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何剑丽、黄大祥二位先生在《敦煌文献词语辨释》一文中辨释了九则语词,其在语词考辨释义上不乏精当之论.如对“谈许”、“当情/辟情”等语词的辨释。但笔者在研读的过程中也发现一些辨释还有值得商榷之处,今不揣浅陋.结合敦煌写本原卷影印资料,运用训诂学、音韵学及汉语俗字研究的新成果,从汉语词汇史的角度辨正了《辨释》一文中“心点点”、“割缚”、“该论/口该”及“抛敲/抛直/抛挟”四则释义。在汉语研究的过程中,首先要准确地识读文献,选择最好的善本。就敦煌文献来说,从事研究一定要核对原有写卷,要对敦煌写卷有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分析.特别是做敦煌文献语言文字学研究。黄征先生在《敦煌语言文字学研究要论》中提出了研究敦煌语言文字学十条必须注意的方面,即:1.必须具备深厚扎实的训诂学根底;2.必须具备俗语言文字材料的考证能力:3.必须注意敦煌文献与传世文献的互相证发:4.必须精通敦煌写本的书写、校勘符号系统:5.必须大量阅读敦煌写本原卷真迹资料;6.必须熟悉所涉敦煌文献的基本内容;7.必须掌握敦煌文献资料的目录检索:8.必须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9.不得妄改敦煌卷子原文:10.不得臆测文意随便发挥。这些方面当为我们从事敦煌文献语言研究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原则,然《辨释》一文或多或少远离了上述原则。因此,我们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特别是运用前人汉语俗字研究的成果,试着从传统训诂学、汉语音韵学以及汉语词汇学理论角度出发,对《辨释》中的几则词语考释予以辨正。  相似文献   

2.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训诂著作,它为训诂发展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打下了基础。因此,《尔雅》受到历代训诂学家的重视,其在训诂学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尔雅》的产生与训诂的起兴 《尔雅》产生何时。著者何人,历来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常见的有三种说法,一说周公著《尔雅》,二说《尔雅》为孔子门人所作,三说《尔雅》是汉儒纂集。诸家所论,不乏证据,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故形成三说鼎足,难以定于一尊。这种  相似文献   

3.
训诂学是我国的一个古老的学科。一般人对它很陌生,常常把它看成一门神秘莫测、高不可攀的学问。一九八一年五月在武汉召开中国训诂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有的代表谈到,在赴武汉开会的途中,听到有的群众把“训诂学”念成了“训话学”;这充分说明,训诂学亟需普及,必须深入研究祖国的这份珍贵的遗产,并把它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训诂简论》,就是陆宗达先生为普及训诂学的基本知识而著述的一本书。它从训诂的概念、范围、内容、方法和运用几个方面,对训诂学的基本理论和前人在训诂上的成就作了简要通俗的论述和介绍,在许多问题上有作者自己独到的见解。读了这本书,使人感到,训  相似文献   

4.
《针灸甲乙经》语词杂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灸甲乙经》在针灸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书中疑难词语良多。运用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知识,考释了诸家未注或所注尚可商榷的数条词语。  相似文献   

5.
一训诂学是以训诂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它的任务是研究训诂的源流、训诂的方法和训诂的著作,以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从事训诂工作的能力。训诂学萌芽于先秦时代。文献的大量产生、先秦教育的发达,促进了训诂的产生。童蒙识字,需要掌握汉字的结构,所以要“教之六书”;当人们进一步学习时,就得“离经辨志”。无论是分析汉字,还是“离经辨志”,都需耍运用训诂的手段。至于阅读经典、解释经典,就更需要训诂,这就进一步推动了它的发展。训诂的产生和发展孕育了训诂学的产生。先秦古籍中有关语言文字研究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许多哲学家、思想家对语言文字问题所进行的探讨,特别是关于名实问题的论争,涉及到很多汉语语言学(包括训诂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荀子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  相似文献   

6.
《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说解字义、分析字形、标明音读的字典,是我国第一部文字学著作,也是一部训诂学著作。《说文》首创了部首编排法,用六书的理论来解释文字,确立了六书的体系,保存了大量的古文字资料,保存了古音古义,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依据。《说文解字》诞生之后很快就引起了学者的重视,并逐渐引发了一门学科——说文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7.
黄季刚先生是我国近代语言文字学的一位大师。他和他的老师章太炎齐名,被称为章黄。他们在汉语声韵学、训诂学、文字学等方面,都有极深的造诣,并能融会贯通,妙达神旨;其所成就,远远超过清代戴、段、钱、王诸人,为当代学者所推崇。季刚先生不轻易著书,死后,他的弟子们编印他的著作,只有《说文略说》、《尔雅略说》、《声韵略说》、《音略》等十  相似文献   

8.
《书经集传》是蔡沈对《尚书》所作的注释。受宋代语言学变革的影响,蔡沈在其师朱熹经典诠 释方法论原则的指导下,吸取汉唐训诂学与宋代义理学之长,继承了朱熹说《书》的基本体例和宗旨,疑古创 新、融会贯通,在训诂实践上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是《尚书》古注中影响最大的注本,在《尚书》学史上占有 重要地位,具有较高的训诂学价值。其训诂学价值主要体现在训诂内容丰富,训诂方法多样,释义方式科学, 择善存异、不主一家,将汉唐训诂之学与宋代义理之学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不仅是一部研究《说文》的权威性著作,而且是一部研究汉语言文字发展史的珍贵文献,代表了清代乾嘉以前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最高成就。而以往学者们对它的研究,大都限于一隅,到李传书《说文解字注研究》一书,才从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文献学等方面对它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总结其成就,辨证其失误,又通过揭示它所反映的文化学因素而为段氏之学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因而李著是一部颇多创获且颇具学术价值的著作,值得重视和推介  相似文献   

