论,与混淆了这两个不同的角度把实践唯物主义用于本体论领域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与钱穆都从人的生活来认识文化结构。人的生活不仅包含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横向结构,人还生活在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之中,还有过去、现在与未来一同到场的历史向度,而实践作为人的类本性,整合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个体凝聚为民族,文化呈现为民族精神。分析马克思与钱穆文化结构的异同,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文化与文化结构具有重大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大庆社会科学》2014,(3):159-159
李亚彬撰文指出,看家本领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安身立命之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有力的思想武器。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相似文献   

19.
经济结构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但对经济结构的理解却始终停留在组成与比例等浅层次的直观认识上。基于历史经验与当代现实,经济结构的一般性定义为:一定社会背景下经济要素之间的关系。根据布尔巴基学派基本思想,将经济结构归纳为三大基本类型,分别是数量关系结构、序数关系结构与拓扑关系结构,其他结构则是在基本类型基础上经过交叉、复合形成的派生结构。对经济结构的深层次研究与深度调整,就是对三大基本结构类型及其派生结构的运算、分析与应用。建构主义经济学基于建构主义基本思想,强调经济学家和经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认为经济活动是经济主体基于知识、经验而生成经济价值、建构经济模式以及规定分析范式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20.
论马克思“自然人化”论中的生态美学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的《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 ,从人的劳动实践和劳动异化的诸多关系中 ,提出了“人化的自然界”的理论 ,认为人和社会都是“人化的自然界”,人是依靠对于自然的人化才得以造成自身、造成社会、造成科学、造成艺术以至造成属于人的一切。人在“人化的自然界”的实践创造中 ,同时在自由自觉地创造着人自身的美 ,而不是违背自然规律引起自然对人的损害。这里有真正与人的自由自觉本质相适应的“人化”,也有与人的自由自觉本质实际相反的“人为”,这后者的实质是人在自然界中的迷误 ,自然则以异化的形式报复人类 ,构成为“压迫自然”与“自然异化”的实际过程。当前存在于世界范围的生态危机、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使人从不同角度向马克思的《手稿》寻求认识和解决矛盾的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