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求是学刊》2015,(4):109-115
摩崖榜书是一种大众喜欢而流传不衰的文学现象,而文学研究者极少议及。这些榜书别集不载,文选与文论著述也无关注。榜书具有明显的文学意义,它以诗性语言、书法语言、境文虚实相生,表达了作者对时事、历史文化、草木山川、人文建筑的感受与评价,是抒写情志的重要形式。摩崖榜书的文学意义建立在原生基础之上,与存在环境密不可分,不可移动、不可再造、不可改变载体,否则,其文学意义也就消失或改变。  相似文献   

2.
李清霞 《唐都学刊》2007,23(3):86-89
新时期以来文学经历了一个从审美、审丑到“溢恶”的转化,这一转化既是当代人审美意识的转变在文学上的集中体现,也是作家生命本体的内在需要,同时与市场的需要和大众的欣赏趣味密切相关。文学沉溺于现实生存、难以完成精神超越的现象已经引起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以贾平凹近十余年来的长篇小说创作为例,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刻的反思,认为文学是高于生活的,作家只有自觉承担起启蒙者的神圣职责,甘当人类精神的守望者,才能在创作中完成生命主体精神和审美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中国侠的历史文化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侠和侠文化研究中,对侠的理解和诠释是传统文化研究中分歧较多、研究积淀中大家一致认可的东西较少、深层理论构建与创造较浅的文化现象,而将侠的文学积淀、观念形态混同于侠的历史文化本体,更是现代人在侠文化研究中的一大误区。从侠的社会历史文化变迁观照游侠,侠的发展是一个从历史到文学再到文化意义的确立过程,是史家与文人和社会大众的一种历史文化共建。从中国侠史家、文人和社会大众共建的现实诠释侠,侠就是一种特具道德意志与力量的人物、形象或人格精神,是社会存在与文学创造相结合的社会文化综合体。它包含了历史侠、文学侠、文化侠三种侠的社会文化形态,而以正义为其人格精神核心和最终的文化归宿。  相似文献   

4.
李晓洁 《学术交流》2006,(5):160-162
通俗小说作家充满了读者接受意识,他们是读者文化心态的代言人,他们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适合了大众的欣赏口味,与大众的审美心理相契合,受到大众的欢迎。但通俗小说常常能创造辉煌一时的、短暂的美丽,又难逃被正统文学长期排斥的尴尬。而文学是在雅俗互变过程中不断获得提升和发展的,通俗小说正是促进了这种提升和发展,它是文学发展的必要的过渡和铺垫。也许有一天雅文化也会变成大众的“俗”,那么全民族的文化水准也就得到了提升。  相似文献   

5.
洛文塔尔的消费偶像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洛文塔尔的消费偶像观黄芹消费偶像作为大众文化的产物,已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逐渐受到重视。西方最早对这一现象予以关注的是洛文塔尔,并首次提出了“消费偶像”的概念。在《文学、通俗文化和社会》一书第四章《大众偶像的胜利》中他对大众偶像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学大众化是历史命题下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研究领域,从五四运动开始,新文学以普世价值作为引领历史进程的重要文学形态,文学大众化成为新文学联系大众的重要创作基石,五四时期的白话文创作尝试,到左翼作家的文艺大众化探讨,都是新文学联系大众的重要尝试。20世纪初期,中国文学大众化最为显著的标志是海派创作的具有市井故事的文学作品,他们的作品贴近市井生活,迎合大众的审美取向,是文学大众化的典型代表。左翼作家对文学大众化问题的探讨推动了文学创作与工农有机结合,也是向海派作家学习的结果,文学缺少大众的审美将会沦陷为空中楼阁,因此,海派是20世纪初期中国文学大众化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7.
民粹主义与中国现代文艺思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代迅 《学习与探索》2003,6(6):91-96
来自俄国的民粹主义与中国现代文艺思潮的内在联系,是长期被我们忽略的重大理论问题。乡村文学压倒城市文学,大众文学压倒精英文学,工农大众压倒知识分子,是现当代中国文艺思潮的重要特点,集中表达了现代中国的民粹主义诉求。  相似文献   

8.
卢敦基 《浙江学刊》2022,(4):199-210
文学的经典化,一方面由专业研究机构评骘认定,另一方面,则由读者大众百姓自发造就,而后者或许更为重要。大众百姓在生活中或有意或无意地频繁使用文学作品中的内容和表达,使得文学作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广泛进入生活领域,最终使该作品获得经典地位。此即文学的生活化。这种文学经典化的独特过程建立于雅俗共赏的基本原则之上。而始生于唐、确立于明的雅俗共赏文学鉴赏标准,则是中国话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和民族特性,与其他许多国家的标准有相当的差异。大众百姓需要优秀文学经典作品,是出于认知、交往、学习模仿、表达生命体验和精神追求等各种需求。文学生活化的表现途径十分多样,有专名、词汇、人物、场景、解读戏研、衍生等种种。在今天这个大数据时代,检测文学生活化的数据,为判别文学作品的经典性提供了一个较为准确的依据。文学生活化的研究有可能打开文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相似文献   

9.
文学权力:文学的文化资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国华 《求是学刊》2001,28(4):74-79
文章旨在通过文学在社会历史语境中所具有的文化资本来论证文学的话语权力属性。作者从分析文学的符号资本的条件即文化稀缺性 (包括文化能力、文化习性和文化产品三方面 ) ,以及考察文学的符号资本的实现方式即垄断表征领域这两方面对此进行了论证。作者认为 ,文学权力在当代语境中的衰落与大众媒介的兴起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中世纪西方文学与中古东方文学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文化史的角度对中世纪欧洲文学与中古东方文学作了整体上的比较研究,指出其在宗教独断与主题多元、骑士文学盛行与武士文学兴起、城市文学形成与市民文学繁荣诸方面所呈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对这些文学现象在历史通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复杂性、矛盾性及其性质差异作了具体、细微的剖析。这一比较对研究东西方文化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交融、分化乃至裂变现象有较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