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晋在慕容廆君臣中的地位与影响探论——以前燕慕容廆遣使入晋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慕容廆曾八次遣使入晋,前燕政权得以迅速发展壮大,慕容廆遣使上表之举,将前燕君臣尊晋勤王的政治诉求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慕容廆向西晋、东晋王朝派遣使节,不仅维系了前燕与中原王朝之间的朝贡册封关系,也加深了晋朝对前燕政权的了解与认知.慕容廆对两晋的朝贡活动也收到了较为明显的社会效益,不仅使鲜卑慕容部能迅速崛起,将中原先进的统治模式应用到对鲜卑慕容部的统治之中,而且实现了鲜卑慕容部由部落联盟阶段迈进早期国家的重要一步,从而使前燕在慕容廆朝就具备了立足东北的资质,进而才会出现前燕的后世统治者有机会逐鹿中原,并将前燕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4.
匈奴、东胡、乌桓、鲜卑从来都不是单—、孤立的民族存在,这些族群进行着不同形式的往来,在相互交往中,周邻民族间的生活习俗趋向雷同,自然在情理之中.在追溯慕容鲜卑传统教育渊源问题时,可以看出民族文化的交融伴随于每一次政治中心的移徙,而多民族文化以习俗的方式保留在慕容鲜卑的传统教育之中.西汉时期匈奴、东胡、乌桓的共生态势出现了慕容鲜卑在习俗上的多源;檀石槐时期鲜卑民族的分裂、迁徙与融合使慕容鲜卑在文化上呈现出来多元的特征;而慕容鲜卑政治中心的移徙中对汉文化的吸纳则是慕容鲜卑传统教育见有汉文化元素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幕容之称应当源自檀石槐时期的中部大人幕容,作为姓氏固定下来是从慕容廆开始的.慕容氏起源问题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过程中,统治者对其族属认知的共性问题.在民族心理上,少数民族政权首领对华夏的认同,是这些少数民族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无论是提出其先有熊氏之苗裔,还是将祖先追溯到高辛氏后裔,都认为慕容鲜卑是流落夷狄之地的华夏子孙.这种比附的目的不会是只将慕容鲜卑的祖先追溯到华夏始祖黄帝身上就完结的,换言之,华夷共祖思想的落脚点应该是在黄帝及其子孙居住的中原之地上,中原地区自然成了幕容廆祖先的居住地.因此,华夷共祖思想无疑为慕容鲜卑政权日后得以进军中原做了舆论准备. 相似文献
6.
7.
8.
9.
前燕官学教育兴起、庠学与小学的教育形式与发展进程、崇经尚武的办学特点与历史作用渗透着学校教育在前燕政权由向慕汉文化走向吸纳中原文化历程中的历史使命,加速了慕容鲜卑由游牧民族社会向农耕社会的迈进。从办学宗旨上看,是流寓前燕的中原士人以宣扬先进的中原文化推进慕容鲜卑由游牧民族社会迈向农耕社会为目的改良慕容鲜卑人教育观念的必然产物。官学教育不仅为慕容鲜卑本民族培养了一批文武兼通的人才,也推动和促进了前燕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卓有成效地提高了慕容鲜卑的文化素质,而接受官学教育旋即成为慕容鲜卑人出仕为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分析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君臣伦理观的核心是君“慈”臣“忠”。春秋时君统宗统合一的传统虽有影响,但君统已开始重于宗统,至战国时君统已脱离宗统而独立。这一时期的君臣伦理观对后世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根据阐释学提出的“前理解”概念,一切解释都必然产生于某种先在的解释。这种先见具有历史性、流动性和开放性。它通过启发、指导、制约、限定等方式影响着读者对具体作品的解读。积极的前理解因为充分,并与文本发生时的视阈相融合而使读者对文本产生正确的、符合原文精神、旨要的理解,从而产生贴合原文的翻译;而消极前理解则因自身不够充分,或虽然很充足,却与文本本身的视阈发生偏离而导致对文本的误读乃至误译。充分认识前理解及其作用,对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信奉的原始宗教慕容鲜卑人和生活在中国北方的古代其他民族一样,在对世间万物崇拜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出原始宗教观念。他们崇拜的对象很单纯,主要是自然。自然崇拜是以万物有灵为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4.
探索最好的教学方案及教学步骤,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教师的职责,笔者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体操教学中的“前手翻”技术,结合高校学生的身体、心理特点,进行了程序化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有关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土地政策发展演变的研究日见升温。为进一步推动这一工作,将改革开放前1949年-1978年土地政策划分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徘徊时期等四个阶段,将有助于我们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6.
17.
前工业社会农村手工业的盛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比较的方法,从封建社会农村手工业本身发展的角度,来探讨原工业化的发生问题。先讨论前工业社会手工业兴起的一般原因,及制约其发展的各种因素,然后据此说明原工业化为什么兴起于西欧而不在其它地方。这种探讨方法不仅有助于说明西欧原工业化的产生,对中国封建社会农村手工业为什么不走向原工业化的探讨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20.
对20世纪前半期汉人村庄研究的国内背景因素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就拉得克利夫-布朗和雷蒙德·弗斯对于推进中国村落研究所做出的贡献给予了说明。希望对拙作《作为概念的村庄与村庄的概念》的不足有所弥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