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培  习亚哲 《学术论坛》2006,1(5):71-75
像任何复杂的现象一样,城市的兴起根植于过去的历史,而所有城市的兴起也并不是出于同一根源,如果我们要鉴别某个城市就必须追溯其发展历史。相比较西欧封建型城市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但缘何陷入了低水平城市化的陷阱之中呢?文章从城市人口特征与地域分布、农业和商品经济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以及城市内部规则演变等角度入手对西欧封建型城市与中国封建型城市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概括了两者的类别特征。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许多学者致力于中国封建经济结构的研究,试图从中寻找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内在原因。然而,由于学术界对于封建经济结构的见解不尽相同,往往难免“学者多方,歧路亡羊”。我们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不同于欧洲和日本的纯粹封建社会,而是以地主制为中心所建立起来的一种生产关系”。因而,无论是研究中国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3.
刘琴丽 《兰州学刊》2007,(11):169-172
文章探讨了唐代举子与父母、妻子儿女、兄弟姊妹和妻族的关系,认为:由于全家人聚焦科举,增强了家庭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但是孝亲观念和丧服制度牵制着举子的应考,部分妻子对举子施加精神压力、举子为了科考胜出不惜牺牲妻子和儿女的情感,夫妻之间长期分居,家庭在科举制度下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由于中国历史上周期性的大灾荒和残酷而频繁的战争,由于封建社会一直釆取多子平均继承财产的制度,还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土地占有权转移十分频繁和不稳定。为了减轻因土地占有关系的变动造成的对政治统治的冲击,减少因经济的波动而引起的政治上的稳定,封建统治阶级就釆用了种种办法,以减轻和缓和土地转移对政治统治的冲击。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官僚制度,并使这种官僚制度尽量与土地的占有关系脱节,不受土地占有权转移的影响,以割断土地占有关系与政治统治的直接联系,不因土地占有关系的不稳定而影响到政治统治的不稳定。这种逐渐从土地占有关系中游离出来的政治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得到了完善的发展。中国封建官僚制度在其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形成了某些独有的特点。首先是权利的相对不稳定性,官员常被撤换或罢免,职位升降无规律。其次是封建等级之间的相互依附性,上下级之间变成主仆关系,结成“朋党”,依靠群体的力量来巩固等级地位。再其次是权力的贪婪性,表现为由于权力的不稳定引起对权力的滥用,并促使当权的官吏尽快将自己的特权转让给子孙。  相似文献   

5.
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在一开始就带上了中国的特色。纵观几千年的中国古代史,封建土地制度的发展从它开始之时到终结之日,从来就没有以一种单一的形态出现过。即使在“井田制”时期,也并非“井田”一统天下,同时还存在其他各种形式。清代崔东壁曾言:“圣王治天下,惟其安民,不纷更以扰民。夏贡、殷助、周徹各因其宜,而诸侯之国,各仍其旧。公刘当夏殷之际,而徹田为粮,可知夏殷贡助,不尽行于天下也。”由此笔者认为在中国封建社会存在着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侧重,以螺旋式轨迹向前运动;三种形式之间又由于其特殊的联系方式,形成不同的组合关系,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道德,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作为一种上层建筑,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恩格斯指出:"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因此,要研究一种道德观念,就必须首先剖析产生这种道德观念的经济结构.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进程十分漫长,其经济结构和道德观念都具有不同于西方的许多特征.特别是在中国建封社会道德体系中占主要地位的儒家伦理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封建统治阶级奴役劳动人民的沉  相似文献   

7.
“官几之患,所从来尚矣”。①所谓“官冗”,一言以蔽之,即政权机构的官吏过剩现象。历史上通常指两种情况:一种是官员的委任逾制超额,一种是官署的设置迭床架屋。前者如唐中叶的“员外宫”、“试官”和“斜封官”的添置,后者如末代的“枢  相似文献   

