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语文教育的一代宗师叶圣陶先生,生前一再强调“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教育主张。他说:“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教会学生自己学语文,充分发挥语文这门工具课的作用,使其终身受用之。这是叶老一贯的教育思想,也是叶老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高度概括,对于深化我国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开创语文教育的理想境界,具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笔者认为:教是为了不教。这里的“教”是手段,是途径,“不需要教”是目的。从“教”到“不教”,有一个渐进过程。教师…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师可能都碰到学生提这样一类的问题:“语文应当怎么学?学些什么?”有些时候,甚至老师也会产生这样的困惑:“语文究竟应该怎么教?教些什么?”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教师“教”得过多,教师的“教”取代了学生的“学”。因为“教”得过多,学生只需机械地记忆老师上课讲授的内容,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误解,认为学语文只要上课听听记记,课后读读背背,用不到多思考,这样自然就会出现学生不知道语文如何学、学什么的难题;老师由于过多地包办,一轮一轮,反反复复,也容易形成一种固…  相似文献   

3.
在英语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翻译问题,好的翻译能使课文或阅读材料增色,准确传达作者的原意,这是教学中重要环节之一.学生往往有这样错误的概念,就是英译汉很容易,不需要认真地推敲字眼,大概明白就可以,结果常常辞不达意,特别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讲,提高其翻译水平是十分重要的,要做到这—点,教师素质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注意到翻译的各个环节,才能尽量准确地传达作者的原意.我觉得英语翻译中应注意到三个字即“信、达、雅”,这是严复先生提出的观点,“信”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如何取得实效?从长期的改革实践中我们悟出;要真正提高教学实效,不仅要重视教法研究,而且要重视学法研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教学的本质是学习”,“先生责任不在教”,“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可见,研究学法,不只是让学生学懂、学会了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 一、教学生“会读书”。 读书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教学生读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读书,把握课文的大体知识结构和基本知识点。 “会读”实质上是一种能力转化为读书的方法的技巧,它的前提和基础应是通读和读懂。所谓“通读”,就是学生根据教师列出的提纲,阅读相关的实例材料和指定的课文段落,了解大意,增强感性认识,形成朦胧印象。通读以整体推进,它反映的只是实例与课文内容之间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属于读书的初级阶段。所谓“读懂”,是根据通读的感知印象,对重要的观点、原理再进行重点的、理解性的阅读。属于读书的中级阶级。 学生光停留在通读、读懂上还不够,还应该上升到“会读”境地——读书的高级阶段。学生读书的方法越科学、技巧性越强,越能在最短的时间掌握知识的要领,学习的效率就越高;反之,学习效率就越低。  相似文献   

5.
略读课文在内容上,理解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逐步学会略读和浏览。表现在课堂上就是“三二部曲”:读通读顺课文,概括主要内容,交流阅读感受。窃以为,这样理解和处理无法凸现略读课文的课程功能和应有价值。  相似文献   

6.
一般的语言课都离不开“字词教学──分析课文──归纳中心”三个步骤.常见教师先将生字、生词板书于黑板上,叫学生在音解释;再逐字逐句讲解,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最后总结课文,理出中心思想与写作特点.整节课自始至终都由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种教学方法,收效甚差.学生常觉得听教师讲桥头头是道,而自己掌握得很少,遇到其他文章,还是不知从何学起.教育家认为,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不宜包办代替.教育者的责任,不但要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课堂教学应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知识.怎样引导学生自…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在于要教学生“会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读,在自我感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为其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阅读教学,是以课文教学为中心,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教学活动。然而,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而已,“教”是为了“不教”,因此,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任务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一个个“例子”的认知学习,达到学习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迁移能力的培养是发展学生智能的重要方式之一。进了学校的学生,他们的心智并不是一张“白纸”,在他们的阅读活动中都在自发地学习迁移。根据当代认识科学的研究成果,我们知道阅读理解时同时存在两种信息加工的方式。一种是:“底朝上的加工”,也称为“资料驱策加工”,这种阅读过…  相似文献   

9.
“教学、教学”,无非教与学二个方面相关相因.中学语文学科的教学虽众说纷纭,各具特色,但最根本的要点还是教学生以方法;从学生方面说,就是学方法.教方法的好处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要找出理论根据,即可以语文教育泰斗叶圣陶先生的二句名言为证:一句是“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一句是“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把教材看作例子的观点,长时间并不为许多人接受或实行.从目前现状来说,是应该还例子以本来作用的时候了.教材无非是为教方法而设的例子罢了,教方法,才是教的本意.语文教学中,通过课文这个材料,教给学生一种阅读的方法或写作的方法,使学生自己会运用这种方  相似文献   

