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新”字 ,常作“新鲜”解。但《说文·斤部》云 :“新 ,取木也。”段注 :“取木者 ,新之本义。”然则“新”之新鲜义从何而来 ?陆宗达、王宁《训诂与训诂学》页 6 6提及“新”的新鲜义来自“汛” ,然未考证。今试证之 :《说文假借义证》 :“新 ,取木也…借信。”“新”、“信”音同 ,“信”是“新”的假借字 ,“新”的新鲜义可从“信”中寻。《说文通训定声》 :“讯 ,又为之误字。泛滥之义或借为信亦通。”《汉语大词典》中“”有“洒”和“浸溢”等义。“”又作“汜” ,即泛滥的泛字。“汛”与“”形似 ,许多经籍传抄过程中常误为…  相似文献   

2.
】《说文通训定声》是第一部对词义做全面探究的专著,朱骏声在书中明确提出“别义”概念,将“别义”和“引申义”“假借义”并列起来作为独立的义类进行说解并且使之系统化。朱骏声所界定的“别义:’义项的性质非常复杂,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词义系统内部的混乱。朱书“别义”有的属于连绵词的意义,有的与本义实为同一义项,有的实为同形字的意义,有的实为本义、引申义或假借义等等。  相似文献   

3.
自古而今,学术界对假借与通假是不是两个概念、有何区别等问题,总有些纠缠不清。本文欲就此试为一探,权作引玉之文,以俟诸君深入之。 假借者,古人谓之汉字造字法“六书”之一。许慎《说文解字·叙》:“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许慎首为定义并举实例,所以影响最大,后世悉同此说。许氏的解释是:“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象  相似文献   

4.
薛青涛 《船山学刊》2013,(1):138-142
王阳明及门弟子中共有16人49首词传世,这些词极少男女怀思之情,主要以交际应酬为主,或友朋酬赠,或羁旅乡思,或论学述怀,皆“有为”而作,是典型的“诗人之词”。他们的词尽管在题材内容上没有突破,但在写法上,能够秉承王阳明为文“修辞立诚”之理念,直抒胸臆,不刻意雕饰,不作浮言虚誉,具有“真”与“诚”之特质,实开明中后期词主情、求真风气之先声。  相似文献   

5.
明清音辨书中常见“假借”这一术语,其涵义和性质与“六书”之假借并不相同,与今人的假借理论也有差异,或指“六书”之假借,或指形体讹误,或指音变构词。本文通过对明代张位《问奇集》和清代毕沅《音同义异辨》二书中“假借”的考察,认为明清时期音辨书中的“假借”不过是一种术语借用,有其特定的涵义。  相似文献   

6.
韩琳 《船山学刊》2008,(3):166-169
黄季刚先生在《论学杂著·论字体分类》中首先将汉字分为“《说文》正字”和“《说文》后出宇”两大类型,“《说文》正字”下又分为正、同、通、借四个小类,“《说文》后出宇”分为讹、变、后、别四个小类。“后”分属于上下两个层次,将其下的解释和相关的语料相联系进行考察,可以看出黄季刚先生视《说文解宇》为“小学”研究“主中之主”的思想,也体现出其字词关系观念。  相似文献   

7.
节孝牌坊座落在江西省高安市蓝坊镇龙潭下,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是清王朝为表彰江赞盈之妻吴氏之贞节而建。牌坊为四柱三间通天式石牌坊,坊额及石柱镌刻有建坊铭文等。牌坊上端有牌匾“圣旨”二字,并刻有“天褒节孝”四字。背面有“松节冰心”和附属许多联文。  相似文献   

8.
卜辞中的“听”与“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建华 《东岳论丛》2005,26(3):7-10
据卜辞,殷商时代能听候风八音的乐师被称之为“圣”者。“圣”、“声”假借,“听”、“圣”字形义相近同源,故卜辞假借。“听”指乐师,为商王室职官,称为“王听”。商代乐师“听”是一种神职,是能分辨四方风向、协调音律、制定律法的超自然的聪明圣人。“王听”占卜凶吉,对商王的政治决策有很大影响。商代对乐律知识的掌握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所以,卜辞中的“律”有些并非“律令”之“律”,而是“音律”之“律”,如卜辞“师惟律用”之“律”即为“音律”之律。君王通过六律听音,规范行为道德,又被视作制定历律的标准。  相似文献   

