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谈"一NX"结构——兼谈与"满NX"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N”是一种临时性的量词短语,能够做临时量词的“N”都具有“处所”这一语义特征;并且由于“一N”的非量化作用,使得“一NX”具有了描述性语义功能;“一N”在句法分布上也受到了非量化语义特征的约束而有所限制。相比之下,“满N”在时于“N”的选择、语义功能、句法分布等方面更加灵活和多样。  相似文献   

2.
“数 度量 个体名词”结构在所指事物的个体数量上存在歧义现象,同一个异质个体事物名词分别加个体量词与度量词时存在有不同的语义变化,加度量词时表示的一定是人类领域意义上的同质“个体性”事物的类,侧重事物的属性。这种语义变化的制约性因素来自于度量词与个体名词两方面:前者从空间属性角度对事物“类”的计量分割,与度量词使用中的“利益原则”,造成了个体名词与之搭配度量词时所发生的一系列语义变化;而后者三个不同层次上的语义特征“[±有生]”、“[±个体同质]”、“[±属性突显]”,制约了个体名词内部次类同度量词的搭配选择,并由此给个体名词进行了下位划分。  相似文献   

3.
新化方言中有一些有特色的数词与量词,如特殊数词“炮=”与“晚”,通用量词“隻”与“个”,不定量词“粒=”与“滴唧”。数词与量词具有一些独特用法与功能,如“一”的冗余用法,量词的重叠用法,量词具有指示功能与定语标记功能。探究了一些数词与量词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方言文化的传播,丰富梅山文化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一头黑发”式“量词短语”的特点作了分析,认为:(1)这类量词短语中的数词只能是“一”;(2)可形成“数词+量词+的+名词”的格式;(3)这类量词短语中的“量词”一般不能重叠。  相似文献   

5.
通过考察汉语方言有生量词的使用情况发现,不像其他语言的数分类词系统,汉语方言量词系统没有将“人/非人”“有生/无生”或者“人/动物/无生”等特征区别开来。汉语方言称量“人”和“动物”主要使用通用量词和形状量词,虽然有少数专用的量人量词和动物量词,但使用的限制多、范围窄,不具有普遍性。汉语方言的植物量词具有类型学共性,都来源于植物或植物部件,并且可以演变成形状量词。汉语方言有生量词系统应该属于一种比较特殊的量词类型。  相似文献   

6.
汉语量词从古至今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通过对主要汉语语料库的调查发现:汉语中用于称量鱼的量词有:“个、枚、头、尾、条、首、番”7个.从历时的角度,考察这一组量词与名词鱼的组合搭配.主要分析了这些量词和名词鱼搭配产生的时间、演变过程以及现今搭配格局形成的原因.通过研究发现,鱼的量词的演化有如下两条趋势:“鱼”的量词由不使用量词到与通用量词“枚”、“头”和“个”搭配,再发展到了有与鱼专门搭配的量词“尾”与“条”;称量鱼的量词从与通用量词搭配发展到与形状量词搭配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子”尾在洛带客家方言中很活跃,本文对“子”尾在名词、形容词和量词中的用法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子”尾作为词缀构成了很多不同于普通话的名词,在少数名词中明显地体现出小称的意义;在形容词中或作为词缀构词,或作为形容词生动形式的一部分,往往表示量增加了一点儿或程度超过了一点儿的意义,大都表示或喜爱或不如意的附加色彩;在量词中也可以作为词缀构词,还表示量少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块”本义为“土块”.西汉时虚化为量词,用于称量“土块”,但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块”的名词本义一直存在,且实义性较强,因此“块”作为量词的用法发展较为缓慢.唐代以后才开始用于称量其他“块状”事物,泛化的机制为“形状属性”类推而非“范畴属性”类推.“块”在宋代以后的发展中,用于称量的事物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抽象,并从个体量词衍生出了部分量词和度量衡量词的用法.明清时期“块”的量词用法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9.
古今汉语中能表示尊敬色彩的量词并不多,“位”是宋元时期逐步萌芽发展成熟起来并沿用至今的,能表示尊敬色彩的一个称量人或神的特别名量词.中唐到两宋,名词“位”已出现语义虚化的趋势,似乎已经在朝着量词发展了,我们可以视作准量词或临时量词.只有当语素义“位置”完全脱落时,“位”才取得量词的资格.据现有语料来看,“位”作为量词广泛来用大约不早于明代.近年来,“位”作为量词被修饰中性义或带贬义的名词中心语了,其色彩意义被忽略了,“位”的使用有泛化现象,是语言规范化和语言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量词“条”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条”本义为“树木细长的枝条”,后引申出“条令、条款”义,均为名词,至东汉初期虚化为量词,由本义虚化为称量“条状物”的量词,由引申义虚化为称量“分项的抽象事物”的量词,二者只在实义上相关,虚化为量词后没有直接联系。量词“条”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一系列的词义泛化过程:表“条状物”的量词“条”所修饰的名词经历了静态事物-静态及动态事物-静态、动态事物及人体属性等演变,表“分项的抽象事物”的量词“条”所修饰的名词经历了法律刑罚类-法律刑罚类与信息事件类-法律刑罚类、信息事件类与言语条文类的演变。  相似文献   

