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金端峰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4)
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有个共同的趋势:高度工业化、城市化,劳动力和人口向城镇和非农业部门转移。随之而来的,是土地利用结构及其在各个部门的分配不断发生变化。土地是制约现代化进程的因素之一。每个人,每个单位,每个部门,一切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都离不开土地。我国人多地少,控制人口和保护耕地,是我们的两个重大国策。在土地战略上如有失误,在土地管理上 相似文献
2.
刘英群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2-16,24
长期以来,中国土地使用中存在各种问题,其根本原因是现行的土地使用政策阻断了土地使用效率传导机制。基于竞租函数理论和同心圆模型提出土地使用效率传导机制,指出通过土地使用效率传导机制可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地紧张关系,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马才学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阐述了城市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依据 ,对土地资源评价中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 ,如土地类型划分、因素因子确定、距离计算、评价模型、区片分值计算、动态土地资源评价系统等进行了重点讨论 ,并论述了城市土地资源评价与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论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君文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
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在以下四个主要方面的差异最为悬殊 :一是权力分配的不同差距 ;二是个体化与集体化 ;三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对立 ;四是思维方式的分析和综合。 相似文献
5.
杨俊一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5)
价值观念的发生是主体意向性需求与客体存在属性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发生机制可以从“逻辑的”、“历史的”、和“心理的”三个层次上得到阐释。一、价值观念发生的逻辑机制1.是分析的还是综合的?在价值哲学的理论研究中,关于价值观念产生的逻辑本质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强调价值观念的非分析性,是主观直觉综合的结果。这种观点明确于休漠,发展到现代逻辑经验主义为代表。休漠曾认为,描述判断与规范判断有本质的区别,二者没有必然的逻辑推论关系。例如,描述判断“吸烟致癌”、规范判断“你不应吸烟”。休漠认为,在“吸烟… 相似文献
6.
通过构建PCA‐SFA模型,运用2003—2011年的相关数据,测度安徽省城市新区建设过程中土地利用效率。结果显示:在不考虑环境因素的情况下,2003—2011年间安徽省城市新区建设土地平均利用效率为0.9139,说明土地整体利用效率较高;从城市新区建设土地利用效率的动态变化来看,2003—2007年间提升速度较快,而2009—2011较为平缓。在PCA‐SFA模型中加入环境因素后,安徽省城市新区建设土地利用效率小于不考虑环境因素时的测度值,说明各城市在新城区建设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但二者之间的差距呈现出缩小的趋势,说明安徽城市新区建设过程中,环境保护力度正在逐渐加大。 相似文献
7.
重构城市体系——论中国区域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陆铭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0,47(5)
全球化对中国经济构成了巨大冲击,与全球化进程相适应的中国工业化进程,是与生产要素向沿海地区的集聚相伴随的.由于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未能自由地跨地区流动,中国的城市体系在计划经济年代出现的不合理布局一直未能彻底改变.与此同时,中国也出现了一系列城乡发展的困境,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城市化进程受阻,城市化远远落后于工业化;城市规模偏小,城市规模差距偏小;农村和内地的发展面临养老缺失、留守儿童、生育率高、土地闲置、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城市内部的不和谐因素增加;地区间和城乡间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未来中国区域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应以推动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地区间的再配置为切入点来推进城市化进程,进而使得城市体系的规模和区域结构合理化. 相似文献
8.
杨世宏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4(2):16-21
城市土地资源的集约化配置应坚持的原则是:增加土地的有效供给;实现土地资产综合效益最大化;保持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城市土地的集约化配置需要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的结合:政府的主导作用是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在于形成利润最大化的土地利用空间。城市土地资源的集约化配置的主要路径是推进城市用地置换,改造旧城区和土地的立体化使用。 相似文献
9.
