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文化现象的基督教是在十七世纪传进中国来的,而基督教观念真正进入中国文学,或者说作为文学内涵的基督教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实绩。基督教观念在近代渗透进中国的文化结构,遭到了政治、经济、道德、文化以及思维方式等多方面的阻挠。而它之进入中国现代文学,却伴随着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现代作家的极大热情,并且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被用作反思传统文化,探寻理想人格的镜与灯,以及作家自身生存方式的自譬自喻。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处在一大批知识分子和作家反思传统文化,寻求西方文化的文化背景上,他们纷纷指责传统文化和传统人格的种种弊端,在他们的观念里,显然是以西方文化的“民主”、“科学”精神作为参照系和部分地以基督教文化观念作为价值之镜的。陈独秀探讨了基督教在中国几百年而中国人没受到多大教益的原因:“恐怕还是吃教的人占多数”。他希望“我们应该抛弃旧信仰,另寻新信仰。新信仰是什么?就是耶  相似文献   

2.
知识分子转型与新文学的两种思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思和 《社会科学》2003,(1):103-112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 ,形成了“五四”新文学中两种价值取向和两种思潮 ,而这两种思潮的代表作家的创作倾向 ,又与古希腊文化中斯巴达精神和雅典精神发生某种契合。本文从较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中 ,来探讨这一有趣的文学史现象  相似文献   

3.
尽管沈从文是一个在二十年代中期以后才步入文坛的作家,但这一命题的时空延伸应该推向“五四”。“五四”时期的中西文化融汇明显带有“偏至”,对西方文化的全盘引进吸取和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构成了现代文化初始建构期的基本特征。从二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现代中国革命的深入,从文化领域密切注视中国出路的知识分子,也不能不注意如何将西方文化的引进同中国的实际国情结  相似文献   

4.
中西古文明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前人对中西两大文明历史起源及其特点的比较   (一 )中国学者的比较早在本世纪初 ,在中国爆发的“新文化运动”高潮中 ,许多著名的知识分子就对中国文化与古希腊、罗马以来的西方文化的异同作过许多比较 ,并进行过激烈的论争。当时主编《青年》杂志的陈独秀 ,在 1915年发表《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当时人们所说的“东洋民族”主要指中华民族 ,所说的“东方文明”主要指中华文明 ;所说的“西洋民族”和“西洋文明”指的是古希腊、罗马以来的地中海—欧洲各民族和他们的文明 )一文中 ,认为“东洋民族”和“西洋民族”的“根本思想”…  相似文献   

5.
《西方文化与悲剧精神:古希腊维度与基督教维度》一书不仅向我们展示了西方悲剧精神的古希腊维度与基督教维度如何既对立又互补地在西方文化中得以延续,影响现代西方文化的图谱,而且纠正了我国学界长期以来对基督教悲剧精神认识上的偏颇,更为关注西方文化和中西文化比较的研究者们提供了从悲剧精神角度去认识西方文化本质特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卢梭是一位启蒙哲人 ,但又有理不清、割不断的教士情怀与基督教情结。他把人自己当作神 ,坚信人类可以在现世社会中建立天国般的彼岸世界。他笔下的“新人”形象蕴含教士的秉性 :赎罪与忏悔意识、禁欲意识和博爱意识。卢梭的精神机体中流淌着基督教的文化血液这一事实 ,说明希伯来—基督教文化有其不同于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人文性 ,而且 ,这种人文性正是通过卢梭这样的作家在近现代西方文学与文化中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围城》中各色弱质知识分子人为对象 ,从爱情婚姻、社会人生以及文化精神等几个方面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对现代知识分子所造成的冲突。同时兼谈钱钟书作为学贯中西、融通古今的学者型作家对中西文化碰撞所进行的思考 ,以及随之产生的人生忧患感和文化心理感。  相似文献   

8.
刘艳 《浙江社会科学》2006,2(3):174-179
本文从“永失家园”、“爱情的孤独属性”、“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对立与隔阂”、“逡巡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文化心态”四个方面,阐释了中国现代作家的孤独体验问题。指出它是作家在传统与现代交合过程中无所依傍的矛盾复杂心态的精神表征,是现代知识者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的撞击与合流当中,陷入灵魂撕裂般痛苦和心灵炼狱般煎熬的精神巨痛的产物;因此,它既隐喻了现实生存的困境,又喻示了身处文化困境的他们精神历程的复杂与思想演进的艰难。  相似文献   

9.
1922年在中国发生的非基督教运动,对五四启蒙思潮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这一次非基运动促使中国知识界进一步形成排斥英美文化而亲近苏俄文化的心理特点;其次,这次非基运动也使得五四启蒙知识分子忽略了英国和德国的启蒙运动者对人道主义的理解中是包含有宗教人道主义这一脉络的;第三,中国的非基督教思想运动和西方启蒙运动中的宗教批判是存在着差异的,它更多的是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救亡这条线索上展开的内容,在这条线索上论及非基督教运动对五四启蒙思潮发展的影响,我们应当看到它在一定程度上悬置了作家对国民性批判主题的书写。  相似文献   

10.
当前的基督教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的研究,由于研究者多局限于“索隐法”等研究模式,不能够准确、深入地估量基督教文化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研究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应当从内外两个层面展开。所谓内在层面的研究,指的是分析作家如何从内在的价值立场上吸收、化用基督教精神;外在层面的研究,主要分析作家在修辞策略等外在的层面对基督教文化资源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回归、审视与选择--论林语堂的传统文化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督教家庭和教会学校教育,造成林语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隔阂;旅居海外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又使林语堂对"自己民族特有东西"情有独钟.林语堂的传统文化观与他同时代的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有所不同.他有着强烈的回归传统文化的倾向,同时又以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眼光审视着传统文化,以西方的视角选择着传统文化,而他的回归、审视与选择是彼此关联、相互渗透的.  相似文献   

