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析《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审美创作之异趣李剑锋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庄生的梦是天真的哲学家忘情于大...  相似文献   

2.
在《庄子》中,“物化”一词有三种含义;第一,直接表示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得“道”境界;第二,指死亡;第三,表示“物于物”之意,即今之所谓“异化”。《庄子》哲学意义上的物化即指第一义而言,本文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此词的,第二义“死亡”是物化的一种特殊形态,第三义则是第一义的矛盾补充。庄子的物化哲学要求主体通过心斋、坐忘等修养方法,使心灵空明虚静,摆脱一切  相似文献   

3.
庄子的“齐物”思想中万物与人一样,都是自然界生命的存在,在同一个生态共同体的根基下互通、共融,相互依存。庄子强调万事万物在生态自然中的平等关系,故而体现出其思想中深刻的生态审美意蕴。“齐物”是庄子用生态智慧的逻辑从人类主体的角度思考万物的平等性,通过“吾丧我”打破人类自视高贵的狭隘,也是庄子通过生态间性视域审视万物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不侵占自然本性而实现生态存在的“自喻适志”,更是庄子冥合于道所追求的生态共生境界,最终实现“万物与我为一”的最高理想。庄子通过“齐物”观念打破人类中心主义的视野,从而进入生态共生共融的审美境界,体现了人与自然万物无差别的和谐共处的生态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4.
“兴”和“移情”的审美境界都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但两者的差异是明显的。其一,主客体之对立、二分与“身与物化”、“天人合一”的不同。其二,物我关系的对立与平等的差异。其三,客体之生命情感的有无。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公孙龙本篇中的一个重要哲学范畴“指”在上下文中的分析,确认它作为理性思维的存在体在公孙龙先验的认识论和本体论中的重要地位。指的物化为“非指”,与物相结合为“物指”。因此,物指包含非指,非指对应指。物是自在的自然,物指则是为我的自然。非指是精神之物化,物指则是自然的人化。通过指,认识主体和客体产生联系。  相似文献   

6.
在先秦真正视身为根的是庄子。庄子之身与物具双重关系,若身能摒除其情又能乘物,则臻于逍遥。身与道通的方式是物化。蕴含三义的物化论使身舍小身而得大身,也使心重回身性。庄子将哲学思维从外拉回到形而中肉身之中。  相似文献   

7.
在庄子看来,人与现实之审美关系的建立,得之于主体对客体的顺从、无为。唯其如此,主体便可以自由的心态创造与鉴赏客体,此时,主、客体之审美关系进入一种最佳的自由境界,这便是庄子追求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8.
庄子认为人类社会所以扰扰攘攘、争论不休起源于对是非的不同认识,导致心为物役,丧失了自己的本性。他关于礼教对人的异化的描述与马克思对劳动异化的概括异曲同工,而其反异化方式则与马克思大不相同,本文试图在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框架内阐释庄子如何通过艺术化来反对礼教的异化。庄子主张“泯是非”、“齐万物”以达到主客合一,通过在精神上与道为一体的“体道”达到与物相忘的“物化”境界,以艺术精神来超脱现实,将人生艺术化来反对异化。  相似文献   

9.
先秦儒学在对“天”的认识基础上 ,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三种观点 ,同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积极的伦理实践与探索 ,在道德运行机制上 ,它强调“爱人”即“爱物” ,在道德规范上 ,倡导人对自然应“自律” ,并努力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完美的道德境界 ,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进一步科学地认识人与自然 ,选择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庄子》“物化”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化”是《庄子》中的一个晦蔽的术语 ,是庄子阐释人的生存和化解各种矛盾的方式 ,其实质是“道化”境界的过渡。同时 ,物化又具有多种含义 :它是道、物之间的一种微妙的运动方式 ,是人生应当体悟的一种诗化境界  相似文献   

11.
创造心境是思维中的斯芬克斯之迷 ,历来众说纷纭。从先秦老庄的“虚静”说到清末王国维的“出入”说 ,人们对创作过程诸阶段 ,即审美认识、艺术构思、物化表现中创作心境的认识 ,逐渐趋于辩证 ,从强调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辩证审美关系 ,开始注意到主体自身也有一种对立统一关系 ,这是对创造心境认识的一个深入。“虚静”是老子关于认识状态的基本观点。老子主张以无为本 ,认为没有“无”就没有“有” ,有无相生 ,无可以化生万物 ,作用无穷(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义 )。老子这种含有对立统一因素的宇宙观表现在他的思想的各个方面 ,而在认识状态上则…  相似文献   

