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泽民文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的结晶。这部文选最鲜明也是最重要的特点,是十分注重对时代发展趋势的宏观把握,十分注重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揭示,从而在顺应时代要求和符合客观规律的层面上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贯穿于《江泽民文选》的主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渗透于《江泽民文选》的灵魂。这条“主线”和这个“灵魂”,归结到一点,“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江泽民文选》第3卷,第537页)。一、立足时代高度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敏锐回答时代变化和实践发…  相似文献   

2.
《叶公好龙》这篇寓言《中华活叶文选》 (以下称《文选》)及江苏人民出版社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以下称《古选》)都选入了。这两本书对“钩以写龙”等三句的解释,都觉不尽令人满意。我们认为解释这三句话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理解“以”、“钩”、“凿”三个词的词性及其意义。关于“以”的解释,《文选》及《古选》都认为是介词,作“用”解;我们认为这种解释是行不通的。如果把“以”作介词“用”解,一、二两句讲通了,第三句就讲不通,  相似文献   

3.
顾千里作为清代乾隆、嘉庆间的著名学者,在《昭明文选》研究领域有两方面的卓越贡献。一是制订了一份完整而全面的“文选学”研究提纲,二是与彭兆荪共同校勘尤本《文选》,并且撰成《文选考异》这一选学校勘名书,为清代以来在选学界影响甚巨的胡刻本《昭明文选》的刊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一释“一盏寒泉荐秋菊”“荐”在中师语文课本《文选和写作》中凡两见。一见于第一册刘鹗《大明湖》中“(古水仙祠)祠前一副破旧对联,写的是‘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舫穿藕花’”;一见于第七册鲁迅《自题小像》中“我以我血荐轩辕”句.编者对这两处“荐”均注为“献给”,笔者以为对前者也注为“献给”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5.
海源阁是一座私人藏书楼,因藏书浩翰而闻名于世,藏书顶峰时期达3236种,计208300卷。它与江苏常熟县瞿绍基的“铁琴铜剑楼”,浙江吴兴县陆心源的“(百百)宋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合称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海源阁藏书楼位于山东省聊城原万寿观街杨宅院内,由杨以增建于清朝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为一座坐北朝南的4间2层中国古式建筑。下层为杨氏家祠,上层为宋元珍本及手抄秘籍收藏处。楼檐正中悬有杨以增手书“海源阁”扁额,旁题跋语。阁下正中两柱上题有“食荐四时新俎豆,书藏万卷小琅(?)”的楹联。阁前有长廊式书亭两  相似文献   

6.
“书非借不能读”是袁枚《黄生借书说》中的名句。这句话中的“不能读”,有的释为“不会认真读”(如黄肃秋、李知文选注《历代散文选》),有的释为“不情愿读” (如《中学文科教学》1984年第3期《中学文言文音训例举》)。前者“认真”一词来历不明,后者认为“能”字通“宁”而释为“情愿”。两说均于理难通。  相似文献   

7.
《白族文学史》(修订版)第二编“南诏及大理时代的白族文学”第二章“历史故事《火烧松明楼》”第三节“《火烧松明楼》的流传及影响”在叙述“《火烧松明楼》对文人作品的影响”时说: 《火烧松明楼》中柏洁夫人这形象,不仅在民间流传,在过去文人的作品里也常出现。他们取材于这个故事,以自己的感情来歌颂柏洁夫人。具有代表性的一首无名氏的诗《星回节》是用七言写成的(见《邓川州志·艺文志》)。  相似文献   

8.
继《周恩来选集》、《刘少奇选集》、《陈云文稿选编》出版之后,《邓小平文选》(以下简称《文选》)又编辑出版了,这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文选》收入了小平同志在1975年到1982年间的四十七篇重要讲话。这期间,我国发生了重大的历史转折。领导我们实现这一伟大转折的是党中央,但老一辈的革命家在其中起了决策的作用,而邓小平同志的贡献尤为卓著。是他,明确指出了“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开动机器,冲破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禁锢,回  相似文献   

9.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是一部在全国有影响的高校文科教材。一九八一年修订之后,更臻完善。笔者在教学中受益非浅。但对文选中有些注释仍存疑义,现试陈愚见如下: 一、“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左传·宫之奇谏假道》) 《文选》(指王力《古代汉语》修订本文选,下同)注:辅,面颊。车,牙床骨。(第一册17页) [解]:此注是根据西晋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的注解,辅为面颊,是以辅为酺,故“辅车相依”译成“面颊与牙床骨互相依存”。此句“辅”非“酺”之假借,“辅”即车轮外的两条直木,帮助车承受压力。用的正是“辅”的本义。例如:  相似文献   

10.
拉卜楞寺是我国著名的藏传佛寺之一,座落在甘肃省夏河县拉卜楞镇上,寺内的建筑艺术、绘画艺术,戏剧艺术都具有浓郁的藏传佛教艺术特色。建筑艺术拉卜楞寺自1709年(清康熙四十九年)建寺,二百八十余年间,先后建有经堂六座,大小佛殿四十八座,其中七层楼一座,六层楼一座,四层楼四座,三层楼八座,二层楼九座,鎏金铜瓦顶四座,绿色琉璃瓦顶两座;寺主嘉木样大师的藏式楼房三十一座,各活佛住宅三  相似文献   

11.
《文选》并非仓促成书。《文选》本身的确存在“失序”问题,然这是一种似失而非失的正常的现象,它较为普遍地存在于古今的书文中。因此,据此以考察《文选》是否仓促成书或是否出众人之手,均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况且,《文选》完成时,萧统仍说“居多暇日”。它只是表明:萧统在编撰是书的具体实践中,只是注意不让作家朝代倒置,而对同一时期的作家之序次则不像其在《序》中说的那么严格:实践与理论,存在着差距。  相似文献   

