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20年代,周作人对象征主义“纯诗”的译介,是30年代“现代”诗人的中国纯诗运动的重要理论与艺术准备。他1919年所译法国象征诗人果尔蒙的《死叶》,在新文学的象征诗译作中,最早兼顾了生命质感与形式因素的完整性。之后,他不断修正自己早期的平民化艺术观,主张新诗要把现代中国人“在忙碌的生活”中“浮到心头”又“随即消失的刹那的感觉”“幽微而深邃”地表述出来。周作人对象征诗艺的兴趣,是中国纯诗最早的个人与时代记忆。  相似文献   

2.
在杜甫诗歌的接受史上,对其诗歌“难度”的指认由来已久,但相关研究和诠释尚不多见。事实上,杜诗之所以难读,盖因其诗中有“学”,诗中有“道”,诗中有“神”;这三点,恰好对应着杜甫作为学者、儒者、诗人这三种文化身份。学者杜甫虽不以经学立身,却有着深厚的经学修养;儒者杜甫的圣贤志向和醇儒抱负,成就了杜诗的思想深度和诗学高度;诗人杜甫则“经学与诗学并重”,通过“以《诗》入诗”“经史并用”“以道运诗”的诗学创造,开出了一个崭新的“诗世界”。杜甫的儒教信仰和儒道实践,是他的诗歌获得“神理”并被后人师法的关键;而杜诗的“经典化”之路,因为伴随着中唐儒学复兴和北宋理学奠基的全过程,故而比任何一位古代诗人都更具“经学化”的内涵和思想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公木诗歌世界的心路历程与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公木是一位积极融入历史并且能够真实评价历史的诗人。由激情走向理性 ,又由理性走向智慧 ,包含诗人心路历程的全部坎坷与丰富。他的诗首先是时代精神的激情显现 ,也是具有现代理性精神的独立人格的再现。苦难使诗人的思想得到深化 ,人格得到升华。在不变的激情和真诚之上 ,又增加了通过对于社会和个人的历史反思而形成的深刻。他后期的诗不再局限于具体的经验感受 ,而是使诗成为智慧的表述。这是他以诗人之心、哲人之性对自己和民族波动不已的一系列过程的理解认识的结果。然而诗作中思想的引入往往是直接以哲学概念为构件的 ,深邃但又赤裸的思想单独在诗人的精神世界中运行 ,缺少艺术转化的过程 ,诗的哲理性成为哲学的格式化表述  相似文献   

4.
从《汉江临泛》看王维诗歌的画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的人生经历与其诗风、画风之间的转变存在着某种同构关系,作为一名优秀的诗人兼画家,他在创作诗歌时又善于借鉴绘画的某些形式和技巧;《汉江临泛》一诗从线条、色彩、构图诸方面具体体现了王维后期诗歌中的水墨山水意境,表现出诗人融画入诗的高超才能。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位田园诗人,弗罗斯特往往和自然诗联系在一起,自然就成了他诗歌的代言人和媒介.他诗中的自然有时候美丽迷人,有时候面目狰狞,令人骨寒毛竖,有时候它象征着人类在面临选择时的彷徨,有时候人们又会在混乱的自然中找到秩序与宽慰.他的诗往往给人一种读懂了的错觉,有一种"骗人的朴素".因此,不理解弗罗斯特诗歌中的自然意象,我们也就无法理解他诗歌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6.
闻一多早期诗歌中的爱国思想与唯美倾向,是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给他打下的烙印,“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倾向不仅常常使诗人走入政治的歧路,而且又损坏了他的艺术追求。在爱国主义和现实生活的教育下,诗人自觉不自觉修正艺术上偏向,不断爆发思想和艺术的光彩。这一段经历为他下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晚年的闻一多,终于以他的生命写下一首壮丽的诗。  相似文献   

7.
有的诗评家认为“象征是内容最丰富、掌握最困难的诗的手段”,这或许并不言过其实。我认为,诗人在生活中获得的艺术感受,有时需要以某种独特的途径表达出来。象征(symbol)就是诗人反映生活,表达他的思想感情的一种独特的、十分有效的方式。 一 象征在构成上的特征 就我看来,构成象征诗需要有三个因素:一是感情,二是意象,三是哲理,三者缺一,不成其为象征的诗歌。 在诸多的文学样式中,诗歌最富于抒情性。情致丰富,韵味悠长,应该是诗歌的本质特长。别林斯基说:“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如果诗作中没有奔涌着诗人从心底喷出来的激情,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诗。无病呻吟式的虚情假意之作,强拼硬凑的苍白干瘪之篇,绝对震动不了读者的心灵。  相似文献   

8.
寄语青年     
“冬天到了,春天还远吗”?这是十九世纪英国诗人雪莱的名句。 春,是生命的象征。春,是古今中外诗人诗中的天使。 春,在唐大诗人李贺的诗里,是别具一格的。在他的三首诗里,春的形象是不同的。 在一首诗里,诗人是这样描绘的: “飞香走红满天春”,花红遍地,香飘云天,写出了春的自然美。在另一首诗里,诗人是这样渲染的: “风流变动一园春”,春临人间,万象更新,  相似文献   

9.
现代派诗人戴望舒在他的诗歌中营造了一系列梦的意境 ,在朦胧与显隐之间透露了复杂的思想情绪 ,这是戴望舒既逃避现实又反映现实的一种介于“隐藏自己与表现自己”之间的最佳表现形式。《雨巷》中的“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一般评论界认为“丁香姑娘”是作者理想幻灭的暗示。实际上 ,应当是戴望舒自我情绪在“梦”中的投影 ,是戴望舒潜意识中“自我”的形象象征  相似文献   

10.
时间与生命意识是魏晋至刘宋时代诗歌意象的主旋律。它们集中表现在与落日、秋天和坟墓有关的意象群之中。面对落日象征的生命的短促与飞逝,建安诗人充实有限,两晋诗人企慕无限,宋代诗人融无限于有限之中。秋的意象成为诗人抒发无意识深处这种生命孤独、漂泊感的隐喻。坟墓意象既象征着生命与相对时间共同毁灭的悲剧性结局,又象征着生命融入大化运行的绝对时间之中的超然与解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