12.
“物化”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审美体验方式。“物化”说源于庄子哲学的体道方法论。“物化”使主体超越自我而主客一体不分,主体在物我不分的审美状态中,潜入对象的内部世界,从而达到对审美对象的透彻把握。主体通过“物化”而彻底把握审美对象,因而,“物化”是作家创作精美作品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着重探讨了《文心雕龙》对写作主体与客体、内容与形式辩证关系的认识。对刘勰既强调客体激发创作激情和作为写作材料等重要作用,又重视主体的主导地位和对客体的能动改造,通过“情以物迁”、“物以情观”的双向矛盾运动可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对刘勰既重视内容的决定作用和核心地位,又不忽视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要求达到“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即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等问题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4.
张孝评先生的《中国当代诗学论》认为:诗的主体自由是主体对客体的超越———超物、超世、超我的“三度超越”与拥抱,但他主论前者而未及后者。我们认为,诗的主体自由应该是主体通过“三度超越”,分别实现诗美的三种境界:物我同一的境界,世事连心的境界,自我放逸的境界;实现诗美的三种价值:标示主体精神力量的价值,为世事立心的价值,为时势兴气象的价值。诗美主体应葆有充分的人格独立美,并以此“拥抱”客体,为人生乃至人类精神创造更高境界。  相似文献   

15.
升庵词境说     
王国维云:“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人间词话》)何谓境界?王氏当然有其自身之理解。然而境界之说,历来论者甚多,尽管认识不一,但对诗词艺术中存在着某种境界,则众口无异辞。王氏论词境又云: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又云:“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按王氏之说,无论他的侧重点何在,又无论他的特殊涵义何在,总之,他承认所谓词境,必  相似文献   

16.
“吾”与“我”是先秦文献中重要的第一人称代词,但是二者在不同语境中却有着不同的含义。庄子“吾丧我”中的“吾”、“我”便具有各自的含义,“吾”为本真之我,“我”为遮蔽本真的现象之我。由于“我”存在有诸多的困境而导致“吾”不能获得自由和显现,因此,庄子通过“坐忘”、“心斋”的修行方法来彰显“吾”的存在,实现人的生命境界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与况周颐的词学思想都有共同的词旨“真”,对赤子之心的认可、对女性真实情感的肯定、对艳词的青睐都是以“真”为旨归。然两者对“真”的思考从词学审美理想、创作方法以及情景表达的物我关系等角度来比较,有本质的不同。王国维受庄子和叔本华影响,认为词作之“境界”如镜子,是对审美客体理念以及主体心境与生活意志的再现,是以“小我”之真来追求普世“大我”的善;况周颐则认为“词心”乃向外烛照,注重词人主观情志的抒发,强调由内而外的真情流露,以“性灵”统摄“真”“善”,通过自我对客观世界的烛照来表现“词心”,是传统词学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8.
价值是人关于客体对主体意义的合理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价值范畴的实质是什么?哲学界主要存在着“属性说”和“关系说”之争。我认为,哲学价值范畴的实质既不是客体所固有的某种属性,也不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这种关系本身,而是主体的一种认识,即主体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这种关系(或称客体对主体意义)的合理的认识,这应是哲学价值范畴最一般的规定,如果不这样规定,那将矛盾百出,不能说明哲学价值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结合《庄子》关于天地之美的论述,指出“道”是美的最高范畴。欣赏这种最高最大的美,共有四种方式,侧重于主体认识的是“坐忘”和“心斋”,侧重于主客体关系的是“以天合天”和“物化”。最后,文章还指出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说与庄子审美观相为补充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 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秋水》 作为人的庄子,怎么能体会出从容出游于水中的鱼的快乐?作为无感情的物的鱼,又怎么会被人认为具有从容出游于水的快乐?毫无疑问,这是移情作用.也就是人(庄子)把自己的情感(乐)投射到物(鱼)中去,情感与对象合为一体,从而达到物我同一。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移情说的主要代表里普斯曾反复论证,审美体验所得的快感是对自我的欣赏,是一种客观化的自我享受,“审美欣赏的特征在于它里面我的感到愉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