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无溶剂法合成亚磷酸二乙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无溶剂法合成亚磷酸二乙酯的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真空度、配料比和加料方式对产物收率的影响 ,找出了最佳反应条件  相似文献   

2.
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里会电离成自由运动的阴阳离子。当酸与碱、碱与盐、盐与盐溶液相混,由于离子的自由运动相互碰撞,有的会结合成溶解变小、电离度小的物质——发生复分解反应;有的离子具有氧化性,与具有还原性的离子相互碰撞,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有的离子还会与水反应生成难电离的弱电解质,致使溶液呈现出一定的酸性或碱性——盐的水解反应等等。判断两种电解质在水溶液里能否起反应,怎样起反应,主要发生何种反应等问题,这在中学阶段,对于怎样指导学生书写两种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问题,如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显得极为重要。我认为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分析参加反应的电解质的性质外,同时还要具体分析反应条件等。下面谈谈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选取了汉语中常见的偏正和述宾两种能引起歧义的句型,以反应时和正确率作为因变量探讨在这两种句型中句子理解的策略。采用VB编程语言,对所选句子用移动视窗的方法进行呈现。实验结果表明:1在这两种句子中,被试的阅读时间和正确率均没有差异;2在这两种结构句子中,歧义词和解歧词反应时上均有显著差异;3在两种句型中两个歧义词之间的反应时差异非常显著;4偏正结构和述宾结构的句子在不同位置上的解岐词的反应时差异显著;5性别因素的主效应不显著,并且和句型之间也不存在交互作用。以上的实验结果证明人们在阅读刚开始时就已经建立起句法结构,并且对句子的理解是整合的结果,但是对歧义部分的阅读却是即时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具有种内相互作用和功能反应的一个公共食饵和两个互相竞争的捕食者系统进行了讨论,得到了其平衡态稳定的若干结果,同时还证明了扩散的稳定效应。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经典力学分子运动论出发,应用相对运动的概念说明物质的内能与机械能的含义,并以平衡态刚性分子气体为例证明两者是相互独立的.指出两者的区别在于描述物质系统宏观的机械运动宏观量和描述微观的分子热运动的微观量不同,及其描述两种运动的参照系不同.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在哲学界流行着一个这样的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意识对物质起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并认为只有承认它,才是坚持了唯物辩证法,否则,就是形而上学,就是机械唯物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世界是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人脑的一种属性和机能,物质是意识的根源,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我们具体考察意识能否在一定的条件下对物质起决定作用时,自然也不能背离这个基本前提。主张意识在一定的条件下对物质起决定作用的同志(以下简称“物质意识互相决定论”者),所持的一个主要论据是:根据辩证法的一般原理,物质和意识是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互为前  相似文献   

7.
在经典统计力学中研究平衡态问题,是从一个相当自然的基本假设——等几率假设出发的。根据这个基本假设,直接可以采用微正则系综来求孤立系的宏观平衡性质。而有了微正则系综可以得到关于闭系的正则系综和开系的巨正则系综,从而得到所有的热力学规律。平衡态统计物理的等几率假设:①对于孤立系的平衡态说,在求统计平均时,相宇中能量曲面E和E+△E之间相等体积的几率相等。这是整个经典统计力学中唯一的基本假设。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别在间歇和连续反应釜中研究KOH、Na2CO3、K2CO3、Li2CO3、NaOH及NH4OH,(NH4)2CO3和氨作为催化剂时,气-水溶液体系水煤气变换催化反应体系的催化性能.研究表明.这些化合物作为催化剂,都能提高水煤气变换反应的速度.其中以NaOH、Na2CO3、KOH和K2CO3性能较好,综合考虑,其中Na2CO3是最具潜力的催化剂.对比实验表明,其中对加速反应速度起决定性作用是其中的阴离了,而不是阳离子.对于Na2CO3催化剂系统研究表明,温度对反应体系的性能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只有在250℃以上时催化活性才能明显提高.催化剂的浓度对于变换反应的活性影响最大,虽然少量的催化剂就能促进反应活性,但只有当催化剂的浓度达到一定值,反应速度才能明显提高.压力对反应系统的催化性能有显著影响.提高系统的压力明显加速反应速度.实验后残余液体中甲酸根(HCO2^-)和甲醛(HCOH)的存在,可以推测反应过程是通过甲酸根(HCO2^-)和甲醛(HCOH)作为中间物种进行的.  相似文献   

9.
Le chaterlier 原理即平衡移动原理,其具体表述为:假如改变平衡体系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力或浓度,平衡就向能减弱这个改变的方向移动.如果保持平衡体系温度不变,只对压力和物质的浓度而言,化学平衡移动的实质就可以认为是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改变引起的.按照该原理,当温度和压力不变时,增加一种反应物浓度,平衡应正向进行移动,即向生成物的方向移动.但对于某些反应的平衡体系.在温度和压力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种或几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分压),平衡移动的方向不一定是向着生成物或反应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针对注入能力降低是制约气水交替驱提高油藏采收率的关键因素的问题,以相似理论中的检验分析法推导了气水交替注入无因次注入能力方程,运用考虑相渗和毛管滞后效应耦合的数值模拟方法,评价无因次注入能力的因素影响,讨论并优化了注入水气比。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特定油藏体系,通过增加注入气的富化度提高粘滞力重力比来达到改善驱替效果的方法比片面地增加注气速度更高一些;水气比越高,达到相同开采效果所需气量越小,但因此而出现较明显的注入能力下降的趋势。对于低粘滞力重力比的注气条件,选择水气比为2最佳;而对于高粘滞力重力比,则水气比为1是最佳选择。建议在水气比的优选时充分结合油藏地质特征和注入流体特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在处理酸碱平衡问题的过程中,经常遇到有关两性物质溶液氢离子浓度的计算问题。所谓两性物质,就是在溶液中既起酸的作用(提供质子)又起碱的作用(接受质子)的物质。两性物质包括弱酸弱碱(如NH_4Ac)、多元酸的酸式盐(如NaHCO_3、NH_4HCO_3)和氨基酸(如NH_2CH_2COOH)等,多元酸的酸式盐有酸式金属盐(如NaHCO_3)和酸式铵盐(如NH_4HCO_3)两种。对于一元弱酸弱碱盐NH_4A,其水溶液中的H~ 浓度采用下式来计算:  相似文献   

