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刘克庄研究的学术价值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末刘克庄作品浩繁,有较高的文学成就和较重要的文学意义,对之进行研究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历来对之研究较少.刘克庄的文学成就体现在:各种文学体裁都可称为"宗主",且有承前启后之功.文化意义体现在:其作品文化因子含量丰富,封建社会前期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到他这里得到了最后的积淀,研究刘这样一个少有的全才,对了解封建社会前期的文化精神及利弊得失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尤其他的诗学理论,以其全面性、系统性、合理性、深刻性、广泛性、学理性、实践性、辩证性、开创性、超越性、前瞻性、成熟性,使其具有诗学思想的集大成意义及其诗学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化的发展与民族振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和情感上的联系,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形态和文明形态。而不同维系方式的更迭和不同的创造占有财富方式的相互替代,则标志着人类文化的历史阶段性和发展趋势。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说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振兴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当下的历史文化条件下,我们必须创造出以体现人的本质需求、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和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为内涵的先进文化,来实现伟大的民族振兴。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维吾尔文学为个案,对少数民族文学中的“群”范畴进行探讨。认为民族团结是“群”范畴的“主题外延”,爱国主义是“群”范畴的“精神内核”,二者成为文学在扬弃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文化维系力。这种文化维系力对整合各民族形成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文化合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毕耕 《江汉论坛》2004,(9):134-137
西方现代派文学,是一百多年来泛滥于欧美的各种文学流派的总称,它植根于资本主义特定的历史文化与社会现实的土壤之中,以颠覆传统、反叛规则、标新立异为基本特征,在文学内容和形式的拓展和创新方面成就与局限并存,并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文学是民族的文化符号表现,是民族心灵的感性呈现,是时代变革的最敏感神经。整个藏族社会历史经历本世纪中叶民主改革从而发生了深刻变革,藏族文学也因深刻的社会历史变革而从此进入当代发展。当代藏族文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呈现出全新的面貌,让中国和世界瞩目。藏族当代文学的特质,可以概括为“文化的文学”,既不同于传统,也有别于“现代”。“文化的文学”是我们把握当代藏族文学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观念。所谓“文化”,简言之,是人类群体在历史过程中逐渐积淀下来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及其观念体系和成果。对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6.
文学阅读的式微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消费文化的盛行、媒介尤其是网络媒介的积极介入、图像的大行其道等都对这一现象的形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不仅如此,这些因素还深刻地改变了文学的创作精神、作品内容、阅读方式、审美心理等.在文学秩序已发生改变的情况下,高度重视和研究文学新的特质、为文学的返魅创设契机就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由民族走向世界每个民族的文学都会有自己的特色。所谓文学的民族性,是不同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各自不同的社会生活特点和文化传统在文学创作上的反映。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作品,在内容上表现着本民族人民的生活和心理特征,在形式上为本民族人民喜闻乐见。纵观历史,那些在世界文学史  相似文献   

8.
许娇娜 《江淮论坛》2006,(1):164-170
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从两个方面影响了作品的文学价值:一方面,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的过程是审美再创造的阅读过程,在阅读中建构了作品的意义体系,赋予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感价值;第二,其评点又影响了其他读者的阅读方式,强化阅读过程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体验,通过影响其他读者对《水浒传》的接受间接影响作品的文学价值及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9.
文化承传是菲华文学发展的动力对于中华文化的执着,重视中华文化的承传,是所有置身异质文化之外的海外华侨、华人 社会维系自己独特文化身份和与世界对话的普遍特征。这一情况在菲律宾华侨华人社会中表 现得尤为突出。一是菲律宾华侨华人经济上的强势地位,使他们有可能为人口弱势(菲律宾 华侨华人仅占该国总人口的2%左右)的族群形成文化强势提供巨大的经济基础;二是面对土 著文化教育和西化教育的影响以及“菲化”政策的左右,年轻一代祖根意识的逐代稀薄,使 文化薪传成为菲华社会的普遍呼声和庄严使命;三是菲律宾历史上一系列对华侨…  相似文献   

10.
此文对外国文学研究中以时间序列展开的研究范式进行了反思。虽然历史想象从来离不开空间的展开方式,地域文化特征也是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视角,但线性的历史时间序列长期以来都是文学研究的主线。既往的研究虽然也将文学书写中所包含的地缘政治要素进行了叙事层面、作品特点和人物心理等层面的分析,但并没有对地域要素和地缘政治文化问题与文学之间的关联进行集中审视。作者指出,在后“9·11”日益复杂的历史时期,文学研究重视地缘政治的批评视角可以扩充和调整文学研究理路,有利于深入探讨文学的跨界意义。  相似文献   

