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百年孤独》通过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的经历,描绘了小镇马贡多从荒芜的沼泽地上兴起,到最后被一阵飓风卷走而完全消亡的一百多年的图景。马尔克斯在作品中讲述了一个沉浸在孤独中的家族,每个家庭成员都用自己的人生经历诠释着一种与众不同的孤独,使这个家族的历史成为孤独的历史。《百年孤独》不但展现了一个家族的悲歌,也表现了拉丁美洲的孤独悲怆,更暗含了整个人类在孤独泥沼中的困顿。  相似文献   

2.
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与中国作家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在悲剧书写上有一定的共性。在女性视域下,《百年孤独》中的乌尔苏拉和《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我”都是见证民族百年沧桑历史的百岁女性老人,且在故事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都表现出了对本民族未来的担忧,希望用自己的力量为本民族做最后的坚守。在生态批评视域下,《百年孤独》和《额尔古纳河右岸》都涉及到了自然生态批评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生态批评中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作为原生态文明象征的印第安人和鄂温克人,都受到了现代文明的冲击,最终逐渐走向没落。在魔幻现实主义视域下,《百年孤独》与《额尔古纳河右岸》都将民族传统观念中的“万物有灵”思想行文于作品当中,亦真亦幻地再现了民族的原始文化。在民族视域下,《百年孤独》和《额尔古纳河右岸》透过民族的孤独与神话的消失映射出了民族的悲剧,指出了摆脱民族悲剧的出路——团结、包容。  相似文献   

3.
拉丁美洲的孤独--《百年孤独》的文化批判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百年孤独》通过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的经历 ,描绘了哥伦比亚农村小镇马贡多从荒芜的沼泽地上兴起到最后被一阵飓风卷走而完全消亡的一百多年的图景。作者马尔克斯在这部作品中揭示了百余年来拉丁美洲的孤独———贫穷落后、愚昧野蛮、因循守旧、与世隔绝 ,以及必然被连根拔起的命运 ,并以此警世醒俗 ,启示人们思考造成马贡多———实际上是拉丁美洲的缩影———一百年孤独的原因 ,以及打破这种孤独状态的途径 ,从而探讨民族振兴之路。遗憾的是 ,在作者以无与伦比的热情看到拉美希望的同时 ,忽略了这种希望的实现将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体现出深重的原罪思想。这部旷世之作不仅表现了原罪的多种存在方式及产生原因,也向我们传达了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的主旨。在《百年孤独》中,基督教文化的原罪不仅具有全家族性而且还是整个马贡多社会的缩影,无论是人自身还是社会整体,"原罪",都是难逃的宿命。而人与社会怎样超越原罪的纠缠,并选择灵魂的重生是这部小说所要传达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当代文学的代表人物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通过运用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洞穴喻"来解析弥漫于作品中的孤独意识,可以看出马尔克斯作品中的孤独意识反映了对真理的渴求与现实的矛盾、理性发展与宗教信仰的冲突,指出人们要想摆脱孤独,必须走出黑暗的洞穴,摆脱愚昧落后、因循守旧的现状,借助爱和团结的力量,彻底走出孤独的阴影。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碎片到精神迷离--谈《百年孤独》中孤独的症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百年孤独>反映了克里奥尔人的孤独,孤独的最终根源在于其文化形态紊乱.克里奥尔文化由三种不同性质的文化组成,缺乏整合,在封闭了三百年之后,面对欧洲高度发达的文明时,不能正确地接受和较好地融合,而出现了更大的文化危机.小说中人物性格乖张,行为怪异,正如小说的表现手法具有魔幻特征,这是不稳定的文化的产物.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和奥雷良诺上校执拗地抗争孤独,但由于缺乏文化上的界定,抗争的结果是在孤独的泥淖中越陷越深.马贡多镇的最终消失,寓义殖民文化的消亡.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用社会学有关现代性的诸种理论来解读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百年孤独》通过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的命运,讲述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从小说中可以看到,现代社会的种种特征在马贡多逐渐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塑造了多位女性形象:有贤妻良母型的,有为爱痴狂型的,有纯真无害型的,有放纵情欲型的。她们以各自的秉性与心理,在马贡多谱写了多样的人生,展示了女性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9.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占据小说中心地位的是布思地亚家族七代人的经历,布恩地亚家族的女人们和男人们一道在马贡多这块土地上离群索居,繁衍生息,孤独闯荡,演出了一幕幕人生悲喜剧。从家族第一代怕生猪尾巴孩而“不愿发生夫妇关系”的乌苏拉,到第五代生了猪尾巴孩的阿玛兰塔·乌苏拉,马尔克斯塑造了布恩地亚家族几代为数不少的女性形象,她们面目各异,个性鲜明,情感强烈;但都浸染着孤独精神。本文就这方面对作品中几位主要女性形象试作分析。乌苏拉(第…  相似文献   

