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儒学性善论及其与宪政精神的疏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的人性理论,其中,天人合一、人性本善、性三品等三论共同支撑了儒家文化性善的人性理论大厦.儒家文化并未能孕育西方式的宪政,事实上,儒家文化在根本上与宪政精神相距甚远.具体而言,这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天人合一论对人主体性地位意识的消解,使儒家文化缺少对人性尊严的超验性认知,直接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权意识的缺失.其二,人性本善论和对人主观自律能力的高度自信使儒家文化对权力的腐败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更未能提供行之有效的权力制约方案.  相似文献   

2.
由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深受西方的影响,不少人忽略了中国对西方文化现代化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助长了"西方文化中心论"和"民族文化虚无论"。在17—19世纪,以英国为代表的近代欧洲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在园林、绘画、审美方式上出现了经验主义、自然主义的新趋向,极大地推进了西方文化的现代化步伐。但是,受近代中国在中西文化交往格局中所处被动地位与状态的影响,中国学界长期有人轻视传统文化特色及其现代性价值,对传统艺术不免多一些打压、否定,助长了"西方文化中心论"、"传统文化虚无论"。在今天,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学术视野更加开阔,有必要站在更加开放的文化立场上审视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特色及其现代性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用感性主义人性论(或主情论)与理性主义人性论(或主知论)两条路线的斗争概括西方伦理思想史提出了异议。指出西方关于道德本质思想的发展,是从把道德看成神的关系向看成人的关系的不断完善过程。近代以前,基本上是神学道德占据统治地位,直至斯宾诺莎时代才出现了从人的方面研究道德的转折,法国唯物论者和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分别是典型的感性主义人性论和理性主义人性论。作者强调,马克思主义正是遵循了西方伦理思想这一发展趋势,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完成了对道德本质思想的科学总结,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相似文献   

4.
现代哲学意义上的人学,内容上与传统哲学中对人的各种问题的研究不同,方法论前提上与科学对人的研究不同,学术性质上与人本主义哲学不同。中国的人学思潮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既是受国际人道主义文化和人学思潮的影响,又有着国内社会、文化和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中国的人学界先后思考和讨论了人性论、人格论、人学价值论、人权论、马克思人学思想、现代西方人学观念转换、中国特色人学课题等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特别强调伦理道德、社会责任感即群体主义思 想。对传统文化的群体主义应如何评价、如何对待?一种看法认为,传统文化的群体主 义乃是一种空洞而虚伪的说教,是极大地压制个性发展的理论;因而它对于当前的历史 任务——建设现代化的物质文明和培养锐意进取的新人来说是格格不入的。必须完全加 以摒弃。笔者认为,对传统文化的群体主义不应简单否定、一笔抹煞。传统文化的群体主义虽然有限制个性发展的一面,但也有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一面。从中国历史上许多主要思想家的思想体系和主观意图看,他们所提倡的群体主…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6,(8):140-145
伴随着近现代西方文化人类中心主义、科学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消费主义的泛滥以及个人主义、民族主义的极端化,由此所导致的资源短缺和生态灾难、人际社会和国际关系紧张冲突、信仰失落等现代性危机日益凸显。而中国传统人文关怀思想尤其是先秦道家理论体系中所彰显出来的天人合一的生命意识与宇宙情怀,崇尚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人与社会的群己和谐、人与己的身心和谐的思想主张,无疑仍然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和现代意蕴。  相似文献   

7.
人欲即人的欲望和渴求,包括自然人欲和社会人欲;人性即人的本性和本质,包括自然人性和社会人性。人欲是人性的内在根据,人性是人欲的表现形态。墨子人性论分为自然人性论和社会人性论,其中,自然人性表现为欲生憎死、趋利避害;社会人性体现为相善相爱、兴利除害。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度重视人性、强调人的劳动(力)的思想家,他倡导强力从事、节制人欲、克服异化、升华人性,其人性论与两千年后的马克思人性论十分契合。  相似文献   

8.
吴衍发 《唐都学刊》2013,29(1):110-116
唐君毅主张以道德自我为中心,从形而上出发,从哲学的高度探索考察中国历史文化,以重建和发展中国传统之人文精神。他将道德自我与文化相联系,强调人类一切文化活动,均统属于一道德自我,且为其分殊表现。道德自我构成种种文化意识的灵魂,成为唐君毅文化哲学的理论基础和中心观念,贯穿于唐君毅的道德哲学、人文精神论、宗教观和人生论等整个文化活动之中,从而使得他的文化哲学体系涵摄了更为深广的内容。唐君毅的文化哲学观是一种超越的唯心主义哲学观,具有统摄中、西、印三系思想中唯心主义哲学,特别是西方近现代唯心主义哲学的性质,从而把中国儒家传统的心性之学发展到现代阶段。  相似文献   