11.
口语性概数词"来"主要有四种使用格式。本文分析"来"的又一格式"数+(量)+来+的"。文章描写了该格式的形式和语义特征,论证了该格式的语法化路径,认为"来的"在北方口语里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趋于词汇化。  相似文献   

12.
潘文国"字本位"观点轻视现代语言学理论和理性思考,对传统语言学抱残守缺,对违背文字规律的学说和学术错觉情有独钟。潘文国试图牵强附会地把我们从刚刚步入的词本位的科学道路上带回字本位对汉语"字"的蒙昧认识的历史中去。  相似文献   

13.
“领”由本义“脖子”转指“衣领”,并由“衣领”发展成为计量有“领”之“衣”的量词,但其并未成为有“领”之“衣”的专职量词。南北朝时期,“领”可以和多种单件物品搭配,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成为一个比较活跃的量词。“领”的主要功能是用来量上衣的,明代,这一功能最终被后起的“件”所替代,导致了量词“领”功能的整体衰退。  相似文献   

14.
潘之恒的<亘史>是凌濛初白话小说集"两拍"的主要蓝本之一.明天启七年(1626)冬,凌濛初因参与选评<鸾啸小品>而接触了潘之恒的全部遗稿,获得<亘史>原本已有但汇刻时未曾缀入的"谭部"与已曾刊行的"侠部"、"艳部"及"外篇"中的部分篇目,并于该年冬以其为基础编成白话小说,收入<拍案惊奇>;数年后,又利用余下的资料编成部分作品,收入<二刻拍案惊奇>.在现存世刊刻最早而卷帙不及原书十分之一的明天启六年鸾啸轩汇刻本<亘史>中,我们仍能发现一些作品被"两拍"用作蓝本的证据.  相似文献   

15.
探讨现代汉语中常见句式"每 数量词 VP"和"每隔 数量词 VP"及其表义离合性的影响和制约因素,主要从语用、语法及语义等领域进行具体的阐释和论证,如语用逻辑重音、副词性修饰性成分的参与、"隔"的语义虚化或弱化等等,简要概括可以进入该格式的量词的等值度和等值梯度的分布情况及规律。  相似文献   

16.
量词“个”非范畴化的表现主要有:语义的抽象与泛化;一些形态句法特征的消失;在语篇和信息组织上,功能和范畴的扩展和转移。人类认识发展与创新要求是量词“个”非范畴化的内在动力,其非范畴化的机制是类推与重新分析。  相似文献   

17.
晚唐体诗派是宋初三大诗派之一,由九僧、著名隐士林逋、魏野、潘阆和宰相寇准等组成。受当时文坛唱和之风的影响,晚唐体诗人喜欢交游唱和,因此酬唱之作甚多,与晚唐体诗人寄赠唱和的主要是僧侣、处士和士大夫阶层三类人物。九僧与寇准、林逋、魏野、潘阆等著名人士的交往,无疑会相互提高声名,扩大整个"晚唐体"诗人在宋初诗坛的影响。对他们的交游情况作进一步的探讨,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社会地位、生活态度等,对于深入理解晚唐体诗人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以自由为核心的美学建构大致可分为三种形态:以人的物质实践所取得的各种成果为"自由",为论证基础的高尔泰所代表的"自由"美学;以个体生命的自我实现为"自由",为论证尺度的潘知常所代表的生命美学;以中国传统审美精神提供的"自由"为基础,并在斯的时代条件下进行了重新建构的刘士林的澄明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