10.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历史内涵的文学作品。它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了“孤独”这一拉美民族心理,反映了作者的民族观。从《百年孤独》中,可以看到它对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阐释了《百年孤独》的悲剧意蕴,认为马尔克斯在其代表作《百年孤独》中,独创性地把现实的魔幻与魔幻的现实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并通过对拉美大陆魔幻之境独具匠心的描述,揭示了拉美人民百余年来所走过的孤独之旅,其深刻的悲剧意蕴及其悲剧震撼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2.
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被誉为魔幻现实主义大师,其力作《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本文着重从历史本身、复归的神话形式和孤独的人三方面去探讨其表现历史的独特手法。  相似文献   

13.
《百年孤独》作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以隐喻、象征、重复等艺术手法描写了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的孤独秘史,从而揭示了个人、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孤独情结。探索孤独之后的人性是理解小说的核心所在,文章从欲望沉浮之中的人性隐喻与孤独叙事之后的现代反思出发,来分析作品中复杂隐喻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百年孤独》堪称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文章从个体或者说布恩迪亚家族族人本身和与他人的联系,到群体即其家族背后的拉丁美洲,最后传达出的思想内核即整个人类的终极孤独来阐述个体、群体乃至全体人类本身在现代世界的迷惘与孤独.  相似文献   

15.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与陈忠实的《白鹿原》是在中国读者中引起较大凡响的两部巨著。文章从魔幻的美丽、集体的无意识和孤独的凄凉三个方面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 ,得出结论是两者无论在写作手法上 ,在探讨人类命运与人类苦难的严肃问题上 ,还是在表现各自民族的特点上都有极大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意味着人类相应的异化,但人类在每一次相应的异化中都极力地寻找着自我。从《老人与海》的追求意识,《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的性意识,《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战争意识,到《变形记》和《局外人》中的孤独意识,无不体现了人类在文明进程中一次次面对自我的回归意向。这种回归以其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挣脱着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套在自己身上的种种非人化枷锁。  相似文献   

17.
雪似乎是美好的,但这种美好是人类逃避现实的一种心理映射,是一种掩盖式的虚幻的美好,柳宗元的《江雪》所表达的主题与人类逃避现实的心理产生共鸣。孤独是与人类共生存的情愫,《江雪》展现了一幅把人吞噬的可怕的天地间的孤独,可怜的渔翁是孤独的构成要素,他使这种孤独更显孤独。这种孤独的情境是人类千百年来孤独的生存状况的缩影。这种孤独的直白恰恰又表达出人类不甘孤独压迫的抗争精神。《江雪》的生命信息在于那轻轻一抹的垂钓的渔翁。这位倔强的渔翁正是人类顽强抗争、奋发向上精神的写照。这正是《江雪》的生命信息。这种不屈的生命的顽强是对人所处的似乎把人吞噬的孤独与死亡的反讽。  相似文献   

18.
《聚散》是伍尔夫意识流短篇小说之一,从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结构研究理论入手,解读小说的深层结构。《聚散》通过两位主人公心灵的聚散揭示现代人的情感缺失和内心的孤独、异化,充分表达作者对于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理解、关爱的渴望,体会伍尔夫对于人性细密入微的感触。  相似文献   

19.
《百年孤独》是一部描写死亡的佳作,死亡是这部作品的重大主题之一。《百年孤独》中的死亡大致可以分为非自然的死亡、自然的死亡和奇怪的死亡等三种基本类型。造成这些死亡的原因,既有生老病死等自然因素,又有暴力、战争、政治纷争以及腐朽封闭的社会环境等外在的现实原因,同时还有孤独这一内在的精神因素,诸多合力造成了马孔多非自然的死亡,形形色色的死亡构成了马孔多的消亡。作者将政治、破坏力与美学完美地结合起来,并把死亡上升到美学的高度,在对死亡的叙述中又透露出对死亡的哲思。  相似文献   

20.
卡夫卡的《乡村医生》作为其短篇小说的杰出之作,充满了神秘与梦幻的色彩,一场梦境般的出诊之旅,渗透了荒诞的因素。本文试从文本分析入手来揭示小说中表现的人与人之间难以沟通和孤独隔离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