10.
略论选好课文教学的突破口潘国红选好课文教学的突破口,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艺术。长期以来,许多语文教师有这样一种职业错觉:分析课文便是“范读正音──析字剖词──划分段落──归纳段意──概括中心──分析写作”,其结果,教师累得气喘吁吁,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于...  相似文献   

11.
谭景兆 《新天地》2011,(10):234-234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每个教师必须要做的一项工程。听课,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教师要讲好课,另一方面学生要学好课,二者紧密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是:力求使学生做到“四会”,即“会听、会想、会说、会记。”  相似文献   

12.
课文中一些特殊的词、句、段,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或自以为懂而忽略过去;或按通常解释而产生误解;或不懂而存疑.在这些地方,教师要给学生以必要的点拨,即:联系语境进行点拨,借助注释进行点拨,紧扣中心进行点拨,循文思路进行点拨,在看似无疑之处进行点拨.如此,使学生深刻领会”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并从中真正悟得读书之法,从而提高其“自能读书”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语文教学务求引导学生“读透”课文。即使是优秀教师“开沟弓院”特别有道,“环环相扣”布局谨严,开公开课学生大欢喜,观看大欢喜,执教者亦恰然自得,其实仍不过是引着学生在教师所理解的“义眼”里钻。这样做虽一时颇见些功效,然而学生仍不会读书,“教是为了不教”,仍是一句空话。笔者以为,传统教学的极强处也正是它的极弱处,本领越高强的教师越能把学生往课文上“套死”。而“套死”,正是传统教学的致命弱点。要不“套死”学生,就得在教学思想上变一变。课堂教学设计和手法也得相应的变~变。譬如,~堂阅读课就不能者是…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这个培养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对中年级的要求是:“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句子”:对高年级则提出:“能初步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习作的编排上,也将培养学生习作的能力和修改习作的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新教材习作编排中多次提到:“写完后.多读几遍.修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老师既要看是怎样写的,也要看是怎样改的.要表扬、鼓励那些认真写、认真改的学生。”显然,新课标要求教师同步培养学生“写”和“改”这两种能力.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5.
教与学是统一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作为现代教师 ,不仅要研究如何教学生 ,让学生学会 ,而且更要研究如何让学生会学 ,掌握学习方法。古人云 :“授人以鱼 ,只供一饭之需 ,教人以渔 ,则会终生受益。”说的是掌握“捕鱼”方法的重要性。同理 ,教师教学生掌握会学的策略 ,也将会终生受益。  相似文献   

16.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是叶老早就提出的语文教学应达到的目标,而在师范院校,教还要使学生会教。因此,在中师语文教学中,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全过程不仅要体现师范性,还要突出示范性,要使学生不仅“会学”,而且“会教”。示范性正是达到这个目的的一种手段。所谓示范性,就是指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但在思想品椅上影响学生,还要在教学上(包括教学态度、教学方法等方面)给学生以示范,并通过学生的认真学习,培养思想素质好、知识渊博、有较强的从教能力的未来的合格教师。首先,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教学态…  相似文献   

17.
教了十几年的语文,发现学生学了这么多的课文,可是写起作文来,却总是害怕。之所以会存在这样的现状,关键的原因是由于课文中的“范文”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往往是为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学生在学完范文后所进行的的练笔太少了的缘故。正好,我有幸参与南平市教研室开展“凭借课文的例子,选找教学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用语文”的课题研究,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努力实现“一课一得”甚至“一课几得”,尽量使教材能被较大程度地利用起来。下面,我就结合《威尼斯的小艇》这一篇课文,具体谈谈我是如何“用好教材”的。  相似文献   

18.
△你前面提到了“45分钟的时效”,一堂语文课的起码要求,是“先读懂文本”,并且要将教学内容确定得尽可能集中。那么,如果需要进一步提出要求呢?你认为更好一些的课,还应该是以什么样的标准去衡量?▼更高的标准,通俗一点讲,就是教会学生“懂得读”。在教师,是能不能进一步以教好课文为范例,学生能不能进一步从读懂课文之后再进行延伸拓展,产生一种可以称之为“创生价值”的东西。一个要能够举好“一”,一个要能够以“三”反。这已经是常识,无须多说了,问题在于:一方面,你所举的“一”,究竟是什么?仅仅是一篇课文呢,还是与这一篇课文相关的某…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这个培养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对中年级的要求是“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句子”;对高年级则提出“能初步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习作的编排上.也将培养学生习作的能力和修改习作的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新教材习作编排中多次提到:“写完后,多读几遍,修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老师既要看是怎样写的,也要看是怎样改的,要表扬、鼓励那些认真写、认真改的学生。”显然,新课标要求教师同步培养学生“写”和“改”这两种能力.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20.
大学英语教学目前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通过多平台、多渠道获得海量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在学生全面塑造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节点,教师要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通过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活动和完善教学评价,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