实施积极的文化战略,已成为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城市经营主体、城市经营客体和城市经营目标3个方面阐述了城市经营的内涵,界定了城市文化的构成,指出城市文化是城市经营和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所在。最后,针对我国城市经营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缺失问题,提出若干文化重构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论城市土地资产的增值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土地经营的目标就是实现城市土地资产的保值与增值.本文从地租和地价理论出发,剖析了城市土地的增值机制,并阐明了城市土地增值的具体途径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价值观念是青少年行为的动机和选择的基础,当前,青少年价值观念多元化、模糊化的现实表明了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缺失,核心价值观是青少年价值观念的核心和灵魂,重塑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1)
一实现农民文化价值观念现代化的重要性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封建意识、儒家文化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就了中国农民独特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这些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有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部分,但更多的则是不相适应甚至抵触的,在目前中国农民身上还严重地存在着。它成了深化农村改革、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障碍。因此,变革和更新农民陈旧 相似文献
13.
论社会转型与价值观念更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余卫国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4):10-14
实践基础上的理性反思、制度创新、利益驱动和正确的文化解读是社会加速转型时期人们价值观念更新的基本途径和内在机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建立和完善利益协调和激励机制,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是加快人们价值观念更新和社会转型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论明清小说中商人的价值观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俊华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6,(1)
中国古代社会,重视农业经济,忽视商品生产和流通,商人的价值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明清小说作家则在展示商业繁荣、商人活跃时代背景中肯定商人的价值,讴歌了他们的金钱欲望和开拓冒险精神,也对他们的道德、性爱作了合乎人性的观照。商人的价值觉醒,正反映了明清市民阶级的普遍自觉。 相似文献
15.
论功利价值观念与现代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龚群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5)
社会生活的非功利化为前现代社会的特征,功利化为现代社会的特征。我国现代化的启动在价值观方面的重大征候就是功利价值观念日益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但是,非功利价值(精神价值)和功利价值都只是人类本性需求的一个方面。因此,我们既要借助功利价值的杠杆作用,完成从前现代到现代的转化,又要克服张杨功利价值所带来的杜会问题,达到功利价值(利)和伦理道德价值(义)的双重实现,使两类价值观念双重并行。 相似文献
16.
论当代中国农民价值观念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春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69-71
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方面使得农民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变化 ,另一方面精神生活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本文就是基于农村经济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的背景 ,全面分析农民价值观念的深刻变迁 ,通过对农民从业观、市场观、致富观、消费观、知识观、婚嫁观、生育观等价值观念的变迁的分析 ,揭示在经济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的条件下 ,农民精神生活也相应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的现实 相似文献
17.
孙厚才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0(1):80-82
科学、技术既是知识的生产 ,又是精神的创造 ,它是人类文化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科学技术发展改变着人类的价值观念。随着时代前进、科学发现、技术创新不断加快 ,人们的价值体系也在不断的更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文明历史相联系的 ,它必将更深刻地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8.
赵秀娟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70-71
在人格塑造的过程中 ,价值观念起着核心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价值目标影响人格塑造的终极价值取向 ;价值标准制约着人格塑造的内在规定性 ;价值规范规定人格塑造的具体途径 ;价值冲突导致人格塑造的多样性 ;价值选择决定新型人格的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是一种历史形态.“中国特色”反映了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个性方面,它不仅是一个空间地域概念,也是一个时间历史概念,既包含民族特色,也包含时代特色.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在价值取向、价值目标、价值标准、价值规范上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同时,价值观念和时代的双向互动关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在塑造时代精神、推动时代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丁小萍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3)
如何强化价值观念的规范力量是当代中国社会现实和实践中提出来的理论问题。本文从哲学价值论的视角予以理论诠释。笔者分析了认知因素对形成和强化价值观念的规范力量的作用;分析了价值观念规范力量的现实存在状况;分析了如何通过主体来强化价值观念的规范力量;还分析了价值标准的合理性与价值观念规范力量的内在关系,从而得出规范力量的增强是多方面综合努力的结果的结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