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非理性主义盛行时代,历史发展失去了目的与方向,戏剧没有了明确的结局。随着语言、时间整一观念的逐渐消解,时间结构在20世纪先锋戏剧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呈现出一种非常明显的空间化叙事色彩。先锋戏剧的时间结构空间化主要是通过打破"符号"、"句"、"段"各个层面的同位关系以及解构符号本身等方式来实现的。先锋戏剧的空间化叙事是对人们的欣赏习惯与审美能力的挑战,在先锋戏剧的解读中,读者(观众)获得了空前的审美自主性与创造性;先锋戏剧的空间化叙事体现了一种强烈的克服时间的愿望,带来了人们对时间、对人类行为的全新体验与感受,极大地丰富了戏剧的叙述方略。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艺术长河中,中原地区戏剧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西域少数民族戏剧,尤其是胡文化中的乐舞戏剧,为其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该文以时间为线索,以输入中原的西域胡文化中的乐舞戏剧为依据,梳理了汉代、南北朝、隋唐以及元各个时代西域胡文化之乐舞戏剧在中原的发展、呈现。通过此种阐述以期对异域文化中的戏剧因素有所认识,进一步了解我国中原戏剧发展的过程和脉络。  相似文献   

3.
陀思妥耶夫斯基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罪与罚》的戏剧化倾向很早就引起了评论家们的关注,但人们一般是从其文本的对话层面阐述其戏剧特征的。事实上,类似戏剧的悬念暗流均匀镶嵌在这部小说的各个章节中。通过对时间的巧妙处理,作家使小说中的时间具有戏剧的时间特征,与此同时,景物的描写与设置也为事件的背景提供相当于舞台上的布景。  相似文献   

4.
向菲 《云梦学刊》2012,(5):114-120
自电影诞生以来,由著名戏剧文学改编而成的电影作品不计其数。更有许多电影将其他民族的戏剧文本改头换面,成功地搬上了本国银幕。然而这两门时间艺术的本体又是截然不同的。以日本影片《蜘蛛巢城》对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的改编为例,它的成功建立于创作者对戏剧时间与电影时间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不同民族时间观的深入认识。正是有了这样的创作基础,才使得这样一部跨文化、跨艺术门类的改编之作,既保存了原剧作的艺术精华,同时又被赋以独具魅力的本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5.
田汉是中国现代戏剧运动的拓荒者之一,也是中国抗战戏剧的奠基者之一。他在中国抗战戏剧运动中堪称楷模,他在中国抗战戏剧创作中竖起了一块丰碑,他在中国抗战戏剧理论上飘扬起一面火红的战旗。一、田汉在中国抗战戏剧运动中堪称楷模1937年“七七”芦沟桥的炮声,震撼了沉睡的华夏大地,震撼了每个炎黄子孙的心灵。富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田汉,更是心情激荡,义愤填后。他以笔作刀枪,挥毫疾书,仅用几天时间便创作完成了四幕话剧《芦沟桥》,在南京大华、国民、新都、首都戏院首演,擂响了中国戏剧舞台全民抗战的战鼓。抗战八年,他先后…  相似文献   

6.
教育戏剧是戏剧与教育两大领域相互交融的结果,它既借鉴了传统舞台戏剧的艺术特征,也注重戏剧在教育实践中所能发挥出的美育功能,因此,教育戏剧既拓展了戏剧的社会性功能,又延伸和改造了传统戏剧的艺术特征。汉斯·蒂斯·雷曼根据各个时期戏剧的艺术特征创造性地将世界戏剧的整个发展过程划分为:前戏剧剧场时期、戏剧剧场时期、后戏剧剧场时期,教育戏剧的艺术特征在汉斯·蒂斯·雷曼的各个时期均有它的映照,并且教育戏剧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拓展了戏剧既有的特征,并深化了戏剧心灵升华、人格整合、公众联结三大美育功能。  相似文献   