12.
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基础的现代物理学和先秦道家思想是建立在截然不同的认知途径基础上的两种知识体系,但是在世界观的层面上,它们却表现出了惊人的趋同性,这种趋同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超越常识;超越语言;物质生成观;时空观以及物质间存在的隐秘联系。“当代新道家”和人体科学研究可以看作是对这种趋同性的两种不同思路的反应。  相似文献   

13.
无机化学反应从反应的本质(电子得失或偏移)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非氧化还原反应、二是氧化还原反应。对于非氧化还原反应,中学生感到好学,因为有规律可循(这类反应大都是复分解反应、也可以是某些分解和化合反应)。对于氧化还原反应,则感到比较麻烦,好像没有规律,有时教师也感到棘手,不知方程式该怎样写。如;FeCl_3溶液能否与Cu起反应?若能,反应结果生成什么?本文想从电极电位来讨论一下氧化还原反应,以期对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判断以及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对于任一化学平衡体系,若在保持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某一反应物浓度,则因体系内部的自发调节而引起的平衡移动,使该物质增加的浓度受到削弱,这是没有疑义的。但在上述条件下,该物质或其它有关物质的转化率如何变化?则因平衡体系各具特征,难以一概而论。一本比较流行的高等学校试用教材《无机化学》中提出:“对任何一个反应,增大反应物浓度,能同时提高反应速度和转化率。”另一些资料也有类似的提法。笔者以为上述提法缺乏普遍的意义,似有不当。故拟发表一些粗浅意见,以期共同商榷。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需要革新。这种革新,既是新时代的社会实践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的要求,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我丰富、自我完善的表现。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革新作了多种尝试,建构实践唯物主义体系就是这种尝试之一。如何建构实践唯物主义体系?对这一问题,近几年来,学术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是搞实践本体论还是坚持物质本体论,则是这场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通过对这两种本体论之争的初步反思,就实践唯物主义的实质问题发表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16.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铜锰复合氧化物,运用XRD、TPR、BET和常压微反评价装置对所合成样品进行了物相结构和催化性能的研究。XRD分析表明,沉淀反应温度在25~90℃时所合成铜锰复合氧化物前驱体均由Cu2+1O/Mn3O4组成,但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晶体组成Cu2+1O/Mn3O4比逐渐提高,晶粒逐渐减小,这些前驱体经550℃焙烧后均转化为Cu1.5Mn1.5O4,且晶粒大小基本相同。TPR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备催化剂为单一组成的铜锰复合氧化物,当沉淀反应温度<45℃时,随沉淀反应温度提高样品的还原温度升高,当沉淀反应温度从45℃提高到65℃,还原温度变化不大,只略有下降;而当沉淀反应温度>65℃时,还原温度继续升高。BET结果表明,虽然室温下(25℃)所制催化剂前驱体的比表面积较大,但焙烧后却大幅度下降,反而小于45℃以上样品的比表面积;而当沉淀温度在45℃以上时,焙烧前后样品的比表面积相差不大,样品的比表面积均在36.5-39 m2/g,说明当沉淀温度提高到45℃以上时,焙烧后样品的比表面积与沉淀温度关系不大。沉淀温度45℃是Cu-Mn沉淀物织构发生明显变化的拐点,在此温度下,沉淀反应体系的反应、传递及沉淀物的转...  相似文献   

17.
以4,4′-二巯基联苯分子为研究对象,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和非平衡格林函数理论,研究了分子与电极之间连接方式以及电极距离的改变对分子的电子结构和分子电输运性质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分子与电极之间连接方式以及电极距离的不同会改变分子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从而影响分子体系的电输运特性,并且发现双硫原子的连接方式比单硫原子的连接方式更加有利于分子电导率的提高,扩展分子的平衡态不是电子输运的最佳状态,适当调节两电极之间的距离可以改善分子的电输运特性.  相似文献   

18.
经济系统的演化与政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根据耗散结构的基本原理 ,将经济系统划分为平衡态、过渡态和自组织状态。并将政策因素看成是一种外部调控手段 ,分析了在经济系统的不同状态下 ,政策因素对改变系统的结构及变化趋势所起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19.
摘要本文提出了在品红醛试剂与醛的混合体系中可能发生的两种化学反应,通过观察在品红醛试剂和醛反应体系中分别加入氧化剂、还原剂、酸、碱等物质后的颜色变化,探讨品红醛试剂的变色机理.  相似文献   

20.
耗散结构理论视域下和谐社会的特征与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耗散结构是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态时可能形成的一种时空有序结构,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其形成的重要条件。从耗散结构理论视角看,和谐社会是一个开放系统,是远离平衡态的有序结构,其要素之间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其内部存在矛盾和差异、涨落和突变。运用该理论可以有效解析当代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重要问题:平衡与非平衡的好与坏、有序与无序的优与劣、差异与矛盾的喜与忧、静态和谐与动态和谐的是与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