8.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的构成和组织模式。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家庭结构;同一历史时期,社会上也会并存着几种不同的家庭结构。封建社会里,存在着人口少,构成简单,一般由一对夫妇及其未成年子女组成的个体家庭;存在着上及父母一代的个体家庭,或称扩展的个体家庭;还存在着包括若干对已婚兄弟同财共居的复合家庭。复合家庭中一部分累世同居,超过三、四代,甚至多达十几代,有人把它称为家庭公社。社会上的家庭或聚或散,或分或合。一些家庭采取这样的结构模式,另一些家庭采取那样的结构模式。这里是否有规律可循?学术界有人提出:“在中国过去的历史上,家族穷则合,富则分,可以说是一条规律。”从社会经济关系入手去探寻家庭结构的变动规律,这种研究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要说“穷则合,富则分”是一条家庭结构变动规律,笔者却不敢苟同。本文拟以唐代家庭为考察对象,对中国封建家庭结构的变动规律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魏玛共和国建立后,曾与霍亨索伦王朝专制制度利害相关的容克地主、旧官僚、旧军官,基本上保持着原有的政治经济地位,其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也未受到应有批判。所有这些,是希特勤得以攫取政权、建立“第三帝国”的重要的社会和思想基础。反动保守势力对希特勤极端敌视共和国和极端民族沙文主义的态度非常赞赏,他们中的一些人一开始就给予了希特勤及其纳粹党以积极的支持。在容克军国主义势力的代表人物兴登堡当选共和国总统后,更为希特勒最终攫取政权提供了方便条件。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大容克地主和大垄断资本终于迫不及待地把希特勒推上总理宝座,埋葬了先天不足的魏玛共和国。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地主阶级在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有其自身的运动过程,所以,它的阶级特征必然随着历史阶段的不同而在表现上有所差异。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世”,地主阶级内部结构及其社会职能的变化就更加引人注目。但上述问题牵涉到诸多方面,而本文的主旨仅在于说明:第一,专制主义统治的高度加强和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是影响明清地主阶级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第二,变化的主要表现是缙绅地主的衰落和经营地主的兴起。地主阶级是封建社会的当权阶级,在政  相似文献   

11.
<正> 资本主义经济形态是在封建经济形态瓦解的基础上产生的,而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是农业,因此,我们在考察意大利最早产生资本主义的原因时,就不能不探讨意大利封建社会中农业特别是土地制度的变革。(一) 封建社会中,意大利特别是托斯坎尼地区农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先于欧洲其它国家,庄园制解体较早,作为封建生产关系核心的农奴制很早就从法律上正式废除。意大利以农奴制为基础的庄园经济与西欧其它国家相比很不发达。即使在封建制度形成和发展阶段,也只在南北部分地区存在着如同法国和英国那样比较典型的庄园,在中部诸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封建社会是一种典型的宗法家庭社会。封建家族是历代封建专制政权维持其统治的社会和政治基础,“国”与“家”的有机统一形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社会结构。我国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形式、阶级关系、上层建筑包括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和受儒家思想支配的封建法律,无不与家族制度有着  相似文献   

13.
一 历史社会学是历史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它是历史学,但它援用了社会学的理论、概念和方法。它不是研究一系列的个体或事件,不必关心经常变化的历史现象;而是对社会结构,关系和状态的发展过程进行观察和探讨;特别是关心诸如家庭、人口、结社、风俗、职业结构之类相对稳定、较少变化的现象。它又是社会学,但它运用了历史  相似文献   