12.
《社会科学战线》一九八一年第四期发表了赵克勤、许嘉璐二位同志的《谈<古代汉语>(王力主编)文选的注释原则——兼答薛正兴同志》一文(以下简称为“赵许文”),这主要是针对笔者《<古代汉语>注释疑义讨论》(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八一年第一期)一文所提出的若干问题,以及笔者文中未曾提及而是“有一些读者或专家提出过”的问题,开展讨论,以期说明《古代汉语》(王力主编)文选的注释原则。读了赵许  相似文献   

13.
《昭明文选》是现存的第一部大型诗文总集。从前,“词章中一书而得为‘学’,堪比经之有‘《易》学’、‘《诗》学’等或《说文解字》之蔚成‘许学’者,唯‘《选》学’与‘《红》学’耳。”(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册)近年来,形成一股研究《文心雕龙》的热潮,又有了“龙学”一名。相对而言,若干年来对《昭明文选》的研究,却显得比较冷清,虽然不断地有尤刻、胡刻《文选》影印本出版,有《文选》李善注本重新标点排印出版,有曹道衡、沈玉成点校的高步瀛《文选李注义疏》排印出版,有被誉为近代“知选学者”黄侃的《文选平点》的出版,但是,无庸讳言,我们对《文选》的关心和研究,与“选学”之名很不相称。继《昭明文选译注》(第一册、第二册)之出版,今年八月,长春召开首届《昭明文选》国际学术讨论会。与会学者对《昭明文选》研究的许多重大问题,广泛交流了意见,回顾历史,分析现状,并展望未来。可以预期,《昭明文选》研究将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人们盼望已久的《邓小平文选》(1975——1982),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六十二个“七一”纪念日出版了。这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邓小平文选》的内容极其广泛而丰富。重视知识和知识分子,重视科学和教育,是其重要内容之一。从一九七七年五月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二周年之际,《邓小平文选》公开出版了,这是一件有着重大意义的事情。因为《文选》主要收入了邓小平同志在粉碎“四人帮”以后至一九八二年九月这段时间内的重要讲话和谈话。而这一段时间,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时期。《文选》生动地反映了邓小平同志“在推动和指导全党进行拨乱反正、实现伟大历史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二周年之际,《邓小平文选》公开出版了,这是一件有着重大意义的事情。因为《文选》主要收入了邓小平同志在粉碎“四人帮”以后至一九八二年九月这段时间内的重要讲话和谈话,而这一段时间,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时期。《文选》生动地反映了邓小平同志“在推动和指导全党进行拨乱反正、实现伟大历史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李泽厚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美学家和哲学家。他的书无论是论古今,还是讲中外,在抽象的思辩中总是充满着青春的活力,给予人们一种新鲜的时代感。人们不禁要问,这里有什么奥秘?笔者通过读他的《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下简称《批判》)和《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下简称《文选》)等著作,感到这主要因为他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创立了人类学本体论的实践哲学体系。本文着重介绍他这一研究成果,不妥之处请李泽厚和学术界的同志们批评,指正。 李泽厚的史学和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主体性实践哲学的基础上的。“主体性的实践哲学”即 “人类学本体论”的实践哲学,它是以作为主体的人(人类和个人)为研究对象的。所谓主体性的概念“包括有两个双重内容和含义。第一个‘双重’是:它具有外在的即工艺——社会的结构面和内在的即文化——心理的结构面。第二个‘双重’是:它具有人类群体(又可区分为不同社会、时代、民族、阶级、阶层、集团等等)的性质和个体身心的性质。”(《文选》164页)这四者相互交错渗透,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陆高校历史系的教师讲授“中国历史文选”,大多依托周予同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文选》。与这一教材密切相关的还有在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开设的同名课程,教材编纂有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而故事里还套着一组课程讲授的情节。本文尝试在前一篇《经典创造与学术传统》分析论证的基础上,以更生动有趣、更感人的口述回忆,特别是利用上海档案馆的档案资料,同时结合自己亲身经历,阐述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以周先生引领的复旦大学历史系的教学团队,在亦教亦编的过程中,如何完成《中国历史文选》这一教材的编纂和修订,以及通过“中国历史文选”这一经典课程的教学,展现教材编纂和教学实践互动的关系图谱,引导出更有意义的问题。“中国历史文选”这一经典课程的教学以及教材的编纂,已成为体现复旦严谨、求实、创新和批判这一学术传统的经典案例。  相似文献   

19.
一、由于不知标点停顿,导致文义不明甚至史实错乱者 1.《中国历史文选》(周予同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2月第一版,以下简称“《文选》”)节录《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十年……齐,赵来置酒”(82页)的标点,意思是“齐,赵的国王(也可以是使臣)在秦始皇十年到秦国来置酒,招待了某某人。”我们看《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王建)二十八年,王入朝秦,秦王政置酒咸阳。”齐王建二十八年,正是秦王政十年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全党的思想认识和有效地完成这次整党的伟大任务,中央规定全党必须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等重要文献,这对加强全党的思想统一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现就《邓小平文选》中有关整党的部分论述谈一点我的初步认识。 一、阐述了整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这次整党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目的是使全党的认识统一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二大所确定的马克思主义路线上来,实现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胜利进行。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这次整党,他指出:“整党整风,这是很必要的”,“要搞好我们的党风、军风、民风,关键是搞好党风”。(《邓小平文选》)第43页)具体说来,整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以下两个方面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