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布迪厄提出的文化再生产理论认为:文化处于一个不断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得以发展。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环境里,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文化不仅不同于其他群体,而且消费文化的再生产又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自身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因而,对大学生消费文化再生产问题进行探讨就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文章以文化再生产理论为视角对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再生产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2.
《花腰新娘》与《寻找刘三姐》作为近几年来国内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的代表性作品,吸引了电影界的关注。作为体现少数民族民俗景观的视觉消费文本,其鲜明的文化表征和时代特点为批判性地思考民族文化与电影媒介的关系提供了一种可能。具体来说:影片凭借视觉消费编码策略,使观众在视觉符号的体验中完成了对少数民族生活的想象性建构;通过各种文化记忆形式的串联,实现了对民族文化传统的挖掘、发现和再生产;少数民族区域美学的尝试性建构,也强化了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归属感,为应对民族文化认同的危机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消费在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归纳为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消费对于使用价值再生产的实现和重新作用于整个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它在劳动力生产与再生产中的作用。本文试就后者作些考察。一、劳动力再生产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众所周知,没有劳动力再生产,就不会有整个社会再生产。并且劳动力状况的改变,是整个社会再生产结构得以调整、速度得以加快的能动的因素。如果不正确评价劳动力再生产在社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就无法全面地评价消费在社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劳动力再生产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有哪些呢?具体说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尹世杰教授主编的《消费经济学》一书,巳由劳动人事出版社出版了。它的问世,把消费经济学的研究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而,成为继《社会主义消费经济学》后又一本引人瞩目的新著。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从消费的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两重性出发,明确地指出了消费经济学的唯一对象是消费关系及其运动规律。该书不是孤立地去考察消费关系,而是从社会再生产各个  相似文献   

5.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认为,在消费社会中人们消费的不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商品符号赋予的意义。对消费的过度追求导致人们失去理性,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冷漠,人们的心灵受到商品的异化。乔治·爱略特在其作品《米德尔马契》中展现了广阔的消费文化图景,反映了消费主义泛滥的文化现象和她对消费文化的担忧,并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抨击,把消费文化诊断为一种现代社会疾病,并提出了医治此疾病的药方。  相似文献   

6.
消费生活方式不仅影响着个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安危。应该提高消费中的"文化"含量,加强对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的引导,弘扬节俭的时代精神,提高精神文化消费的比重,提高精神文化产品质量,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良性循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7.
影片《大鱼海棠》在中国传统文化再生产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通过中国文化元素与神话叙事结合,将文化符号融入影片创作意境,对中国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做了深刻阐释。本文分析《大鱼海棠》的文化再生产在认知、价值和行为三个维度的传播效应,从天人合一的社会认知模式、追求至善的道德价值取向和自觉担当的社会行为范式等角度,探讨了影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阐释方式,以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借鉴。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再生产要坚持“中国文化立场”,创新知识生产方式和途径,强化原创性,增强时代感,把握阐释边界,进一步挖掘中国文化符号的内在意蕴,丰富中国文化内涵,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价值”,增强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8.
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正确的宏观控制,需要解决一系列理论问题,社会总积累与总消费的合理比例问题便是其中之一。以经验来处理这个问题,难免出现积累率过高或消费增长过快的弊病,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本文试图以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为基本依据,从社会扩大再生产中两大部类相关关系对积累与消费关系的制约入手,在量值上确定社会总积累与总消费的合理比例。一、社会扩大再生产中两大部类的相关关系拙文《论社会扩大再生产中两大部类的相关关系》已经得到如下结论: 1.在平衡的社会扩大再生产的任何一个周期中,两大部类资本积累量间存在相关关系,它们互为条件,互相制约,二者呈反向变动。其量值关系为: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 1863.7.6《经济表》“图式”是对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第一次系统阐述 ,标志着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实际形成 ;《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关于社会再生产“公式”是“图式”的发展、丰富与完善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再生产理论的最终确立 ;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晶 ,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中国化 ,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对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0.
消费文化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消费需求的疲软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解决消费需求问题 ,经济手段已失灵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消费文化。我国消费文化滞后于经济与市场的发展 ,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 ,需要政府、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努力 ,创造、培育、规范新型的消费文化 ,并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1.
知识经济社会 ,知识资源取代自然资源成为社会主要消费对象和生产动力。作为构建良性知识资源消费与再生系统重要一环的精神文化消费倍受社会青睐。其消费地位与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大幅上升 ,促使精神文化消费水平、质量不断提高。与之相应的是精神文化产业的发展 ,精神文化产品的日益丰富和消费者素质与知识创新能力的增强 ,进而再有力推动知识经济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消费是人类基础性的活动之一,既是人类生命得以延续的前提,也是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内容;消费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联系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物质转变和能量转换的一种形式,是吸取低熵输出高熵的过程;消费是经济过程不可或缺的环节,在现代经济中甚至被需求张扬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消费是一种社会关系,体现着社会财富的分配及社会的分层;消费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文化,折射着人们的价值观。中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发展阶段,消费和制度已成为经济制度变革、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关注的突…  相似文献   

