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媒体需要资本壮大自身发展,资本需要通过媒体增值,因此二者做出了相互的选择.民营资本也参与了分享传媒这块蛋糕,与其他资本形式相比,民营资本既可以利用又便于监管.民营资本参与传媒产业有其必然的原因和动力,同时也有利有弊.通过对民营资本进入传媒产业的现状、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为民营资本进入传媒业提出政策性建议,以便让民营资本在传媒产业中茁壮成长,同时也让传媒产业很好的吸收和利用民营资本,达到互利共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2009年9月9日.重庆工商大学与重庆广电集团(总台)共同创建长江传媒学院,这是重庆工商大学探索开放式办学,培育新型广电传媒人才的重要举措。2009年9月到2010年1月,长江传媒学院主办了12期长江传媒论坛。现摘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2009年9月9日.重庆工商大学与重庆广电集团(总台)共同创建长江传媒学院,这是重庆工商大学探索开放式办学,培育新型广电传媒人才的重要举措。2009年9月到2010年1月,长江传媒学院主办了12期长江传媒论坛。现摘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法,结合休闲体育与体育传媒的发展现状,对休闲体育在体育传媒中的作用进行了具体分析。结果表明:休闲体育对体育传媒的作用,不仅满足了大众对体育信息资讯的多元化需求,也为两者创造了一个互相促进、互为发展的平台。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的介入,与传统艺术相比,接受者在视听传媒艺术的感知过程中,逐步从“静观默照”的欣赏走向体验“变动不羁的惊颤”。从“静观默照”到“流动惊颤”转变的因素,大致可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整体的角度来看,人类已从稳定式生存走向流动式生存;从个体的角度来看,体验声画流转的“连续性”以及“惊颤感”是一种人的心理和欲望需要。同时,伴随着这一过程,在接受目的上,接受者也在逐步从纯粹的“非功利审美”普遍走向追求“快感审美”。狭义上的“追求快感”是通过满足接受者单纯的生理、感官和相关欲望而实现,是带有世俗层面物质功利色彩的,而不是纯粹依靠对审美对象本身的艺术兴趣进行的审美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消费逻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传媒艺术的社会干预功能也应被唤起以保障快感处于一种“适度”的状态。在未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扩展现实技术的发展及相应艺术形态的呈现,既会极度增加体验“变动不羁的惊颤”的程度,也可能让“静观默照”的体验感受部分回归。  相似文献   

6.
通过多种形式的资本运营以扩张规模,整合资源,已经成为我国传媒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它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传媒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驱动力。分析资本运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带有前瞻性的对策,有利于我国传媒产业在坚持党的领导下优化组织结构,整合内部资源,转变经营方式,顺应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实现快速、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传媒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内蒙古文化大区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做大做强内蒙古的传媒产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促进传媒体制改革、尽快建立传媒集团、扩大落地覆盖面积、努力将传媒资源和文化资源转化为有用的市场能力、跟进传媒市场理念的变化、大力引进和培育传媒业发展所需的各级各类人才。  相似文献   

8.
文章将传媒置于文化视域中,解析传媒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联,确定其伦理基础是诚信,提出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入手将诚信落实到中国传媒的发展中,并得出结论:传媒要将其所属的传统文化之精华与传媒发展的规律结合起来,在现实中创生出有生命力的诚信文化,从而推动大众传播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跨地域跨媒体传媒集团是世界传媒产业发展的潮流,而我国的传媒产业缺乏跨地域跨媒体传媒集团,传媒业条块分割、地域分割,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较低。破除阻碍跨地域跨媒体传媒集团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当前必须借助行政手段,最终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尽管组建传媒集团存在风险,但这些风险是可逆的,是完全可以应对的。  相似文献   

10.
在新闻改革和产业化、集团化背景下逐渐走向市场的中国媒介,虽然在经济上与国家财政“断了奶”,但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其体制上仍然带有浓厚的行政事业色彩,严重阻碍和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在行政权力主导下的传媒市场是竞争不充分的垄断和封闭市场,不仅对外开放有限,而且也基本不允许民间和外国资本进入;传媒定性由单一走向多元,回归其本质属性,使受众成为新闻改革的最大受益者,但同时存在的受众本位观念的建而不立,又为中国传媒的未来发展埋下了隐忧。  相似文献   

11.
传媒公共性是传统意义上新闻行业规制和伦理准则的核心原则之一。但在传媒行业的边界日益模糊的语境下,以颠覆性创新为内核的传媒创业活动在推动产生全新行业实践形态的同时,也在传媒体制、行业实践和行业理念等方面,形成了对于传媒公共性的冲击。本文强调从广义层面对传媒业进行界定,并将当下的传媒创业项目分为高度新闻性和低度新闻性两种类型。其中,以高度新闻性为特征的创业项目由于涉及到新闻这一公共信息产品的生产,因而面临更为严格的公共性要求;而低度新闻性的传媒创业项目,则以提供更宽泛意义上的内容或信息为基础而寻求商业回报,因此与传媒公共性的关联较弱。当然,以传统媒体机构为代表的窄义传媒业,依然需要在体制框架内进行颠覆性创新机制的设计,并回归公共性传统。  相似文献   

