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是扬州地方志编纂的鼎盛时期,府、州、县乃至区、镇之志迭出,光是府志就编成6部。由于这些府志绝大部分编纂规模既大,志书质量又高,故而多得学者好评,在世间产生较大的影响。其中,尤以《(嘉庆)重修扬州府志》深得学术界称允,《中国地方志辞典》这样评价道:“此志体例整秩,考据严审,材料富实,历来颇受后人好评,一直视为清代名志。”《(嘉庆)重修扬州府志》的纂修,“自己巳(嘉庆十四年,1809)之仲春,迄庚午(嘉庆十五年,1801)之孟夏,续修之书成”,历时一年零数月。全志凡72卷首1卷,装订成48册,全志达100多万言。其规模篇幅不啻在扬州清代府志中首屈一指,就是在我国清代旧府志中,亦可入鸿  相似文献   

2.
地方志是史籍的一个重要种类,许多历史文献及参考资料往往载录其中。不同历史时期所修的地方志,其内容各有繁简增删之异,因而带有较浓的时代特色。故此,认真考订地方志版本,准确揭示其版刻年代,对该书的评价及使用都有一定的助益。中山大学所藏明代正德年间熊相纂修之《四川志》,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所示,此刻本已是目前全国仅有的孤本了。四川大学和四川省图书馆所藏的《四川志》抄本,就是根据这部书影抄的。另从纂修时代来说,此书也是现存《四川志》中最古之本了。  相似文献   

3.
陈廷敬是清康熙朝重臣,他领衔主持纂修的康熙《一统志》,在中国国家方志编纂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主持编纂过程中,他提出了国家总志纂修总体框架编纂思想,这种思想不仅贯彻在当时《一统志》的编纂过程中,而且也成为整个清代各级方志编纂的主导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国家方志的编纂,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有清一代,扬州府共纂修了6部府志,即:康熙三年《扬州府志》、康熙十四年《扬州府志》、康熙二十四年《扬州府志》、雍正《扬州府志》、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同治《续纂扬州府志》。这些志书至今都完好地保存着。它们反映了扬州之地历古以来的概况,尤为详细地记述了明代万历中期以后至清代同治之间的二三百年中,扬州府属各邑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事迹,成为了解和研究扬州之地这段特定历史时期多方面情况的不可缺少的历史文献。综览这些府志,由于能够恪守志书编纂的法  相似文献   

5.
(一) 宁夏方言的研究始于何时?今天我们在研究宁夏方言时有哪些可资参阅的历史资料? 同研究宁夏地方史一样,珍贵的历史资料当数宁夏地方志了。“但是由于频繁的战乱,宁夏没有能象祖国大多数省府州郡那样,在唐、宋时期就编纂出本地区的地方志来。”①现在一般认为,宁夏的第一部地方志是明初庆靖王朱梅(朱元璋第十六子)主持纂修的《宣德宁夏志》。此后,在明、清两  相似文献   

6.
明代对纂修地方志书极为重视,遍及各州郡县,所修方志数量极为可观,但散佚很多。通过对日本现存明代地方志与中国大陆地区相比较,发现有许多是中国大陆缺藏或残存的,因此显得弥足珍贵,而且对目前所见有关地方志目录有所补正。  相似文献   

7.
明代地方志出版中的财务问题可以根据五百多种明代府、州、县方志来考察。地方志比 其他书籍更有可能包含生产成本的信息,因为监督地方志编纂的官员们需要核算费用。编纂出版一部 地方志需要购买原材料和生产设备,需要支付编纂人员和工匠的工资、工人的伙食费、给协助编纂或撰 写序言者馈赠的礼品费用,以及诸如运输和储存费用等杂项支出。对这些条目繁多的花费情况的考察,不论是对中国地方志的研究,还是对普遍意义上的书史研究,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叙州府志》流传至今可考者 ,仅有清代康熙、光绪两朝所编志书 ,且康熙《叙州府志》已不见全书 ,更显《叙州府志》所存资料不可多得。考究《叙州府志》纂修源流 ,足见清代统治者对修志的重视和清代地方志的繁荣 ;探讨《叙州府志》中的“都掌蛮”史料及其价值 ,其以志证史之功可窥一斑  相似文献   

9.
明代绍兴地方志的发展明代对地方志的修纂极为重视,曾“诏天下郡、县、卫、所皆修志”。这一时期绍兴地方志的发展也是极其迅速的。明代有绍兴府志八种,县志三十六种。府志有:佚名的《绍兴府志》,(《文渊阁目》卷十九旧志类著录),佚名的《绍兴府志》(《文渊阁目》卷二十新志类著录),戴冠纂修的  相似文献   

10.
兴文县建制始至明末 ,县名县治几经更改 ,未见地方志乘流传。清康熙以来 ,由于统治者重视和提倡地方志的修纂 ,兴文县几度修志 ,有诸多传本散留后世。对《兴文县志》的纂修溯本清源 ,由此管窥清代地方志的繁荣。  相似文献   

11.
乾隆《汾州府志》,成书于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是地方志中声誉很高、影响较大的一部志书。关于该志的纂修者,历来公私书目多著录为戴震。1978年中国天文史科学普查整编组编写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  相似文献   