12.
古希腊智者学说的核心内容是 :知识 ;而东周诸子学说的核心内容是 :政治。原因主要是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所造就的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迥异 ,这一情况导致中西方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科技成就乃至文化传统的绝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希腊化”与“基督化”的世纪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希腊文化与古希伯来文化各自经过曲折变化的历程,在古罗马帝国相遇、碰撞、融合。其结果,新的精神代表基督教切入了这一历史场景,西方文化发展的下一阶段被定向在基督教文化之下。解释和评价这一复杂的历史过程是世界古代文化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与西方哲学史研究关系也十分密切。本文运用辩证思维的方式,从“希腊化”与“基督化”的学术争论入手分析西方学术界在这一问题上的片面性,并对基督教作为一种亚文化及其文化创造力作了肯定,从而得出“基督教与希腊罗马文化的融合是一个基督教本土化的完整过程”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语境中,中国文学研究如何才能有力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探寻真正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艺术创新之路呢?我们以为,最重要的便是警惕那种将中国现代文学仅仅当作外来文学“影响物”的批评模式,努力寻找现代中国文学的“审美生成”过程,自然凸现作家个体文学感受与审美意识的价值,而在事实上,这一过程与其说是外来文化与文学的“移植”,还不如说更具有本土化的特征。关于现代中国作家审美意识的生成问题,某些学者总是把目光集中在受西方文化(文学)影响的基点上,认为中国现代作家的审美生成主要来自于西方文化(文学)审美现代性的浸染,是“西风…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期,基督教文化也是新文学先驱者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武器.崇尚耶 稣的伟大人格,推崇基督教文化中的人道精神.成为许多作家的虔心追求。这些与基督教文化相关 的作家可分为四类;第一类为清醒的基督教文化的研究者。第二类为基督教的皈依者.第三类为对 教会现状不满者.第四类为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者。在理清基督教文化对具体作家、具体创作的具 体影响的基础上,还必须对这种影响作整体的观照与研究。  相似文献   

16.
郭运恒 《江汉论坛》2006,(10):102-104
林语堂是位学贯中西的学者和著名的现代作家。其一生在致力于“幽默”文化的同时,还十分关注女性解放的现代命题。但林语堂的理论倡导和创作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女性观却是复杂的。作为最受西方影响的现代知识分子之一,林语堂在理论上极力张扬男女平等、女性独立自主的现代观念,在创作中也多以女性为主人公,表现出对女性的关爱和尊重。但是,作为由传统向现代过渡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林语堂也受到了封建“男权中心”思想的影响,他自觉不自觉地站在男权的立场上,显示出其女性观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基督精神与人文主义:一个明显的研究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精神和人文主义一直是西方文学作品中如影随形的两个优秀传统。这两个传统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并存是我国外国文学界长期达成的共识,但二者孰优孰重则颇有差讹。基督教在欧洲历史上不仅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现象,而且也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大文化现象。源于古希腊文明与古希伯莱文明的基督教文化对于西方文明的影响较之古希腊、古罗马文明要更为巨大、深远和持久。西方文化实际上就是基督教文化,西方文明即基督教文明。《圣经》则是基督教文化的结晶和精神支柱。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一种新思潮。它的出现既是文艺复兴各学派的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的集中反映,又是当时社会政治思潮的集中反映。然而,欧洲文艺复兴反封建反教会是不彻底的,人文主义的观点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人文主义者反对教会和教权,但并不反对神学和神权。《神曲》是基督精神与人文主义相互碰撞的制成品,但它根本不是一部反宗教的作品,而是一部颂扬基督精神的作品。故欧洲文艺复兴是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一个明显的误区。长期以来,我国外国文学研究工作大多处于滞后的状态,主要原因在于研究体系流于形而上学,同时较少根据原著和第一手中、外文资料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故对文学史上某些复杂的文化现象难以作出客观  相似文献   

18.
当下中国现代化与现代性研究中存在十大问题:(一)漠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多重难堪及其回瞥与怨恨的现代性体验。(二)淡漠了边缘文化存在的必要性。(三)无视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对中国现代性的两种极端态度。(四)缺乏对西方现代性之悖论性与自反性的理解。(五)缺少对中国现代性之民族性的考察。(六)对审美现代性作了狭义的曲解。(七)忽视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起码的文化立场与操守。(八)对民族化与世界化之关系做以化约化处理。(九)对反传统的极大误解。(十)急于建构一种十全十美的圆满的中国现代文化。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现代作家从启蒙者到被改造者的角色易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靖辉 《学术研究》2003,2(7):126-129
中国现代作家面对大众经历了一个从启蒙主义者到被改造者的角色易位 ,本文通过对这一角色易位过程的描述 ,重点分析了中国现代作家的文学观念、历史条件的外力作用以及中国现代作家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特征 ,旨在探究造成中国现代作家角色易位的内在与外在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国从传统帝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过程中诞生的文学,受时代语境的影响,追求西方现代性曾一度成为中国近现代文学的主要价值导向。自晚清开始,很多作家都近乎自觉地与"西化"知识分子的论调保持一致,把中国的现代性焦虑以及知识分子的自我身份想象添加到新文学的构成之中,由此,中国文学的文化逻辑、叙事模式、话语策略、情感结构等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