9.
艾丽斯.沃克的妇女主义对人类的整体生存、和谐与完整的强调体现出一种生态主义观念,是一种生态妇女主义。其思想体系体现了四个特点:反性别主义、反种族主义、非洲中心主义以及人道主义。反性别主义和反种族主义张扬女性意识,唤起黑人的民族意识;非洲中心主义通过弘扬民族传统,找寻黑人文化的根来找回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家园;人道主义则强调爱和拯救是人文主义的核心,通过包容与宽恕来团结男性,回归自然怀抱,在和谐的自然中安顿灵魂。本文试通过《父亲的微笑之光》中女儿心灵的回归、父亲心灵的回归、传统黑人文化的回归和自然人性的回归,阐释沃克的生态妇女主义观。  相似文献   

10.
吴宓、缪凤林是"学衡派"中谈论人性较多的学者.他们主张人性二元论,认为人性有善有恶,可善可恶.他们的人性论有重要的西学背景,但主要是对中国传统伦理尤其是儒家伦理的复归,表现出"学衡派"作为文化民族主义派别的一些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化导致了深刻的社会转型和文化冲突,其中人文精神的失落造成人们生活方式总体结构的失衡,人们切实感到转型时期灵与肉、物质与精神的矛盾与冲突,体验到了文化转型的阵痛。拜金主义的泛滥、个人利己主义的盛行、人的片面发展、交往方式的工具化和功利化、技术异化范围的扩大等等社会现象使人们不得不重新估价世界的意义与人的价值。正是在这种人性与物性的尖锐对立的背景下,人们迫切地寻觅着失落的精神家园——人文精神世界。在文化领域,有的人站在文化保守主义立场,开始怀恋传统人文精神,对文化转型带来的种种负面…  相似文献   

12.
人性善恶与中西社会文化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人论人性善恶设计的不同是导致中西社会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最终根据,这种差异表现为:在社会人际利益观上的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道义优先与功利优先;社会治理与调控方面的德治主义与法治主义;民族文化心理上的自尊自大与反思忏悔意思。在建设和发展中国21世纪的文化时,必须坚持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义利统一,德治主义与法治主义的统一,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与文化反省革新意识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张哲 《探求》2001,(5):58-59
在以伦理为本位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曾出现过各种人性假设,如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性有善有恶论等,这些人性假设,曾为推动我国封建社会伦理道德问题的讨论提供过很大帮助。无独有偶,在现代管理学发展过程中,西方一些管理学家根据不同管理理论的立论,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人性假设,影响较大的主要有“经济人”、“社会人”、“决策人”、“自我实现的人”以及“X理论”、“Y理论”等。“经济人”的假设认为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收益,其相应理论就是提高单位产量和支付高工资;“社会人”的假设认为人除了追求获…  相似文献   

14.
陈家长  郭辉 《社科纵横》2009,24(11):15-17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的内涵是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心灵的和谐,三者内在联系、相辅相成,是构建杜会主义和谐文化丰富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做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其次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需要和谐文化的熏陶和培育,规范与指导。中国传统和谐文化思想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陈培永 《社科纵横》2011,26(2):115-117
力图正确地界定人性并以此为基础设计理想的政治制度是中西传统政治哲学的共识。但不同的是,西方传统政治哲学将人更多地看作有着理性与欲望的"抽象之人",中国传统文化则更多从人性善恶的角度注重把人视为"道德生命体",不同的人性视角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西方政治的法治渊源和中国政治的德治传统。  相似文献   

16.
希腊人原初的哲学概念及尔后的理智主义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中国人的哲学观是"为道","为道"既是求真,也是求善;而西方人在历史上形成了一种以求真、求知为目的的主知论的或智理主义的哲学观.事实上,在主知论的或理智主义的哲学传统形成之前,在希腊人那里原本还有一个非主知论的理智主义概念--爱智(慧).智慧不等于知识,有知识并不就是有智慧,智慧乃在于对宇宙人生的本原和根本大法之把握.希腊人的爱智与中国哲学之"为道",可以说是言殊而旨同.  相似文献   

17.
康德与席勒审美主义思想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对人性的理论构架、审美主义的建构和批判精神三个方面比较了康德与席勒的审美主义思想,认为席勒取消了康德审美主义的限度并把审美视为人的理想本质,从而开启了现代美学的社会文化批判之门。  相似文献   

18.
中西政治传统存在鲜明的差异,这可以从人性论、国家论、政教关系论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儒家设定的中国人是道德人和政治人,基督教设定的西方人是宗教人;儒家设定的国家是道德教化的共同体,基督教设定的国家只是管理罪恶此岸的有限工具;儒家与政治形成了亲密的合作关系,基督教则与世俗政治保持距离、予以限制和防范。上述三方面集中彰显了中西政治传统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韦兆钧 《社科纵横》2007,22(11):150-151
本文在对传统德育进行人学反思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为指导,借鉴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从理论层面对人性化德育进行探讨,认为德育的本质就是促进人的潜能的发挥、价值的提升和人性的完善,德育要走出种种困境,必须实现从物化走向人化的德育理念嬗变,人性化德育的基本理路。  相似文献   

20.
人性论与人治法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人性论与专制人治没有任何关系 ,不管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对人性有什么看法 ,他们都主张专制人治。性恶论也不是西方民主法治的理论前提 ,它实际上抽去了实行民主法治的可能性 ,在为专制人治张目。民主法治的人性基础是人性善恶二元论。人性中有恶的成分 ,决定法治是必需的 ;人性也有善的方面 ,所以民主法治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