7.
收藏于青海省民和县麻地沟的《目连宝卷》是我国目前惟一一部首尾保存齐全的目连戏剧本,被专家誉为“中国古老戏剧活化石”。文化部专家组曾对其作出如此评价:青海民和现有的《目连宝卷》戏剧剧本在我国戏剧史上属前所未有,目连戏在黄河以北是青海独有。这一评价说明了青海目连戏在我国戏剧史上的特殊价值和重要地位。随着时间的流失,《目连宝卷》散佚,独具特色的青海目连戏消亡的危险日益加大。抢救这一宝贵的民间文化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8.
契诃夫作为俄国经典剧作家,在其戏剧创作中巧妙地游走在对未来的乌托邦式幻想和冷峻的反乌托邦幻想之间,在矛盾对立的交汇面上完成了对人类未来的独特书写。对未来形象的这一书写因此而具有了矛盾性、模糊性和暧昧性的特征。这种艺术特征通过契诃夫对戏剧人物矛盾的精神状态的揭示,通过将戏剧人物所处的特定的悲观忧郁的戏剧情境与戏剧人物特定的乐观理性的心境之间的矛盾性对照,通过对时间的独特感受而展现出来。契诃夫对人类未来的这种矛盾性书写对其剧作独特的喜剧性艺术特质的生成,对融幽默与忧郁于一体的独特的喜剧精神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戏剧与世界各国的戏剧一样,是从乡村祭祀产生出来的。祭祀戏剧经过历史时间的推移然后才进化、上升为观赏性戏剧,中国戏剧便经历了从祭祀仪式演进为宋元观赏性戏剧的历史过程,这一说法有文献的依据,而且符合科学的普遍逻辑。宋元时期,北方戏剧比南方戏剧更富有祭祀性。王国维视元杂剧为一代之文学,就是因为他重视悲剧,而元杂剧的悲剧性之所以产生,则需从当时镇魂祭祀的环境来说明。同样,明代流行以妇女为主角的家庭戏或女性冤魂戏,也和江南大宗族重视节妇的政策有关。如果把祭祀戏剧和观赏性戏剧的连续性打断,只把观赏性戏剧看作真戏剧,就无法说明戏剧的起源等带有普遍性的根本问题。从祭祀的自然环境和人间环境来看,戏剧一伏一起的结构也是从祭祀仪式发展而来的。传统的“中国学”(“汉学”)重视文献研究和高雅的文人文化,忽视或回避民俗学、基层社会的研究,不利于与世界学术的对话交流。  相似文献   

10.
论俄国早期象征主义戏剧美学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05年,天蝎出版社的作家丛刊《北国之花》(第四期)刊载了三篇剧作——《地球》(勃留索夫)、《三度花开》(巴尔蒙特)和《坦塔罗斯》(维·伊万诺夫)。它们虽然并非俄国象征主义者最早的戏剧实践(论时间安年斯基的戏剧探索更早),但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俄国象征主义戏剧宣言。这三部剧在内容上并无太多创新之处,系三位作家诗歌领域创作的延续,其珍贵之处主要体现在抒情诗基础上的象征主义戏剧形式创新,而目前我们对此了解较少。本文尝试从综合艺术倾向、抒情化和戏剧假定性等几个方面窥探俄国早期象征主义戏剧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1.
80年代关于“戏剧观”的大讨论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巨大的戏剧探索热潮 ,遂产生了一大批探索戏剧。在戏剧与政治、戏剧与社会生活、戏剧与观众这些外部关系方面 ,探索戏剧观念都秉具彼时鲜明的时代特征 ;而在戏剧的本质、功能、演剧观念诸多戏剧本体、内部规律方面 ,探索戏剧则对传统戏剧多有颠覆、反拨和突破 ,处处显示出观念的更新与嬗变。正惟如此 ,方令探索戏剧面貌为之一新。  相似文献   

