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莎士比亚是16~17世纪伟大艺术家。他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功名卓著,而且在经营理财和管理思想方面亦颇有建树。本文总结和概述了莎士比亚著作中体现的艺术化的、人文主义的早期管理思想,论证了研究莎士比亚管理思想对了解西方管理理论萌芽的社会背景,提高现代管理者的管理艺术水平以及丰富管理学理论研究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高君 《西部观察》2005,(1):44-49
熊德明已经是一个符号,正如“熊德明“已经是一个商标,一个品牌.……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之所以成为"莎士比亚",有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建构过程。一代又一代读者成就了"莎士比亚",正是几个世纪来人们对莎剧的不断僭用和改编发明了莎士比亚。莎士比亚何以成为莎士比亚,并不源自其超越性和普遍性,而是来自其弹性和韧性。研究莎士比亚的建构问题和作者身份问题,不仅要熟悉英国的出版史和文化史,应用文学社会学和社会文化史的方法,也要结合莎士比亚作品的内证,运用文本阐释等固有的文学批评方法。在泰勒的《重新发明莎士比亚》之后,著名莎学家卡斯顿的《莎士比亚与书》有其显著特色和重要贡献,但在方法论上也有瑕疵。所以,厄恩具有开拓性的著作《作为文学戏剧家的莎士比亚》对其进行挑战和补充,不难理解。  相似文献   

4.
随着标点符号的应用,“句读”问题已经解决,但也有因标点之误或断句之妙,而生出许多逸闻趣事。 “文革”期间,有位领导干部事先没有认真看过秘书写的稿子,在作报告时,他照稿宣读。当念到毛主席语录“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时,由于“吗?”写到第二页去了,这位领导于是大声念道:“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台下的人都哄笑起来。当他翻  相似文献   

5.
一“乡土小说流派”作家们虽和鲁迅一样具有“五四”人道主义胸怀,但没有达到鲁迅乡土小说的思想和艺术高度,这除了哲学文化意识的强弱深浅之外,主要还应归因于小说的悲剧艺术观的相异。鲁迅先生是融悲剧的“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为一炉,在充分地肯定个体人生和个体生命由痛苦的毁灭而达到的“形而上”的意志永恒升华的过程中,表达了超越常人的与痛苦相嬉戏的悲剧审美意识,是对生命本体的经验性描述,具有生命宇宙观的意义观照;“乡土小说流派”的众多作家,只是站在普泛的人道主义视角上,对苦难和人生的毁灭作常态的描述,来揭示社会的罪恶和阶级的压迫。这种古典主义的悲剧观被博克解释为这  相似文献   

6.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对于莎士比亚这个文艺巨人非常熟悉。根据不完全统计,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俄文第二版)和《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集》(俄文一九五六年版)中,就有一二八篇(部)著作和书信,有二○一处谈到莎士比亚。马、恩著作中的这一部分内容,是应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文艺遗产的光辉典范,是古为今用的光辉典范,又是我们研究莎士比亚,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理论宝库。这里只能谈一点粗浅的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7.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在他的《中国近世戏曲史》里第一次以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他们是同时代人,同在一六一六年逝世,但是远隔重洋,当时两个民族之间很少有文化交流的可能。事实只能如此,当地球的另  相似文献   

8.
莎士比亚与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莎士比亚走进中国到现在,已引起了中国戏剧界、翻译界、出版界、评论界等诸多领域对他长达百年的关注。中国也开始了对莎士比亚从文本、文化到历史、宗教等多视角研究的百年曲折历程。经历了起步与发展、初步繁荣、复兴与爆发和深入拓展四个发展阶段。不同的时期,中国都赋予了自己的莎学研究独特的风格。中国莎学走出了一条由浅入深、由单一到多元的漫长研究之路。本文从史实入手就中国的莎士比亚研究做一个系统的且不同于以往的研究,从而真实而客观地探究出完整的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之路。  相似文献   

9.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伟大诗人和戏剧家,马克思不曾对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作过全面评价,也没有为他写过专门性的文学评论的文章,但莎士比亚在马克思的心目中所  相似文献   

10.
<正> 萧伯纳从幼年时代起就爱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他最初是阅读杂志上连载的莎士比亚戏剧片断,后来阅读查尔斯·兰姆(1775—1834,英国随笔作家)和玛丽·兰姆合写的儿童文学作品《莎士比亚故事集》(1807)。到十岁左右时,他已能阅读莎士比亚戏剧的全文,并能引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对白,还能背诵《哈姆雷特》悲剧中的许多段落。萧伯纳的语言风格受到莎士比亚戏剧很大的影响。他回忆自己幼年时代读书的情景时说:“莎士比亚的戏剧对我来说就和母亲的  相似文献   

