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二战后期促使日本投降的决定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二战后期促使日本投降的决定因素杜朝伟,孙才顺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促使日本投降的决定因素,人们不是强调原子弹轰炸就是强调苏联参战,似乎美国一投原子弹或苏联一参战日本就决定投降了。笔者认为,这些阐释过于简单化,因而不能令人信服。众所周知,日本投降是在...  相似文献   

2.
关于日本投降是有条件的还是无条件的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久卧病榻,偶阅《世界史研究动态》今年第八期徐康明先生《是无条件投降还是有条件投降》一文,颇有所感,撰此短文,以抒浅见。徐文谓学术界公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日本是按照《波茨坦公告》向反法西斯盟国无条件投降的。但徐康明先生认为事实是“美国统治集团为了战后建立世界霸权的需要”,“一手操纵实现了日本的有条件投降”。徐先生引了大量的材料,叙述在日本投降之前,美国统治集团以及其它各国政府的当权者们进行的各种活动,还引了不少日本政府内部在投降之前进行的各种讨论来说明问题。如他指出,美国总统杜鲁门在一九四五年五月八日发表声明,提出要求日本武装力量无条件投降,在“无条件投降”之前增加了范围限制。五月下旬,美国副国务  相似文献   

3.
日本投降内幕高士振编最后通碟1945年以来,日本侵略者在中、美、苏、英等盟国军队的沉重打击下,损兵折将,一败涂地。为了敦促日本法西斯早日投降,中美英三国发布了波茨坦公告对日本发出了要求无条件投降的最后通牒。7月26日上午7时,日本录局外务省立即召开会...  相似文献   

4.
二战后期,基于远东地区在战后格局中的特殊地位,美苏两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此各怀鬼胎。日本政府宣布对《波茨坦公告》"默杀",美国随即将两颗原子弹投向日本,苏联乘机出兵中国东北对日本关东军予以毁灭性打击,日本遂宣布投降。军事失利、外交失败、国内政治和经济危机是导致日本投降的现实因素,而日本民族的等级观念和天皇制的保留是日本投降的理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翟边 《百姓生活》2014,(11):66-66
近日,91岁的"二战中最后投降的日本兵"小野田宽郎去世。1944年12月,上司谷口义美命令23岁的小野田在菲律宾卢邦岛开展游击战。他说:"我禁止你自杀、撤退或者投降。这个命令只有我才能取消。"1945年2月,美军在卢邦岛登陆,大部分的日本士兵不是投降就是战死。小野田与3名同僚一起隐入丛林,继续顽固地进行游击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相似文献   

6.
1945年夏,第二次世界大战已临近尾声。德国投降后,日本帝国主义已日暮途穷。同年7月中旬,同盟国举行波茨坦会议,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本由于内部分歧,迟迟不明确表态。8月6日,美国在广岛投下第一颗原子弹,形势急转直下,日本天皇召开御前会议,仍然议而未决。最后只得由天皇“圣断”。本文详细叙述了日本投降的决策过程。  相似文献   

7.
《历史教学》1 995年第六期发表了刘廷华同志的《日本是“有条件投降”而不是“无条件投降”》一文 ,作者认为“保留天皇制的国体是日本向盟国投降的条件”。研读之后 ,深感有提出来与作者进一步商榷的必要。一众所周知 ,关于轴心国无条件投降的原则最早是由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在一九四三年一月卡萨布兰卡会议上提出来的 ,即“除德、日、意无条件投降之外 ,任何条件都不予以接受。”1他指出 ,“无条件投降并不意味着德国人民的毁灭 ,而倒意味着那种以征服和奴役别国人民为根据的哲学在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毁灭。”2其后 ,盟国首脑又对这一原…  相似文献   

8.
杨校 《山西老年》2013,(8):22-22
1945年5月8日,德国宣布投降。7月26日,美国、英国和中国三国发表"波茨坦宣言",敦促日本投降,但日本政府置之不理。8月6日和9日,美国为迫使日本投降,分别向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了一颗原子弹。可事后有人发现,其实美国向日本投了三颗原子弹,光长崎就两颗,有一颗没有爆炸,最后神秘失踪。  相似文献   

