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暴力文化与文化暴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锡平 《社会观察(上海)》2004,(12):38-40
无处不在的暴力文化一个幽灵,一个暴力文化的幽灵,正在我们的生活中游荡,它的魔影无处不在--从2002年戛纳电影节上那部让90%的观众吐着退场的《不可撤消》,到昆丁·塔伦蒂诺蛰伏十年后的新作《杀死比尔》,再到2小时屠杀200多人的"杀人机器"以藏红遍全球,暴力已不再 相似文献
2.
都市女性恋爱暴力的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借用曾流行于亚洲的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友》的影像为引题,探讨了中国都市年轻人的暴力经验,尤其是女性在恋爱中的暴力行为所投射出来的社会文化图景。本文是一项建立在三次焦点小组、42位年轻人(其中13位男性,29位女性)的深度半结构式访问之上的质性研究。从第三波女性主义对于暴力研究的立场出发,本文显示了中国多层次的社会性别、爱情、性的话语怎样给年轻人提供自由表达的空间,去理解女性恋爱暴力的文化"合理性"。而年轻人,是怎样通过所经历的恋爱暴力塑造自己的社会性别,其叙述又是如何展示两性恋爱形态的变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在青年的亚文化话语空间中,"野蛮女友,温柔男友"的现代都市恋爱新模式的出现,以及中国都市青年的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的文化建构。 相似文献
3.
4.
谢际春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2008,(10):56-56
<正>谢老师:几个星期前,我和老公发生了一次非常严重的战争。那天,我的情绪原本就不好,回家后又看到家里乱糟糟的;临走前老公答应我要收拾的,可我回来的时候他却在看电视。我埋怨老公,可他却说自己已经收拾了屋子,说完,就去厨房做饭了。 相似文献
5.
传媒暴力对青少年社会化有负面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本文阐述了传媒暴力对青少年社会化负面影响的几种主要表现,分析了传媒暴力发生的原因,并就如何限制传媒暴力的负面影响作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7.
网络暴力与少年暴力:从涵化理论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年的暴力行为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其中,网络中的暴力环境对少年暴力倾向的形成和暴力行为的产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并已经成为现实生活中少年暴力行为滋生的土壤和温床.因而,要预防和减少少年的暴力行为,就必须充分认识到网络的暴力涵化效应,增强少年对网络暴力环境的内在抗拒力. 相似文献
8.
制度性不信任导致的社会暴力,不仅在弱者身上广泛发生,也不仅广泛发生于弱者和强者之间,还发生于强者和强者之间。因为制度性不信任的一个最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强者不相信制度对他们的约束力量。而弱者的被迫容忍,又进一步增强了强者的骄横跋扈之气。 相似文献
9.
校园外来暴力与安全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校园少年儿童暴力事件时有发生,这一现状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针对少年儿童的暴力事件的发生,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家庭和社会的稳定,也使少年儿童的生存权、保护权、发展权、受教育权等权利遭到无辜侵害并受到严重威胁。少年儿童受校园外暴力伤害事件为何频频发生,如何减少和防止校园少年儿童悲剧事件的再度发生,为少年儿童建构一个安全、稳定、和谐、健康的生活空间,不仅是社会学、法学和有关学科研究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也是青少年及儿童权利与发展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晚近中国经验中发生了不少令人瞩目和令人瞠目的变化。其中之一,便是社会暴力在某种程度上的蔓延。此乃许多人可以直觉到的事情,然而,我们没有社会学的统计资料,只能根据现有的报道或身边发生的现象进行反思和检讨。自政治哲学的立场而言,暴力与自由处于人类政治行为的两端。“自由”的核心含义是“不受外力控制或威胁(而进行自认为合理的抉择)”,因此,我们在谈论暴力的话语中不可能不隐含关于自由的立场。一如既往,笔者不拟套用西方的理论体系和术语,而是在中国语境中,自中国经验的意义关联推导出一种逻辑,以此建立某些政治哲学的命题,如社会暴力的性质与根源,社会暴力与自由的某些关联,消解暴力的可能性,诸如此类。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作为美国"大中东民主战略"试验田之一,巴勒斯坦启动西方民主机制的直接结果使得美国陷入"民主悖论",即美国力主"反恐",却是其眼中的"标准恐怖组织"夺取了巴民主的果实.随着哈马斯的上台执政,将给原已动荡不安的巴政坛和十分脆弱的中东和平进程带来新的变数. 相似文献
16.
方浩 《社会观察(上海)》2005,(6):24-25
经常能看到城管打人或城管队员被人殴打的新闻。据《南方都市报》报道:今年3月28日,深圳南山区城管行政执法局郭某等2名执法队员带领7名协管员,在查处无证诊所时发生暴力冲突,执法者一方2人受伤,诊所方5人受伤,其中1人身受重伤。类似的新闻很多,可一 相似文献
17.
作为美国“大中东民主战略”试验田之一,巴勒斯坦启动西方民主机制的直接结果使得美国陷入“民主悖论”,即美国力主“反恐”,却是其眼中的“标准恐怖组织”夺取了巴民主的果实。随着哈马斯的上台执政,将给原已动荡不安的巴政坛和十分脆弱的中东和平进程带来新的变数。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