11.
胡志明  秦世琼 《江淮论坛》2010,(6):162-169,175
阿来作为藏民族作家,深受藏汉文化的双重滋养。其藏地系列作品以鲜明的人类学叙事风格,对藏地社会的地域文化进行了一场民族志式的文化书写。以文学的语言之美表现人类学文化事像之真,其作品既是一组展示文学语言之美的"艺术创作",也是一系列关于藏族社会历史与文化事象的人类学的"深描"。  相似文献   

12.
由于文学的政治传统和20世纪中国的现实国情,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的结合更加紧密;通过政治文化这一视角,文学与政治在不同的政治文化的社会形态中形成不同的结缘方式,体现了作家不同的政治文化理念、创作追求和审美理想,并影响到读者的阅读与接受,形成一定历史时期特殊的审美风尚。20世纪中国文学的政治文化传统,使文学承担了过多的政治功能,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了积极的宣传和教化功能,但也对文学自身的发展造成了重大伤害,留下了许多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3.
文学作品、社会结构、历史情境与阐释主体的各种隐喻关系是文化诗学批评的研究基点.文化诗学的理论体系,将历史性的文学文本放置于文化生产的流通网络,提倡作为"文化过程"与"社会能量"的历史文本观念;将文化性的历史阐释放置于文化再生产的流通过程,建构作为"社会生产"与"能量流通"的文化文本理念.借助文化产品与社会能量形成的历史活动链,文化诗学在历史文学的诗性空间呈现出一种面向文化生产过程的文学史话语.  相似文献   

14.
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的关联与界限--重识文化诗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到8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文化诗学关注历史,并关注形成历史的各种文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文化诗学的批评家将文学文本确立为社会性文本,并使得原来似乎更多地只是文学领域的专有概念的"文本"概念几乎是无限地扩张了,他们的批评实践跨越了艺术性产品和其他别的种类的社会产品或社会事件的界线.在"文化解读"的实践过程中,文化诗学的批评家热衷于关注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相互"流通".但是,在建立起文本的关联之后,并不意味着审美话语与社会话语真的失去了界限,真正的"文化的诗学"要解决的任务可能还是无法避免界定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界限.  相似文献   

15.
王朔现象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他勾连着革命文化、知识分子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复杂关系,他维系着文学与传媒、文学与市场的新型关系,表征了90年代社会转型期的大众心理、权力、市场、消费之间的复杂关系与文化再生产的新机制以及市场和消费主导的世俗欲望,他在市场意识形态的构建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东岳论丛》2016,(6):85-89
南唐刘崇远的《金华子杂编》,保存了较为丰富的晚唐五代史料,对研究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思想文化、文学风尚等都有较重要的学术价值。其主要体现在:一是记载了帝王、藩镇、官宦的言行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客观反映了晚唐五代社会现实,有政治资料价值。二是记载了晚唐五代文人轶事及文学活动,有助于研究作家作品及创作情况,有文学资料价值。三是记载了唐代科场轶事、士族风尚、民间娱乐等内容,有社会风俗和文化资料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文学场论文论以习性、文化资本、文学场建构了一个社会文学艺术的形成、运行、作用的社会模式和社会学解释,为我们建构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论提供了一条文学社会学的思路,把文学艺术作为习性、文化资本、文学场的实践性产物,揭示了文学艺术与社会权力的关系,以新的方式阐述了文学艺术的意识形态性和社会实践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傅钱余 《天府新论》2014,(4):156-160
随着民族文学的崛起,民族文学的"民族性"也逐渐成为重要议题。民族文学民族性倾向于与民族精神相联结,导致民族文学研究中文学与文化简单对接,并误导了民族作家的伪民族文化写作。民族文学民族性研究应从文本本身出发,民族性是民族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一种风格或气质。文化与文学的互动生成民族性,需以作品为中心,讨论文化的各层面进入文学的途径和方式,以及在作品中的功能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大话文学与消费文化语境中经典的命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是对于当代中国重要的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大话文学与大话文化的系统研究文章。本文首先从文体学和文化学结合的角度分析了大话文学的语体特征,即通过拆解、戏拟、拼贴、混杂等方式,对传统或现存的经典话语秩序以及这种话语秩序背后支撑的美学秩序、道德秩序、文化秩序等进行戏弄和颠覆。进而指出,大话文学的快感类型是一种生产性的快感,也是一种有限范围内的冒犯和颠覆的快感。最后,作者分析了大话文学与当代中国犬儒主义思潮的关系、大话文学与犬儒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语境,指出大话文化作为一种后全权社会的文化抵抗与文化逃逸的方式,具有批判与妥协的双重特征。  相似文献   

20.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学作品中,以悲秋为主题的作品可谓汗牛充栋。然而,唯有宋人能于悲伤中见高远、在个人荣辱中显现忧国忧民之情怀。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宋代词家“悲秋”的文学现象有自己的形成原因、特点,不仅反映了词家对社会历史的感悟,也有独特的文学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