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耀之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1)
《第十二夜》是莎士比业戏剧创作进入成熟时期的作品,它虽然不是莎士比业喜剧最高成就的标志,却也是属于他的那些最脍炙人口的喜剧之一。 《第十二夜》以丰富的内容和别出心裁的剧情所具有的特殊魅力,使它在世界戏剧舞台、电影银幕上保持着经久不衰的、生动的活力。 《第十二夜》作于1600年,是莎士比亚创作第一时期的最后一年,也是莎士比亚最好的悲剧《哈姆雷特》出现的前一年。此时,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己进入了成熟阶段,他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5,(4)
原文:讲起清朝的文字狱来,也有人拉上金圣叹,其实是很不合适的。他的“哭庙”,用近事来比例,和前年《新月》上的引据三民主义以自辩,并无不同,但不特捞不到教授而且至于杀头,则是因为他早被官绅们认为坏货了的缘故。就事论事,倒是冤枉的。 相似文献
3.
姚君喜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由复旦大学中文系吴兆路先生和日本、韩国学界同仁共同主编的《中国学研究》至今已印行了三辑,它以自己鲜明的特色和风格而赢得学术界广泛关注,并产生了良好影响。日本、韩国学术界也都曾给予专门介绍和报道。这一辑刊所收录的论文稿件,主要来自国外和港澳台地区,尤其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内容涉及中国文学、语言学、历史学、哲学、艺术学和宗教学等诸多领域,同时注意适当选录国内部分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如北京大学的张少康教授、复旦大学的王运熙教授、潘富恩教授等都曾为之撰文赐稿。该辑刊倡导学术自由,鼓励创新,实行百花齐… 相似文献
4.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2)
《礼记》中的《学记》,历来被人认为是“先秦儒家教学思想的总结,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比较系统地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见中国古代教育史》《学记》对于教学理论的论述的确相当完备而且精彩,这是一部结构宏大的著作。本文主要谈《学记》的教育观。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与人类同历史的。原始的教育,包括作为“劳动力”的再生产的教育,也包括作为“社会人”的再生产的教育。而这些活动没有从生产活动中分化出来,没有同政治、宗教、艺术分离,没有固定场所,没有文字、书本作为教育手段,也没有阶级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阶级 相似文献
5.
王永昌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3,(1)
《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一九一八年四月写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反封建的白话小说.高中学生要读懂这篇小说是有一定困难的.几年来,我经常考虑:如何指导同学读懂这篇小说?我还考虑:自己究竟有没有真正读懂它?因为以已昏昏是不能使人昭昭的.诚然,研究《狂人日记》的成果很丰富、很精辟、很深刻,但中学语文教学不完全等于作品研究,语文课也不是学术报告会,要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需要一番消化和改造的功夫,更何况有些说法也有不够准确、不够精当、不够细致的地方,需要我们进 相似文献
6.
尼玛太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2)
藏戏是在藏族民间舞蹈、民歌、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吸收一些酬神醮鬼的宗教仪式而形成的。它最初是以藏族民间舞蹈和宗教仪式相结合而成的哑剧性的跳神舞,以后经过表演加过工的民间故事和佛经故事,逐步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的综合性艺术——藏戏。 相似文献
7.
8.
试谈《马氏文通》的变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广元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3)
0.引言 0.1 变换分析是语法研究中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由来已久,传统语法就常常用到它,比如讲主动句变成被动句,陈述句变成疑问句,就是变换分析。这种方法方兴未艾,现代语言学中的不少语法学派,都运用到这种方法,尽管运用这种方法的目的和含义与传统语法不一样。 0.2 马建忠作《马氏文通》(以下皆称《文通》),也运用了变换分析这一方法。《文通》中的变换分析,不是表现在《文通》对它作了大段的详细的阐述和推演,而 相似文献
9.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辑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805首诗,分“风”、“雅”、“颂”三部分。由于《诗经》语言精炼形象,且其中大多数诗以四言为主,因此一些诗句经过人们长期传诵或改造后,已成为大家所熟悉或常用的成语。本文就源于《诗经》的成语作些简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高长舒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2)
鲁迅是中国白话文的巨匠,其《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探讨和研究《狂人日记》的文学语言具有什么样的特色,它是怎样形成以现代口语为基础的文学语言,又是怎样奠定了鲁迅的语言风格和文体等问题,不仅对进一步深入研究鲁迅及其著作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对于继承鲁迅这份珍贵的文学遗产,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学事业也是很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1.
纪念程高本《红楼梦》刊行二百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付生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
一九九二年六月十二日辽宁省红学会在辽宁大学召开纪念程高本《红楼梦》刊行二百周年学术讨论会,到会专家、学者三十余人。与会者一致认为:曹雪芹和《红楼梦》是伟大的;如果没有程(伟之)、高(鹗)这两位编辑和出版家,对前八十回补遗订讹,对后四十回苦心搜罗,镌板发行,前八十回在传抄中很可能被改得面目全非。可以说,程、高编辑出版《红楼梦》是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非凡之举。然而,半个世纪以来,胡适和某些红学家却给程、高二人加以莫须有的罪名,说他们“作伪”,续写后四十回,后四十回也因高鹗的“无行”被否定得一无是处。讨论会上,不少学者指出:续书论的大害是不同程度上蒙蔽了广大读者,使他们不能获见《红楼梦》金书的真面目,使旷古未有的奇才曹雪芹减损了名望。倡导续书说的俞平伯先 相似文献
12.