9.
反法西斯战争是全人类正义力量共同的神圣事业,打败日本是所有参战国家长期努力共同斗争的结果。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全歼了日本海军,重创了日本空军,消灭了109万余名日军,摧毁了日本战时经济,动摇了日本法西斯继续进行战争的意志。在走投无路,面临彻底失败的情况下,日本谋和的“暗流”逐渐活跃起来,开始正视屡战屡败四面楚歌的现实。从而开始了承认败局,准备接受投降条款到最后投降的过程。总之,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的贡献是巨大的,美国大兵压境,迫使日本走了投降之路。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惨痛的灾难。1945年8月15日是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投降日,日本官方从来不称这一天为投降日,一般只是称“终战纪念日”,有时称“追悼战没者,祈望和平日”。这里表现的心态是缺乏对历史反省的诚意,是对战争责任的推脱。  相似文献   

11.
重评陶德曼调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初期,德日法西斯相互勾结,以“调停”为名压迫中国政府向日本侵略者投降。直接担任此次“调停”任务的为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史称“陶德曼调停”。这次调停,对中国的抗日战争影响甚大,史家评论甚多,但欠妥之处不少。抗日战争时期,尚只说是“蒋介石一次动摇”。以后,史学界则一再加码,把陶德曼的调停说成是蒋介石向日本的一次投降,甚至是主动的投降。历史的事实果真是这样的吗?  相似文献   

12.
日本向中国东北的移民侵略可分为三个阶段,太平洋战争爆发至日本战败投降为第三个时期,即移民政策破产时期。日本政府为实现移民侵略政策,努力将一定数量的成年人送到中国东北,但是由于侵略战争的不断扩大,农村青壮年的大批兵源化,致使原计划的实施比例一天比一天低。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不得不在政策方面有所改变。太平洋战争后到战败投降,日本移民的主体主要是青少年义勇军。  相似文献   

13.
《阅读与作文》2013,(12):41-41
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国签署《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并且给予日本投降和结束战争的某些承诺。7月27日,日本内阁举行会议讨论是否接受《波茨坦公告》。内阁有主战和主降两派,会议没有结论。由于苏联没有签署《波茨坦公告》,日本要求苏联斡旋,想到盟军进行和谈。这后,日方便等待苏联的答复和盟国正式的最后通牒。  相似文献   

14.
关于苏联在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本帝国主义投降问题上,苏美两家历来互相争功,各自宣扬自己起了“决定作用”。美国说它们的原子弹是日本投降的决定因素①,苏联则说它们对日参战决定了日本的命运。战后三十年来,随着人们对历史的深入研究,“原子弹决定论”受到多方批判和谴责,这种论调已逐渐消声匿迹了。而苏联的“参战决定论”虽亦受到某些驳斥,但苏联著作家们不仅没有接受教训,改变认识,反而更肆无忌惮地加以鼓吹。他们的专著、教科书,某些将军们的回忆录,都不厌其烦地说:“决定日本命运并加速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正是苏军的行动。”②苏联“对完全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起了决定性作用,加速了它的彻底失败和无条件投降。”③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记述日本投降后中国战区的受降范围、日军投降兵力、“陆总”的受降计划和部署,以及收缴日军武器、遣送日俘日侨的情况,分析“陆总”和平顺利受降的原因,并对“陆总”受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抗日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期战争中开辟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重要战场。在打败日本法西斯、夺取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战斗中,中国人民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九·一八事变”以后,直到日本帝国主义者投降为止,中国抗日战争强有力地牵制着日军的主力,使日本帝国主义者既无法实现发动大规模侵苏的“北进”战略,又影响了日本帝国主义者的“南进”政策的转变和实施。从形式上看,中国人民在二战期间,没有直接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没有越出国境,攻入日本国土,迫使日本侵略者投降。但实际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对…  相似文献   

17.
时至今日,西方社会的一些历史学家对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的战败和无条件投降,仍然没有改变以往那种历史的偏见和歪曲。他们片面强调某个战场或某个国家的突出作用,而忽视了其他战场的地位和其他国家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从总结历史经验出发,对日本军国主义无条件投降的各方面原因,特别是中国抗日战争在战胜日本法西斯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历史地客观地分析。  相似文献   

18.
正汪伪国民政府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为名,实际上则是日本在战争期间扶持的傀儡政权之一。1944年汪精卫去世,陈公博作为继任者,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汪精卫政权作为日本在中国建立的傀儡政权之一,也随之灰飞烟灭。  相似文献   

19.
日本当代文学的发展轨迹及其特点何乃英一自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的50年间,是日本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也是日本文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1945年8月15日,日本当局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这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日本当代文学...  相似文献   

20.
不朽的历史丰碑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感言李嗣水(一)1945年9月9日9时正,中国战区日军投降仪式在南京原中央军校礼堂开始举行。中国战区日本投降代表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解下所带佩刀,交由参谋长小林浅三郎双手捧呈给何应钦,以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