11.
1616年4月23日莎士比亚逝世,终年52岁,葬在斯托拉津寺院,碑铭是自撰的四行诗句, “好朋友,请你看在耶稣的情份上, 千万不要挖掘葬在这里的尸骨; 我诅咒,动我遗骨者必遭天罚, 我祝福,不动我坟墓者天必赐福!”  相似文献   

12.
谢民是我区一位有才华、有个性、有自己执着的艺术追求的中年剧作家。六十年代中期,他以反映教育改革的优秀剧作《朝阳》而蜚声剧坛。一九七九年,他的悲喜剧《我为什么死了?》(载《剧本》月刊一九七九年第八期,以下简称《死了》)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13.
我有幸作为吉林省莎士比亚协会赴沪观摩团成员,参加了首届中国莎士比亚戏剧节。这次戏剧节给我的印象,将终生难忘。十几天的收获,胜读十年书。一走进上海戏剧学院,彩旗飘扬,横幅高悬,一股节日的暖流便迎面扑来。开幕式这一夭,刚刚建成的实验剧场,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党政领导、外国使节、国际友人、专家学者、观摩代表和文艺工作者,齐集一堂,欢声笑语,心花怒放。首届莎剧节之规模,可谓盛况空前,无与伦比。在短短的时间里,仅在上海一次竟能上演十五出莎士比亚名剧,此乃世界之罕见。国外一次节日,也就是六、七出戏。可见文明古国的中国,气魄之  相似文献   

14.
莎士比亚创作分期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49年德国学者盖尔维努斯在他的四卷本著作《莎士比亚》中第一次将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分为三个时期.1877年英国学者道顿在其《莎士比亚入门》中将莎士比亚的创作分为四个时期.我以为在以往的莎氏创作分期研究中,不论是“三分法”,还是“四分法”,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一)莎士比亚开始创作的历史剧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全部创作又以历史剧结束,而以往的分期研究都忽视了这个重要的事实,对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创作没有给予应有的地位和评价;(二)莎士比亚的喜剧是从一个比较低的起点上开始的,而以往的分期研究常常把莎士比亚的喜剧创作误定为莎士比亚全部创作的开始,不恰当地、过分地强调了所谓莎士比亚创作受到“大学才子”作家的影响;(三)未能将莎士比亚时代的社会生活、文艺潮流与莎士比亚的创作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全方位的透视.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影响了人们对莎士比亚创作真实轨迹的辨识.  相似文献   

15.
刘艳 《理论界》2005,(12):185-185,F0003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生涯中,同喜剧、悲剧等艺术成就相比,他的历史剧常常被忽略。本文从分析莎士比亚历史剧创作的艺术成就入手,探索了莎翁对写作历史剧基本原则的新的创见。  相似文献   

16.
郭雪霞 《北方论丛》2002,4(4):58-61
莎士比亚以睿智深邃的眼光洞察历史的面貌,从丰富的历史事件中吸取艺术素材,创作出一系列的历史剧,借古喻今,寄托自己的政治思想;他的历史剧构思巧妙,情节生动、丰富,艺术感染力强,因此对欧洲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莎亚比亚的悲剧世界是一个充满暴风雨的世界。它时时撼动着我们的心灵,刺激着我们的神经,冲刷着我们的血液。“他的剧作使我们的头脑感到了事物的力量,”“他是你唯一的悲剧作者。”——这里既有麦克自的失魂落晚、奥瑟罗的痛心疾首、哈姆雷特的思虑重重,又有李尔王的懊悔前愆,罗米欧与朱丽叶的情深意笃,雅典泰门的愤世嫉俗。的确,他的悲剧世界是一个回荡着激情的世界。这种激情产生于他的时代,他的  相似文献   

18.
徐渭《四声猿》之《狂鼓史》、《雌木兰》、《女状元》有一共同的"换装-脱装"结构模式。通过换装,剧情进入虚拟世界,脱装后回归现实世界。脱装时,悲声随之而起。《玉禅师》则写玉通和尚受迫害与反抗的故事。《四声猿》是一部悲喜转化,悲中有喜、喜中有悲,悲即喜、喜即悲的独特的悲喜剧。  相似文献   

19.
莎氏的等级思想是他整体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进行深入研究,就可以深化对莎氏和莎剧的认识。本文揭示了等级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结合莎剧实例概括了莎氏等级思想的三要素,并从审美与艺术之角度和政治思想价值与社会发展要求之角度对莎氏等级思想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本人对友谊的敬慕与崇拜促使他创作出大量赞美友谊的优秀诗作。仔细研读这些作品,可以发现,莎氏十四行诗不仅是传颂永恒友谊的不朽诗篇,更是诗人谱写的一曲追求生命长存、爱之永恒的灵魂交响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