12.
吴组缃小说《一千八百担》巧妙地截取了生活的横断面,从开头到结尾时间只有半天,地点始终没有离开宋氏大宗祠,在小说中运用了西方戏剧理论中的"三一律"法则,把20余个有名有姓有身份的人物聚集于宋氏大宗祠,以一千八百担这桩族产牵系着每一个贪婪的心灵,揭示了封建宗族内部的腐朽、堕落,日趋崩溃的现实。充分体现了戏剧"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是广州市政建设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城市文化之一的戏剧活动也被纳入到市政管理和市政建设之中。对城市戏剧活动,广州市政府在管理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体制上,成立了戏剧审查委员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戏剧管理机制;在职能上,明确了政府在戏剧管理上新的角色定位,由对戏剧活动的单纯限制、禁毁转变为对戏剧的引导、规范和服务;在手段上,由单一的行政管理转变为行政、法律和经济等的综合管理。上述举措,既大大推动了当时广州戏剧的城市化进程,也对当下城市戏剧管理及文化体制改革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英语戏剧表演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途径之一。它起到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活跃校园文化的作用。同时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技巧。锻炼学生的演技,培养学生的师范技能。但英语戏剧表演是一件耗费时间精力的艰巨工作,需要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和合作来完成。本文从英语戏剧表演前教师、剧本、学生三个方面的准备工作谈起,论述了英语戏剧表演前准备工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成熟戏剧形式的主要标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晟 《齐鲁学刊》2002,(1):108-114
自 2 0世纪初王国维确立我国古代“真戏剧”即成熟的戏剧形式的定义和时间以来 ,学界理解不一。本论提出 ,我国古代成熟戏剧形式的主要标志有四 :曲本位的确立 ;脚色行当体制的形成 ;唱念做打四功的融合 ;有一定长度的剧情结构。四者必须同时具备 ,才能称得上“真戏剧”。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桂糊社团的演进及其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戏剧社团的组织形式及特点,不仅反映了抗战时期戏剧体制和机制的发展特色,而且体现了中国戏剧现代化的历史面貌。桂林文化城的戏剧刊物,在传播戏剧理论、总结戏剧艺术实践经验方面,积极地推动过中国抗战戏剧运动。  相似文献   

17.
刘中顼 《船山学刊》2005,(1):129-131
本文通过对老舍戏剧理论与戏剧创作的分析,论述了老舍对我国古代传统戏曲在戏剧观念、戏剧结构、戏剧艺术和戏剧语言等多方面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作为传播戏剧的重要载体之一,抗战时期重庆的戏剧期刊见证了抗战戏剧创作、戏剧理论批评、抗战戏剧运动发展的全过程,在分布时段、编辑、作者、刊物的审美取向和内容上都具有鲜明的演进特点。可以说,抗战时期重庆戏剧期刊是同期全国戏剧发展演变最为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历史见证者,推动了戏剧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汤显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戏剧大师,在中国文学史、戏剧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在概括他戏剧中所表现出的政治思想的基础上,分析了他性乎天机、因梦成戏、质采一统的戏剧思想,并进一步阐明了汤显祖的戏剧思想对当代戏剧创作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梳理了前人关于莎士比亚戏剧幻觉的不同看法,并从剧场的角度探讨了其戏剧幻觉的独特性。笔者发现,前人关于戏剧幻觉的研究不但对戏剧幻觉的定义不一,而且还忽视了剧场在莎士比亚戏剧幻觉问题之中的重要性。在描述了戏剧幻觉是一种既真又假的感觉幻觉的基础上,本文指出,莎士比亚三面环绕的伸出式舞台剧场的形制特征和作为公共聚会地的性质决定了剧场观演关系的独特性,并因此决定了戏剧场面的呈现方式、观众的观看方式和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方式。剧场的这些独特性最终决定了莎士比亚戏剧幻觉生成机制的独特性,观众以参与者眼光观看戏剧,在剧场公共领域交流原则和群体情绪的支持下,进入既真又假的戏剧幻觉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