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1 毫秒
1.
互文性理论与译者的身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互文性理论作为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已经成为近年来最热门的话题,它打破了传统翻译的意义观,将翻译视为文本间的互换,从而彻底颠覆了传统翻译理论中原作者至高无上的地位并对译者的主体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赋予译者三重身份,即:读者--阐释者--作者.文章详细论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从不同层次把握住自己的身份来实现文本的互换.  相似文献   

2.
传统翻译观将译者的身份定位为"仆人"和"隐身者",遮蔽了译者的主体地位。互文性理论的兴起,为翻译研究增加了新的维度,使之走向更加开放的空间。文章从互文性理论的视角,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兼具的读者、阐释者和作者的三重身份以及译者主体性的体现。译者主体性能否正确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翻译的成败,也是翻译活动之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3.
互文性在广义上是指文本之间的一种依赖和指涉关系.将译者主体性置于互文性的视角之下进行研究,一是有助于把握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纵深层次;二是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维度.从互文性的视角来考察翻译的译者主体性,可以揭示出在翻译过程中的三个不同阶段,即阅读阶段、阐释阶段和二度创作阶段,具有三重身份的译者(读者、阐释者、第二作者)发挥其主体性的根据.深厚的互文性知识是译者有效发挥其主体性的必要条件.创而有度是译者发挥主体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互文性理论在翻译研究中彰显着愈来愈强的可行性。不论是从广义的对翻译活动的认识、阐释与批评,还是到具体的对翻译文本互文指涉的探求,互文性理论之于翻译研究都有着启迪性的意义与作用。对此在互文性理论视域下,重点探讨毛泽东诗词翻译中译者作为读者、阐释者和作者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5.
互文性理论是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催生的一种文本理论。互文性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互文性视闽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在三个层面上展开:读者——阐释者——作者。在这三重角色的履行和转换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须臾不可或缺。译者应从这三个层面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充分科学地发挥其主体性。  相似文献   

6.
自译过程就是作者通过视觉刺激提取意象图式,在源语文本辅助下建构译文语篇的过程。自译过程中译者与作者互文语境高度融合使得本源文本得以再现,因翻译导致的信息冗余和流失程度降低,两种文本在语义上的对等度大大提高,互文性与超文性特征更趋明显;作者与译者身份的重合导致译者受到原文本的束缚降低,译者主体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7.
互文性理论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翻译的意义观,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文中从语用认知的角度探讨了互文性理论对于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启示,提出为了确保原文和译文的互文连贯,译者应采用灵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互文性概念作为重要的文本理论为文学翻译提供了方法论。本文从文本批评的角度 ,把互文性理论放在文学翻译中阅读和书写的框架下 ,通过梳理互文性理论的发展脉络 ,讨论该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影响和界定。本文认为这种讨论有益于对文学翻译中的许多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本文从互文性观点对朱生豪译莎士比亚选段进行个案分析 ,以探讨译者的决定是否受到互文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互文性理论虽缘于文学评论,但其与翻译联系密切。从互文性视角分析《受戒》英译文中民俗文化的翻译可知:原文本的互文性不仅给文本的理解和翻译增加了困难,同时也给翻译提供了便利,使译者能更深刻地体悟原文本的寓意和深刻内涵。另外,翻译过程中若能充分利用目的语文化和文学作品提供的互文空间,也同样有助于提升译作效果。  相似文献   

10.
"互文性"作为一种方法论引进翻译领域,使译者们能够触及两文本或多文本间内部和外部的联系及相关性,从表层到深层对原文本进行剖析,嫁接了两种文本的语义.警示语因其自身的特色以及它们的特殊功能和作用使得"互文性"翻译更凸现其优势,所以,仿拟和"抄袭"源语中已有的警示语的方法可以为警示语的翻译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11.
解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从法国动荡社会中兴盛起来的一股后现代主义思潮,它产生于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界对结构主义的反叛,以消解为主要特征,系统地消解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故称“解构主义”(destructuralism),又名“后结构主义”。1967年,德理达的《语音与现  相似文献   

12.
谁在翻译?——女性主义译论观照下的译者主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传统译论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性别歧视,女性和译者同样处在相对低下的地位。女性主义译者从性另日的视角入手对传统译论中的原作与译作及作者与译者的关系进行了重新阐释,并积极彰显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由此,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在提升女性地位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翻译及译者的地位。然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某些方面的做法过于偏激。过于强调译者主体性的做法导致了对读者的忽视。  相似文献   

13.
发挥译者创造性是翻译取得成功的关键。认知语言学理论为译者创造性的阐释提供了新视角,以识解理论为框架,从识解理论的五个维度出发并结合汉英翻译实例,探讨译者创造性的理据及其实现途径和方法,指出译者创造性表现为译者认知活动中求同存异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译者的双重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客体性。文学翻译中译者与译论,译者与原作,译者与译作以及译者与读者之间的多元关系都证明了译者具有双重性,并充分体现了其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5.
读者观照就是西方翻译理论家倡导的读者反映论,这恰是我国传统译论一个显著的特点。不论是佛经翻译,还是近现代西方社会科学的译介,译者在翻译时均考虑到了读者的文化修养、文化背景、视野期待、审美能力等诸多因素。读者的需求和反应无疑会影响译本的质量以及译者对所译作品、翻译手段的选择。解读我国传统地译论中读者关照主要目的在于科学地审视和全面地评价传统译论。  相似文献   

16.
关联理论从心理学角度为传统译论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对"信、达、切"的翻译原则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它为人类在交际过程中认知和理解事物规律,为译者正确解读原文、准确传达原作意图指明了方向。在翻译策略选择上,译者应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原文、译者与译文之间的关联,使译作和原作达到最大限度的逼真。关联理论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它过分强调对动态语境的认知,而忽视对静态语境因素的分析。这样不利于形成最佳关联,也影响语境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由于法律文本的严肃性和规约性,其翻译一直以规范性为主。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入,法律文本翻译者的主体作用也进一步得到认可。法律是文化的一部分,法律文本翻译不仅是语码的转换,更是不同法系之间的转换。翻译活动处于一个多元系统中,不应孤立看待。法律文本的译本在某些国家与原本具有同等约束力,而法律文本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充当了信息传递者的角色,对于同样有约束力的译本来说,也充当了共同起草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从译者地位,还是从翻译标准,或是从翻译价值观等方面来看,传统译论都束缚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而把接受美学的诸多观点引进翻译研究会对译者的主体性起到彰显的作用。从接受关学的角度来分析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就是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一次实践。  相似文献   

19.
互文性又称“文本间性”或“间文本性”,指所有文本之间的相互转化和吸收,是克里斯蒂娃对巴赫金互主体性对话理论的扩展。文本性使互文性与翻译研究有着天然的联姻,互文性理论能够将宽泛的思考与具体操作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阐释翻译的性质特征和复杂的翻译行为。本文借助互文性概念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作用,重点对罗慕士所译《三国演义》中跋语及注释部分内容进行分析,旨在从互文性视角阐释该译本的翻译特色与策略。  相似文献   

20.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认为,译者主体性和差异性是影响翻译的一个重要因素,强调翻译是政治行为。翻译研究应消除传统译论对译者/女性的歧视。文章旨在探讨女性主义翻译如何从语言策略上实现其理论主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