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鹖冠子为战国晚期楚国人,其著作《鹖冠子》是成书于战国晚期中后期的一本先秦古籍。虽然对《鹖冠子》一书,吕思勉、李学勤、吴光、孙以楷等先生已确证其非为伪书,但是也并非如许多学者所言为黄老著作,而应该是先秦杂家的著作。对《鹖冠子》的重新定位研究,对于认识战国秦汉之际南北文化的交流、中国哲学以及整个文化思想学术的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总结近年来《鹖冠子》研究成果,提出以下看法:1. 《鹖》的作者不只鹖冠子一人。2.《鹖》是否提出元气论仍值探讨。3.《鹖》的篇卷愈来 愈多的原因。4.《鹖》 是否伪书值得探讨,其成书年代在战国秦汉之际。5.有关《鹖》的版本和注释研究简介。  相似文献   

3.
《南都学坛》2018,(1):24-30
《鹖冠子·天权》篇不是记载鹖冠子思想的文章,而是战国末期兼容黄老之学的兵家作品。它的主要思想是:提出全面了解客观情势以免贻误军机;用兵要效法天道、遵循天地人三才的特点,要运用五行五音以取胜;效法先王,以德化民。《天权》篇与《鹖冠子》、黄老之学、先秦兵家有密切关系,其天道观、君主施政效法天道、配合五行论、君主保形养神论、重知、运用天地人的三才观等主要思想均与战国时期黄老学说、先秦兵家等流派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它提出的"絜天地而游"境界说应受庄子学派影响;重视全面掌握知识是受荀子解蔽说的影响,反映了战国末期百家学说互相影响、海纳百川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战国末期《鹖冠子》一书经天纬地,其中反映的思想博大精深。此书多道家言论又杂以儒、法及各家学说,带有浓重的人文关怀色彩。书中提出的观点,无论是唯才是举的主张、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视,还是救世举措的提出与理想社会蓝图的构建,都体现了作者的救世情怀。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有助于理解《鹖冠子》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鹖冠子》的归属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先秦诸子中,<鹖冠子>一书的命运可谓最为乖舛.自从被柳宗元斥为伪作以后,这部书就很少受到关注,直到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的发现,<鹖冠子>才得到公正的评价.但是,这部书在先秦诸子中的归属仍颇有争议.从目录著作和<老子>、<黄帝四经>、<鹖冠子>中"道"的一脉相承的联系两方面,可以看出其属于道家.  相似文献   

6.
杨兆贵 《南都学坛》2007,27(1):31-35
鹖冠子的理想政治和时局有密切的关系,他对一些大国不能得志于天下,深感痛惜.他深思败亡之由,并借此提出自己的理想政治论--"五正论",即神化、官治、教治、因治、事治.这是以时间(上古到当前)、政治的理想程度(由神化到事治)为序,时代愈远,君王的精神境界愈高.神化与官治的理论,渊源有自,主要来自帛书《黄帝书》、《庄子》等.鹖冠子认为,圣王的精神境界达到最高时,能御控阴阳两气,并能掌握自然变化与人事变迁,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理想政治的实施,会统一中国.  相似文献   

7.
《太一生水》之主旨并非在于论述天道的宇宙生成论,而是在强调人道的无为而治,且整个篇章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对《太一生水》与《老子》丙本内容的分析比较可知,二者具有相同的旨归,只是《太一生水》在以天道明人道方面补充了《老子》丙本在天道论述方面的不足,继而在理论上阐明了天道无为与圣人无为而治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完善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在上承老子之学的同时,《太一生水》又在一定程度上启迪和影响了后来以《黄帝四经》《鹖冠子》等典籍为代表的黄老之学。  相似文献   

8.
先秦杂家是以政治实用主义的“王治”为其宗旨,以不主任何一家、融合百家为其理论方法,有《尸子》、《尹文子》、《管子》、《鹖冠子》、《吕氏春秋》、《尉缭子》等为其代表作的先秦学术派别。先秦杂家是在战国中晚期社会历史大一统趋势和学术融合思潮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并成长起来的,充当了战国诸子学向汉代经学过渡、学术形态转化时期知识与思想的主要载体和传递者。  相似文献   

9.
凡言巴蜀文学,皆始于西汉。巴蜀先秦文学一直是一令人遗憾的空白。 汉代巴蜀文学洋洋大观,赫赫灿烂.一下子涌现出司马相如、杨雄、王褒等一批极有影响的大手笔,似乎世上真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文对巴蜀先秦散文史作一试探性的论述。文章包括慨述、东巴上古神话与古史传说、西蜀上古神话与古史传说、《鹖冠子》四个部分;《尸子》一书成于蜀,作者也葬于蜀,列入本文的附录。  相似文献   

10.
战国时期道家重要著作《鹖冠子》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在哲学起点上,将道的规律性与具体物质载体联结起来,强化了道作为规律的客观实在性,将天视为具有本体价值的自然实体,纳气入道使道家思想更具理性光彩。在五正论基础上,指出教育的主要功能是穷天道至理,扬人性至善,提心神修养,求政治清明。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九道",在模式上强调理解精义、学用结合、注重熏陶。在人才选拔任用上以"五至"分类,强调功德兼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