12.
学校志,是地方志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教育志的一个分支,是方志学和教育学的一门综合学科,是学校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工程。本文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编纂学校志的历史、学校志的性质与作用、编纂的指导思想与原则、体例与体裁、学校志的主体内容、篇目等一系列问题。作者根据新编地方志和学校志编纂20多年积累的经验,指出了校志与校史的联系以及二者的区别,提出史志工作者要坚持实行主编负责制、坚持写好政治运动和人物、坚持语体文记述体、坚持校志的质量标准的四项原则,努力创修名志、佳志、良志,服务当代,造福后代,使学校志成为传世之作。  相似文献   

13.
嘉靖《河州志》是河州历史上第一部地方志文献,此志对于研究明代河州社会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明代河州社会是一个以儒学教化为基础的,具有多元文化特色的地方社会。该社会由多民族构成,经济以农业为主,辅以畜牧业、手工业等,是西北地区典型的移民社会、多元文化和经济多样化社会的融合体。  相似文献   

14.
我国编修地方志的工作,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根据朱士嘉先生《中国地方志综录》统计,我国现有方志七千一百四十三种,已成为祖国文化遗产珍贵的一部分。盐城,是个古老的城镇。据史书记载,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以前,盐城这带地方就已建盐渎县,晋安帝时改称盐城县。从汉代建县起直至明朝,约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盐城从未编纂过县志,至明朝万历年间才有过两次纂修。一次是明朝万历七年(1579),南海杨瑞云任知县,因地方人士多次请求编纂地方志,于是设局修志。纂修人为夏应星,分纂人为张三风、成克勋、金重等人,最后由杨瑞云编著,吴敏道校  相似文献   

15.
<吴山志>、<罗浮山志>、<齐云山志>、<香泉志>和<撮山栖霞寺志>等五种明代山水志和寺院志现藏于天一阁,从其版本特征、卷次篇目、序跋、著录、纂修和流传等情况来看,这五部明代专志均为海内孤本,其中<齐云山志>、<香泉志>还是各志中现存最早之本.它们对于方志学研究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新材料,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如道教、佛教和旅游文化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当引起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湖北教育志是湖北省地方志专志之一。这项编纂工作,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已经建立了领导机构,组成了专门编辑队伍,制订了工作计划,研究了编纂篇目与调查提纲;现在正按照总的计划要求和采访纲目,分工进行调查研究,广泛采集各种文献资料,为编纂教育志做重要的基础工作。与此同时,不少地区、市、县也已经着手或准备编纂本地  相似文献   

17.
扬州私撰志书在扬州地方志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它们亦是扬州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州在清代乾嘉之际至民国年间私家撰志曾出现兴盛的局面,良志颇多。扬州私志既表现出与官修志书共有的一般特点,又显现出其独特之处,它们在资料撷取、体例形式、内容记载、记述笔法、文字表述等方面具有的诸多优长,提高了其学术研究和实际使用价值,并为今日的修志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迪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西藏志考·历代事实》是国家图书馆所藏《西藏志考》抄本中的一篇。国家图书馆所藏《西藏志考》抄本与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西藏志考》抄本虽均抄自乾隆元年(1736年)成书的《西域全书》,但《历代事实》篇只见于前者。在原本《西域全书》未发现的情况下,纵向简要记西藏历史及西藏地方与历代中原王朝关系的《历代事实》篇具有重要文献价值及研究价值。通过简要的比较与分析,可发现成书在其后的《西藏见闻录》《西宁府新志》之"西藏"篇、《西藏纪述》及《西域遗闻》在编纂中均受其一定影响。这说明,包括《西藏志考》《西藏志》在内的雍正时期及乾隆初年成书、刊印的多部西藏方志18世纪30-50年代已在西藏及四川、青海等地迅速流传,对后之西藏地方志的编纂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反映出这一时期清代西藏地方志在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沈勖是创撰贵州地方志书的人。他原籍扬州府高邮州(今江苏省高邮),明初洪武年间跟随父亲到普安屯戍,遂隶普安军籍并寓终于普安(今贵州省盘县)。史志只说他“通经史,喜诗文”,其生平别无可考。在明代建置行省之初,他最早草创成贵州省的第一部地方郡县志。明清以来通称为“普安州志”(治所在今盘县)。人们常常盛称他撰著地方文献的功绩,可是对于他所创作的诗文,却有不少的讹传。今据明代较早的普安地志书予以辨证。  相似文献   

20.
天一阁藏书包括丰富的明代地方志,是地方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其中涉及云南历史者较多,但有一部分方志貌似关涉云南方志者,实非云南方志。这类方志从书名来看,与云南颇多联系,甚至与明代云南的诸多府、州、县同名,容易引起误读。在地方志研究中,同名不同书的现象容易引起混淆,例如因历史沿革缘故,出现"名同实异"的赵州志、武定州志、邓川州志等地方志,通过文本内容的翻检,加上与相关地方志的比勘,上述同名之书在云南省内外多有出现,但其指称的对象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书中所记的风土人情、人文历史、自然物产、历史事件、地理方位和历史沿革皆大相径庭,使用时应当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