9.
清代“说文四大家”之一的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实为传统词义研究的集大成者。朱氏以《说文》所释本义为依托,成功构建了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的词义系统。朱氏通过分析本义内部构成要素的变化而对词义引申过程和理据所作的深入探求与阐释,实已蕴含着义素分析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张惟捷 《殷都学刊》2013,34(3):1-12
关于甲骨文“(Π)”字的考释甚多,学者多认为是某种疾病,可能与骨骼或疽疮有关,然囿于卜辞记录上的先天限制,目前所见诸说待商榷处仍多,未有定论.根据甲骨文“(Ω)、(Ω)”即“肩”字初文的可信观点进一步申论,指出“(Π)”字从“肩”应即假借其声,并附加区别之点划,属于附划因声指事字,即文献中的”胃脘”字,与“腹”有区隔.在肯定杨安释”助”的前提下,进一步对甲骨“(φ)”字相关辞例作全面分析,并探讨卜辞中从“(Θ)”的“(店)”字.  相似文献   

11.
再辨“德”     
我曾作《辨德》一文,诂德之初义为“直行”,并与斯维至同志商榷。发表后,斯维至同志复作答文(《人文杂志》1983年第5期,以下简称《斯文》),拜读后,仍有困惑,因作是文以求教。 一、《斯文》说:“目,叫做眼,……小篆作。即今艮字。按象种子有须之形。后人不知目为种子,又加偏旁目(眼睛)。”按,艮字甲骨文中有其字,形作:(字见唐兰《殷虚文字记》102页)。显而易见此字上部象眼目之形,而非种子形。唐兰先生释此字谓:“艮为目顾之义,艮顾亦双声也。……后世假借为很,为限,而本义淹晦矣。”旁注:“眼字从目艮声,  相似文献   

12.
刘宝三 《江汉论坛》2004,2(4):115-119
建 立 以 先 进 文 化 为 标 志 的 新 文 化 ,是 我 们 党 的 神 圣 使 命 。 我 们 党 成 立 80多 年 来 ,为 建 立 以 先 进 文 化为 标 志 的 新 文 化 ,经 历 了 不 同 的 阶 段 ,出 现 了 不 同 的 新 文 化 ,主 要 是 毛 泽 东 的 新 民 主 主 义 文 化 、邓 小 平 的 社 会 主义 精 神 文 明 和 江 泽 民 的 中 国 特 色 的 社 会 主 义 文 化 。 当 前 ,文 化 领 域 内 荡 涤 旧 文 化 、建 设 新 文 化 的 任 务 仍 然 十 分艰 巨 。 要 真 正 建 立 以 先 进 文 化 为 标 志 的 新 文 化 ,必 须 按 照 先 进 文 化 的 发 展 要 求 ,继 续 推 动 文 化 领 域 的 大 清 理 和大 转 变 ,实 现 从 独 尊 排 他 向 互 尊 兼 容 转 变 、从 闭 关 自 守 向 改 革 开 放 转 变 、从 照 抄 注 释 向 开 拓 创 新 转 变 、从“ 破 字当 头”向“重在建设”转变。社 会主 义文 化 建设是 一个 巨大 复杂 的 系 统 工程 ,要 建 设 好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义 文 化 ,必 须 正 确处 理 文 化 建 设 中 的 各 种 关 系 和 矛 盾 ,尤 其 是 一 元 导 向 和 多 元 取 向 的 关 系 、主 旋 律 和 多 样 化 的 关 系 、历史 传统 和 时代 精神 的 关系、立 足本 国与 放 眼世界 的关 系。  相似文献   

13.
说士     
说士姚炳祺士字,《说文》曰:“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按,汉时于文字训诂之学盛行声训,《说文》虽重在据形析义,然而,凡字义为人们所共知而又可以音示义者,许氏无不兼用声训,士字之训为事即其例。《说文》中之声训特点...  相似文献   

14.
谷谓泽谷、溪谷,与五谷之“ ”并见于先秦古籍,是两个不同的字。《尔雅正义》引孙炎曰:“谷之言 。■,生也。”这里的“ ”系“■”之假借,与乳、毓、育等字同义《尔雅义疏、释言》)。实际上“谷”的字源中即含生育之义(详后).无须转■(■)为解。《周礼·考工记·匠人》:“几天下之地势,两山之间必有川焉。”《说文》:“泉出通川为谷。从水,半见出于口。”谷以真地貌特点,在先民的原始思维中,往往与女性生殖崇拜的观念联系在一起。所谓“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即是对这一…  相似文献   