10.
黄季刚先生是我国近代语言文字学的一位大师。他和他的老师章太炎齐名,被称为章黄。他们在汉语声韵学、训诂学、文字学等方面,都有极深的造诣,并能融会贯通,妙达神旨;其所成就,远远超过清代戴、段、钱、王诸人,为当代学者所推崇。季刚先生不轻易著书,死后,他的弟子们编印他的著作,只有《说文略说》、《尔雅略说》、《声韵略说》、《音略》等十九种,合名为《黄季刚先生遗著》。一九六四年,中华书局重印此书,改称《黄侃论学杂著》(下省  相似文献   

11.
术语的存在并非近期才有的现象,事实上,它与人类具有同样悠久的历史.在学术领域,它是一门学科从事研究的工具,也是一门学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独立的标志.但是术语研究却是由社会发展引起的一种新现象,在国内,专门进行术语研究的还不多.“术语研究一词通常指的不是为建立某种术语学理论所进行的工作,也不是针对木语的语言方面进行的工作,而是指搜集、处理和传播术语资料的全部活动”.与任何一门学科相同,训诂学在其发展历史中也形成了它所独有的一套术语,并在训诂学家们的训诂实践中得到不断的补充和完善.特别是有清一代,训诂学集历代训诂  相似文献   

12.
学者们公认:清代训诂学大师王念孙的一部《广雅疏证》“是中国语言学走上科学道路的里程碑”(王力先生语)。这主要是因为,在古音学得到了空前发展的条件下,它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为什么能促使具有一千七百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国语言学走上科学的道路呢?这是个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而要研究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探讨“因声求义”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煌煌百卷《大正新修大藏经》中,唯一一部以收录敦煌佛典为主的是第八十五卷。第八十五卷所收录的这些敦煌文献的重新面世,一方面给佛经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另一方面,从汉语文字学的角度来看,对于研究敦煌俗字、俗语词、俗音以及文献校理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华钟彦先生谙熟文字学、音韵学、经传诸子之学,在《诗经》音韵训诂、义理辞章、《诗》学基本问题研究等方面,都有创造性发展,贡献卓著。华先生《诗经》研究的突出特色,一是留意政教,注重《诗经》的思想性;二是常以诗家眼光、从文学创作的视角论证、分析问题。其《诗经》研究的具体方法,有不少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总结之处。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郑炳林先生的《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和王仲荦先生的《敦煌石室地志残卷考释》的录文、校注,细按所涉诸地理文书原卷真迹之图片,采用对校或理校,加以考订辩驳,整理成文,主要成果共19条。  相似文献   

16.
“因声求义”是传统训诂方法之一。早在东汉末年,郑玄就已经提出了“因声求义”的训诂原则,并在其注释实践中广泛地运用了这一原则。深入分析郑玄《礼记注》“因声求义”的训诂范围及其内容,证明“因声求义”作为较为科学的训诂方法,肇始于郑玄。而且,郑玄“因声求义”的思想,直接开启了传统训诂学研究音义关系的道路,促进了传统训诂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小学史上一部颇为独特的著作,它既是字书、字典,又是训诂专著,并且是独一无二的以训释本义为主旨的专书。《说文》以540部统率9353字,始于“一”而终于“亥”,列篆文,合以古、籀,即形求义,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的开山之作。其篆文,是连接契文和隶书的桥梁,是研究契、铭文的参照体。《说文》的部首分类一直被沿用到明代(梅膺祚《字汇》始分214部),依据文字形体系联汉字并训其义,也以《说文》为首创。《说文》也是训诂之书。我国的训诂学,萌芽于先秦,到汉代正式形成,并迅速走向鼎盛,《尔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东汉杰出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是语言文字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辩识声读的大字典;书成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它保存了大部分的先秦字体和汉代以前的文字训诂资料,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系统地提出分析文字的理论,是我国文字学的宝库。它的内容博大精深,涉及到文字学、训诂学、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儒藏》“经部尔雅类”选目的问题,提出收入著述要遵循几个原则,一个是收入的著作要很重要,它的影响很大,对经学研究的贡献难以忽略;二是要紧随《尔雅》传承下来的解经释经的训诂著作,而不该过分涉及到文字学和音韵学范畴的其它训诂之书;三是要在经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并且能够反映释经解经发展源流的,而不是见雅书就收;四是应该以古为尊,越古越要收,哪怕刘歆的《尔雅注》现存三条,也要收入而不是忽略。  相似文献   

20.
我校中文系郭在贻教授新著《训诂学》,作为周秉钧教授主编的《古汉语学习丛书》之一,已于一九八六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书凡十章:一、训诂和训诂学,二、训诂学的内容,三、训诂学的作用,四、训诂的条例方式和术语,五、训诂的方法,六、学习和研究训诂所应掌握的基本观点,七、学习和研究训诂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八、训诂中常见的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