12.
传媒体制改革一直是我国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热点,我国传媒业共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制度安排。前两次诱致性的制度安排是在一元新闻体制下的边缘突破与开放,单一张大了传媒的宣传属性或产业属性,未能触及核心制度层面。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提出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两分开的制度安排,触动了我国传媒旧有产权结构及行政化竞争的格局,打破了以往传媒体制改革中的二元思维及传媒属性的单一膨胀,体现出传媒属性从单一到多元以及基于国家、社会和市场的传媒结构重建的制度安排逻辑。  相似文献   

13.
晓元 《湘潭工学院学报》2006,9(4):F0003-F0003
现代传媒业的发展已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以互联网为引擎的电子媒体的发展.彻底改变了原有的媒介生态。现今人类实际上已生活在两个世界:一个是真实的现实世界,一个是虚幻的“媒介世界”。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传媒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现代传媒的这种霸权,已对目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如何恰当评价传媒的社会功能.关注由传媒所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近年来逐渐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14.
在广电传媒发展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所占有得地位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源是广电传媒企业发展最核心的资源,在竞争激烈的广电传媒企业中,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的竞争。本文主要探讨广电传媒行业中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以及面对这些问题应采取怎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一直以来,传统媒体居于信息高位,趋于“嫌贫爱富”,使传媒歧视成为传媒生态中的一大渍点,为人诟病。数字化浪潮下,自媒体同样也触及到了这一敏感地带。笔者力图从倒逼与重构两方面试述在传媒歧视方面,自媒体带来的正负效应。  相似文献   

16.
“影响力经济”这一概念,被用以揭示传媒产业区别于其它产业的独特经济规律,引起学界广泛关注。有学者对其能否“成为对传媒经济本质的有效解释”和“特定倾向性”提出质疑。本文认为“影响力经济”是对传媒产业经济本质的揭示,属于传媒经济学的论域,质疑者呼吁传媒道德责任而批判单纯效益观念,属于传媒政治经济学的论域,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范式,各有其价值,具有不可通约性。不同论域的话题放在同一层面讨论,应该承认其存在的合理性,寻找一个更宽广、更具通约性的知识共同体,共设前提,在对话中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7.
传媒的历史定位及社会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变迁 ,传媒经历了由人群平等地发布、传递信息到对传媒的控制再到传媒对人群的控制的演变过程。传媒本身的功能因为不同社会而被赋予相异的社会功能 ,以至于在当代传媒已上升为“第四种权力”。传媒的多重性、多元性规定了它的中性属性。但传媒者和受众对传媒的价值选择是传媒的社会地位的定义力量 ,这将是对传媒进行社会控制的交点。  相似文献   

18.
司法的公开与公正需要传媒的报道和监督,传媒的新闻自由需要法律来保障。当新闻自由僭越了监督底线,传媒通过对司法案件的报道形成公众舆论,进而影响到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判等司法程序时,传媒对司法的冲击也就随之产生。传媒对司法的冲击在一些典型的司法案件中体现得较为明显,例如,“药家鑫案”“夏俊峰案”“李天一案”等。传媒对司法产生冲击的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传媒占据了报道司法案件的优先发言权之位置;二是传媒对司法案件的报道并不中立;三是传媒推动司法进程的现实作用使公众更为认同。只有化解传媒对司法的冲击,建立两者之间的平衡,才能更有利于我国良好司法环境的形成。为此,一是要准确定位传媒在司法中的作用;二是传媒工作者应坚持职业操守、增强法制观念、坚守司法底线;三是司法机关应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及时、充分地公开案件进展情况;四是司法机关只能在法律框架内考量民意,而不能为民意或传媒所左右。  相似文献   

19.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是沪上数一数二的传媒集团,每年进入SMG实习的高校学子擢发难数,SMG同时也被称为传媒行业的“黄埔军校”——是学习经验的好地方,但最后都要另谋他就。就是这个门槛颇高的传媒集团,却选择了中专学历的蒋博妤。  相似文献   

20.
传媒报道的客观性要求其不偏不倚,整体上做到平衡。但具体到不同的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又必然要以社会公德、公平与正义为基准来进行合理的偏向与适度倾斜。如果偏向与倾斜不当,就会造成"传媒失语"或"传媒媚俗"等一系列媒介道德问题,影响社会的安定与和谐。本文以公众兴趣与个人隐私为例探讨了具体报道中传媒道德为何要倾斜,向谁倾斜以及如何倾斜,试图为传媒道德的合理性倾斜提供借鉴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