15.
“文质彬彬”,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谈及人的修养时提出的一个命题。《论语·雍也》篇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谓“文”,是指人的外表的文饰、教养,正如司马光所言:“古之所谓文者,乃诗书礼乐之文,升降进退之容,孩田雅颂之声。”①所谓“质”,是指人内在固有的道德品质。“彬彬”是文、质的协调配合。“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认为一个人应该做到“文”与“质”的完满统一,其言谈举止应该与内在的仁义道德品质达到统一,“质”和“文”两者都不可偏废。“文”“质”对举,表达了形式与内容之间…  相似文献   

16.
“古音”,音韵学上一般指上古音。在音韵学的应用中,上古音知识所占的分量比较重,其中主要的内容就是通假字的识别和同源词的推求。下面就谈谈这两个问题。一、通假字的识别通仅又叫通借,是指在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中,不用本字而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清代著名学者王引之在《经义述闻·通说下》中说:“盖无本字而后假借他字,此谓造作文字之始也。至于经典古字声近而通则有不限于无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见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这就是说,除了无本字的…  相似文献   

17.
一、绝伪弃(甲1)虑,原释为“(从心)”。裘锡圭先生按云:“简文此句似当释为‘绝伪弃诈’。‘(从心)’从‘且’声,与‘诈’音近。”刘信芳先生认为:“字从心,声。应即《说文》‘’字,‘骄也’。”指骄饰①。池田知久先生将此字改释为“虑”②。高明先生从之,并补充说:此字与同出的《缁衣》第33号简中的“虑”字相同③。其实,此字“”之下、“心”之上类似“目”形的构件下从一横,而《缁衣》第33号简的“虑”字从“肉”,彼此有明显差异。如果拿郭店简中的“虑”字来比较,倒是《性自命出》第48号简中的两个“虑”字以…  相似文献   

18.
关于通假字     
关于“假借”,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下的定义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这说的只是一种情况,即本来没有正字,一开始就借用某一个字。如本义为燃烧的“然”,假借为代词。《论语·宪问》:“古之人皆然。”本义是竹器的“匪”,假借为否定词。《诗经·卫风·木瓜》:“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关于这类“本无其字”的假借,我不打算多谈。这里所要讨论的是本有其字的假借。这种假借的特点是:本来就有一个正字(或叫本字),书写时却借用另一个与之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下面提到的通假字,指的只是这一种。  相似文献   

19.
南宋时期,某些家族在经济上所达到的富有程度,时人称之为“自开辟以来,未之有也”。崛起于南宋之初的成纪张氏家族,即是这类家族中的代表。该家族起家于号称“中兴四将”之一的张俊。张俊子侄辈人物有张子盖、张子颜、张子正、张子仁等,孙辈人物有张宗元、张宗尹等。自宗字辈以下,“取五行相生为次”,  相似文献   

20.
一般的美学史都认为,比较系统的关于自然美的理论,是在十八世纪后由西方的美学大师们构筑起来的,而笔者认为:在中国,这种理论的构筑,其实要比西方早得多,而最系统的自然美理论的架构是由南朝的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所构建的.《文心雕龙·原道》的本意是讲“文德”的,这个“文德”,《文心雕龙·情采》中说得很明白:“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言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形文、声文和情文,都是自然形成的.有了龙凤,自然有鳞羽的文彩;有了泉石,自然相激成韵.在《文心雕龙》中,天地万物所具有的颜色、形体、声音,都称之为“道之文”,而反映思想教化的情文(人文)也称之为“道之文”,它们是属于一体的.而“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原道》)那么,“形文”,“声文”自然也“肇自太极”了.这实际上涉及了自然美的本源,即认为自然美源于“道”的观点.刘勰对自然美本源的认识,尽管比古希腊的柏拉图和公元三世纪的新柏拉图主义者普洛丁所坚持认为的自然美是由于“分有”了一种来自神明的理式的主张晚了许多年代,但比起主张“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黑格尔来,却又早了1300多年.而且两者的观点,又是“何其相似乃尔”,这在比较美学上,也应该是很值得研究的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