14.
翰林制度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项职官制度,在封建政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翰林制度的演变与中国封建社会中枢权力的转移密切相关,是中枢权力以专制君权为中心、由内及外不断转移的结果。  一、翰林制度的形成与演化  “翰林”之名,早在汉代就已出现,本指文学之林,是文翰荟萃的所在。“古未有以此为官名者,其设为官署,则自唐始”①。唐翰林院设置的具体时间不详,宋人程大昌认为出现于高宗乾封(666—668)以前。最初的性质是“天下以艺能技术见召者之所处也”②,充任翰林者包括文学、经术、僧道、书画、琴棋、阴阳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应该注意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根本目的、中国社会思想本身的特征以及表述的体例问题。个人与社会、国家与社会、风与俗、文与质、现实与理想等几对范畴,可作为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封建社会经历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阶段之间的演变问题,史学界说法不一。笔者认为,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应分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一个是从秦代到隋统一以前,以按人丁强制征收定额课租和存在着严格人身依附关系的农奴劳动为特征的农奴制阶段;一个是从隋唐至鸦片战争前,以按田亩征收租税和解除了严格人身依附关系的农民劳动为特征的地主制(狭义的地主制)阶段。前一个是封建社会的低级阶段,后一个是高级阶段。从北魏至唐初,是从农奴制阶段向自由租佃的地主制阶段过渡的时期。本文拟就秦至隋以前的封建农奴制经济的表现及其特征,论证这一阶段属于封建农奴制社会,并以此向同志们求教。  相似文献   

17.
(一) 市场对消费的重要作用,可以从生产、流通和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上得到说明。社会主义生产是以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需要为目的的。需要是生产发展的内在动力,而消费则是需要的满足和实现。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生产和消费还不能直接发生联系,必须通过交换这个环节。而市场就是沟通产销,调节供求,实现生产和消费联结的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它在组织生产和平衡消费,协调两者的发展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大量的消费  相似文献   

18.
中国家庭代际关系的维系、变动和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着重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考察家庭代际关系及其维系、变动、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向,旨在对当代代际关系状态有更全面的认识.作者认为,就当代而言,家庭代际关系的传统维系力量已被削弱,新的维系手段表现出由多元到单元之变.代际关系变动中既有值得称道的进步,也存在诸多问题.社会组织应注意引导代际关系的发展方向: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提高老年人自身经济能力,降低亲代对子代的赡养依赖;继续推动子代义务、责任和权利南儿子单系承担和享有向儿女双系发展;加强道德力量在代际亲情关系维系中的作用;注意化解代际财产传承多元化所出现的家庭和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9.
西藏传统的主要生产部门是农业和畜牧业,无论是农业还是畜牧业都依赖于土地,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西藏封建农奴制度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封建土地所有制。这种所有制的基本情况是:在中央封建王朝授予的权力下,西藏地方政府或其他直属中央的封建统治者掌握了西藏土地的实际控制权,他们再把全部土地分配给僧、俗领主及这些领主共同组成的官府,由这三种领主分别管理和经营。这就是西藏三大领主土地占有制。三大领主在对土地垄断性占有的同时,还迫使所有农奴与他们建立起人身依附关系,从而为对农奴实行超经济的强制…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法制起源很早,《左传》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夏商两代的刑法相当残酷,除墨、劓、膑、宫、大辟五刑而外,又有醢、脯及炮烙之刑。春秋战国之际,子产“铸刑书”,赵鞅“铸刑鼎”,李悝“制法经”,实为封建法制的先驱。其后,秦有《秦律》,汉有《九章律》,曹魏有《新律》,两晋有《晋律》,北朝有《北魏律》、《北齐律》和《北周律》,南朝有《梁律》、《陈律》。隋的《开皇律》集南北朝立法经验之大成,而唐代的《唐律疏义》和《大中刑律统类》更加完备。其后,宋有《宋刑统》,明有《明大诰》、《大明律》、《明会典》,清有《大清津》和《大清会典》。历代都有法可依,且有一套审判、司法、监察机构和制度,所以,那种认为中国过去“无法制”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当然,中国古代法制与现代意义的法制确有不同,因为,现代法制是与民主相依,而封建法制则与专制伴生,老百姓对此非常明白,把它叫做“王法”。本文拟从两方面对中国古代法律试加评说。先讲“礼法兼治”,后讲“王法”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