张王飞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4)
《堡垒》是当代著名作家吴强同志继《红日》后发表的又一部长篇小说。它以海潮乡和海中区为叙述描写的中心,真实、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抗日战争后期江海平原地区反清乡斗争的历史,热情地歌颂了我党领导下人民游击战争的伟大胜利。《堡垒》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本文试就已出版的上部,谈谈它人物描写方面的一些特色。根据人物的不同地位和特点,组织相应的情节,刻划出各种不同个性特征的人物,这是《堡垒》人物描写的一个重要特色。故事情节总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作家在进行创作时,总是根据各种各样人物的性格命运彼此矛盾、相互作用来选择或虚构事 相似文献
13.
莫·白斯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2)
亚历山大·塞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979—1837)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灿若星群中的一颗巨星,俄国伟大的人民诗人,俄罗斯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以自己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诗歌为俄罗斯民族进步诗歌打下牢固的基础,而他的“别尔金小说”又为俄罗斯现实主义散文创作开辟了发展的道路。1830年九、十月间他在波尔金诺写了《别尔金小说集》。一“别尔金小说”是普希金假托亡故的年青地主别尔金的名义发表的“射击”、“大风雪”、“棺材商人”、“驿站长”、“小 相似文献
14.
杨洋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4,24(3):60-63
心理描写是美国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著名小说《红字》的重要特征。霍桑通过对三个主要人物内心世界细致入微的剖析 ,把人物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与场景的描绘、情节的发展、自然景物的衬托有机地结合起来 ,层层深入地挖掘人物灵魂深处的秘密 ,并运用各种手法把人物变幻莫测的心理描写得惟妙惟肖。这样的心理描写 ,不仅使人物性格特征鲜明突出 ,而且在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上起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徐红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1)
维多克·雨果是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他的一生几乎占据了整个十九世纪,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后复辟与反复辟的政治风云多变之秋,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生活道路。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小说、戏剧和文艺理论作品。著名的文艺理论著述《〈克伦威尔〉序言》被誉为浪漫主义文学的“里程碑”,它有力地批判了当时统治文坛的伪古典主义,是一篇讨伐古典主义的战斗檄文;《序言》提出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文学主张,即创作要自由,要描写自然的真实和美丑对照的创作原则。号召:“在衰老文 相似文献
16.
成功的戏剧创作,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艺术。郭沫若的《虎符》不愧是结构艺术的典范。戏剧创作,由于受到舞台和时间的限制,剧作家必须对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和社会生活进行精湛的艺术构思,合理而巧妙地安排戏剧结构。马克思在评论拉萨尔的《弗兰 相似文献
17.
《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一篇理论专著。它比古代著名教育家昆体良写的《演说家的教育》要早三百年,比十七世纪经捷克教育家夸美扭斯《大教学论》要早一千八百年。《学记》实在是可以引为我们中华民族自豪的,实在是需要我们认真去探索、去借鉴的。个人认为,当前我国教育理论研究中存在着一个倾向,研究、借鉴外国的多,批判、继承我国古代的少,而在古代教育理论研究中,又存在着批判、继承智育方法论的多,批判、继承德育方法论的少。本文试想就《学记》的德育方法论进行一点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郑春元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2)
误会描写是文学作品中一种常用的艺术手法。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成功地描写了众多人物的误会。用这种手法表现儿女痴情,写得柔肠百转。喜剧性的误会写得谐趣横生,令人解颐开怀;悲剧性的误会写得凄恻悲怆,催人泪下,显示出高超的艺术功力。清代有人认为:“《红楼梦》之 相似文献
19.
唐仁君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3)
强连长是茅盾中篇小说《幻灭》中的次要人物,虽是如此,他对作品主题的形成及主要人物性格的刻画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林志浩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这样写道:强惟力是“一个打仗只求‘强烈的刺激以自快’,而从不过问战争目的和成败的所谓‘革命军人’”,是“新军阀的走卒”,“新式的‘恶魔’”。我们认为,这种评价不是完全符合作品的实际的。 相似文献
20.
尹建章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6)
人们常把文学喻为社会的镜子,但这决不意味文学只是消极地机械地反映生活。任何一部(或一篇)作品,乃至一首小诗,都会体现作者对他所描写的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评价,表现他的爱憎感情。作为我国现实主义文学源头的《诗经》,就鲜明地显示了这样的特色。古人云:“诗言志”。所谓“言志”即指诗人通过作品所表露的对于社会人生的态度。有人把这态度概括为“美”和“刺”。据此,则可将诗分为“颂诗”与“刺诗”两种。《诗经》中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