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环境问题却日益严重。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也在中国集中出现,环境问题已成为这个时代不能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作为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环境社会学正在日益成熟。和国外环境社会学的发展相比,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发展稍晚。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的一些学者开始有意识地系统引进和介绍西方环境社会学的研究成果,有意识地开展环境问题的社会学研究,不断推动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学科建设,中国环境社会学呈现巨大的发展潜力。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洪大用、陈阿江、包智明、张玉林、王晓毅等环境社会学专家应邀接受围绕中国环境问题、环境社会学学科建设等,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他们的学术经历与体会,以及对中国环境问题的深入洞见,对致力于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学者具有重要的启发。 相似文献
2.
王香丽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6-10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以及招生和就业体制改革从初步尝试到全面深化,取得很大进展。该项改革是由经济体制改革、国家政策的引导、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以及世界科技革命推动的。改革呈现出以下特点:循序渐进、实事求是、有强有力的政策保证以及与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全面适应等。 相似文献
3.
张立群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7(2):32-37
“生存意识”作为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文学的总体趋势,既是写作转型的结果,同时,也是文学走向现实的结果。在这一前提下出发,90年代以来中国新诗的历史走向也同样浸润着“生存的主题”。当然,作为一种文学个案和独特的文体形式,新诗的发展路径一直有着自身的特点,在结合“世纪初诗歌”涌现新质的基础上,本文从五个方面,研讨20世纪90年代新诗的历史走向,进而重新审视诸多热点现象和悬而未决的历史话题。 相似文献
4.
赵曙明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0(6):971-972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企业管理者的职业化问题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民营企业发展等问题探讨的深入而引起重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意到职业经理人阶层的崛起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能否拥有一支成熟的企业职业经理人队伍,被认为对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对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竞争优势的建立, 相似文献
5.
蚩尤在中国远古神话里占有重要地位,但自《山海经》开始,其叙事模式几经变化。《史记》塑造的“乱神”与“战神”双重形象,延续千年。清末至民国,随着民族国家观念的进入,蚩尤成为统合以“苗”为主体的边胞人群的象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蚩尤不仅是苗族身份认同的符号,而且与黄帝、炎帝构成中华“三祖”,成为新时期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的标示。但在各种力量驱动下,它也同时成为可资利用的文化品牌,引起争夺。在此过程中,作为“遗产”的蚩尤经历了多重阐释,也数次重塑了集体记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