13.
《尘世情缘》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女作家乔治·爱略特早期的一部作品。她的消费文化思想在这部小说中已初现端倪,主人公的婚姻选择、人际关系等折射出消费文化的倾向。爱略特对这种畸形消费进行了批判,认为"人本宗教"道德是医治人们消费异化的良药。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析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精神消费文化影响下《申报》广告呈现的特色,并从消费品广告、消费观念广告两个维度深入探讨《申报》广告对二三十年代上海精神消费文化建构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西方消费文化观念的历史变迁与发展取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中、西消费文化观念的历史演变、传承及其社会历史条件等的异同;通过对西方不同时代背景下消费文化观念的纵向梳理,总结其发展变迁的过程、特征、取向和规律以及它们所带来的种种社会后果,为认识与把握当代西方消费社会及其消费文化的本质,提供一种全景式的关照.  相似文献   

16.
消费在现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从社会学视角看,消费是结合经济与文化的社会活动过程,亦为人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与文化生活的链接点;消费选择表明,消费生活显露了人通过自己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双重角色与他者结成一定的分工、合作、交换和互动的社会交往关系。消费文化对人们消费选择的调控,可见于后现代享乐主义的种种社会表征,而对消费文化层面的深度阐释提示:后现代享乐主义与人们消费选择彰显内在关联;消费者追求经济效用最大化实为消费个体进行"意义"建构和趣味区分。  相似文献   

17.
立足当代消费文化 锻造著名服装品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牌是商品的必然归宿.经济的发展促使当代社会消费文化迅速膨胀,服装产品已发展成文化产品,服装的消费已进入符号消费时代.品牌,这一服装产品的名称、符号和标签的建设与塑造是我国当代服装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正>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在社会经济关系及其运动的各个侧面。在生产中主要表现为劳动力素质的持续优化,在消费中主要表现为消费结构类型的递进。然而生产力在这两个方面的表现都可以在文化消费中较为充分地反映出来。首先,文化消费是实现劳动力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因素之一,它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从而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其次,文化消费的  相似文献   

19.
美国左翼作家厄普顿.辛克莱致力于以文学介入社会生活,其代表作《屠场》的生态意识获得学界共识。小说从包括食品安全问题在内的多层面反映作者对人类与环境之矛盾冲突的生态思考。其中,从消费主体和消费环境两方面所反映的异化消费问题阐释了人类物质生活层面的困境。辛克莱以移民群体作为再现的对象,从消费的符号层面与文化内涵探讨美国现代社会中资本的逻辑,以及资本与社会控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早期《申报》刊载了大量的竹枝词,它们以通俗平直的风格描述了上海当时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娱乐生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申报》早期大量刊载竹枝词,一则可以看出《申报》早期内容编排的大众化和通俗化趋势,同时也全面理解清末当时上海报刊文化消费的好奇性和民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