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系运动人体科学教材运用的现状,并对如何进行教材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运动人体科学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太极拳与全民健身关系的分析,阐述了在全民健身中大力推广太极拳的意义,以及太极拳运动在全 民健身中的地位、作用,探索了在全民健身中如何推广太极拳,才能使太极拳运动更好地为全民健身服务。  相似文献   

3.
人物介绍     
于芳,1968年4月生,教授,运动人体科学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北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运动人体科学教研室学术带头人,兼任山西省体育科学学会委员,山西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外聘专家。  相似文献   

4.
用语言学与逻辑学方法,对太极拳运动中部分势名、拳理术语进行了剖析,揭示了太极拳术语的隐喻现象及其所隐喻的内涵;探讨了太极拳术语隐喻的科学性、人文性和艺术性价值;提出深入研究太极拳术语隐喻的内涵与规律,准确把握太极拳文化的精要,是使太极拳发扬光大及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太极拳运动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作为一项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对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鄂东地区高校太极拳的参加人数、师资力量、课时安排、学生兴趣程度和阻碍发展因素等教学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鄂东地区高校大部分学生都学过太极拳,教学现状存在师资力量不足,专业武术教师偏少,课时安排不合理,场地缺乏等问题。同时学生课后练习太极拳次数偏少,学校不重视而比赛少,学生对太极拳不感兴趣也阻碍了高校太极拳的发展。本文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增加师资力量,合理安排课时激发学生学习太极拳的运动兴趣,高校更加重视等相应对策使太极拳在高校能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运用动机理论,对湛江市区中老年人从事太极拳运动的动机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中老年人从事太极拳运动的动机是比较广泛和复杂的,并且通过分析发现,我国现行的太极拳活动不仅仅是一种体育健身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团体性较强的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根据太极拳运动的固有特点和中老年人生理特征,浅谈太极拳对改善老年人微循环、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及抗衰老、防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的论述的基础上,探讨了道家文化、养生思想与方法、中医理论对太极拳的影响及内在联系,阐明了太极拳功法中的阴阳与虚实、无为与无不为、恬淡虚无、万物归一的内涵,辨析了太极拳运动的根本是健身养生、培养元气、稳固根基。这些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跨学科的理论研究以及提高太极拳的价值作用等,均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脑电地形图观察太极拳运动前后脑电信号的变化特点,为进一步了解太极拳的神经机理提供依据。方法:采集运动前安静状态、运动后即刻、运动后安静状态的脑电信号,计算并比较各波段的功率值。结果:与太极拳运动前安静状态比较,运动后即刻慢波(δ波、θ波、α1)波功率值60%以上脑区表现为下降,而较快波(α2波、β1波、β2波)功率值70%脑区上升;有6个脑区的脑电总功率值增加。太极拳运动后,被试者安静状态下慢波(δ波、θ波、α1波)70%以上脑区功率值呈上升趋势;快波(α2波、β1波、β2波)70%以上脑区功率值下降;5个脑区的总脑电功率值有所减少。结论:进行太极拳运动时能够使快波(β波)功率值升高,慢波(θ波、δ波)功率值降低,且β波功率值的升高主要集中在大脑右侧区域,提高了两侧大脑的协同化;太极拳运动后安静状态,50%的脑区功率值较运动前的安静状态有所下降,提示可将太极拳作为运动员的放松手段;运动后即刻和运动后安静状态下额区的脑电功率值都有所增加,提高了植物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分析,结果显示:高校社体专业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的教学理念滞后、目标不明确、形式封闭,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提出对实验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与建议,结合人们对健身休闲、娱乐体育的实际需求,开设指导大众体育、养生健身、休闲娱乐及特殊人群体育的综合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与社会需求接轨,真正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达到实验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1.
中医:科学与人文的艺术交融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是否是科学”这一争论已持续百余年。近年,由此而引发的有关中医存废问题的争辨引起了各界关注。其实,细看争辨中涉及的科学、科学划界,特别是抖学依据等概念,不难发现一些争辩中的结论似乎有些草率。毕竟,中西医是产生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两个医学体系,都带有自身的文化烙印。产生于中华文化的中医,不管过去还是现在都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重大贡献,至今仍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综合性学问。它是科学与人文的艺术交融体。在西方科学主义和西方现代医学占据主流的今天.应该不带偏见地认知它、研究它,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  相似文献   

12.
复杂科学视角下的中医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复杂科学视角分析了中医理论、中医思维方法 ,研究了复杂科学呈现出的新特征对中医基础理论及思维方法的一些启示 ,揭示了中医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和思维的动态性在宏观上是符合复杂系统科学研究要求的 ,探讨了中医理论研究的一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利用西方科学对中医的解释、验证和改造,使人们对中医的认识存在着普遍的误区。中医是医道,而不仅是医学;是和人之道,而不仅是治病之学;是过程之道,而不仅是结构之学;是化变之道,而不仅是功能之学。中华医道超越科学,并可包容人体科学。科学概念的西化与神化,不仅是中华医道的灾难,而且是人类文明的灾难。随着现代科学革命的深化和人类认识的回归,中医智慧对人类未来的重要价值将日渐体现,对科学主义的狭隘的批判和揭示将日益深刻,对人类文明的未来具有重要的指示性价值。  相似文献   

14.
科学理性的匮乏——我国科学自明清以来落后的原因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古代有科学为前提 ,视科学理性为西方近代科学发展的基础和核心。从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来界定科学理性的内涵 ,并比照中国科技发展的特点 ,从而得出理性的匮乏是我国自明代以来科学落后的原因之一。并进一步从中国传统的主观思维模式和客观的社会经济结构的角度分析了科学理性匮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科技思想把"善"作为科技发展的最高价值判断标准,这一伦理观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的整体认识之上的.它认为,发展科学技术的目的在于完善人的心灵,在于体认人与自然宇宙的关系,在于把握人在天地自然中的地位、作用和命运.中国传统科技伦理观启迪人们:在科学领域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同一性,人类的科技行为要尊重与关爱自然,要注重科技的功用,等等.现代科技伦理精神则超越了科学领域,进入了科学--社会领域,体现了科学活动主体对科技成果合理应用的道德责任意识,体现了科学家肩负的促进科学发展和人--自然--社会系统协调发展的道德使命.  相似文献   

16.
四川国学运动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二十世纪初年国学思潮兴起之时,四川于1912年首创国学院并刊行<四川国学杂志>,廖平、刘师培和刘成炘皆推动了四川国学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国学运动的中心向西南转移,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西迁,国学家和学者云集四川,特别是以顾颉刚为首的古史辨派和傅斯年领导的历史语言学派的发展壮大,给四川引入了新的国学观念和科学的考证方法.这使四川国学与主流学术融合,改变了国粹主义的态度和旧学的方法.1949年成都私立尊经国学专科学校的解体,标志四川国学运动的结束.四川国学运动是中国二十世纪国学的一个缩影,从中可见国学运动摆脱国粹的约束而走上新的科学道路的历程,从而可认识国学的真实性质及其历史经验对我们现在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末美国政治学在学科自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广义范式具有世界性影响.中国传统政治儒学既非专业化,又缺乏科学精神,与现代政治学范式有较大的差距.戊戌变法失败后,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传统政治儒学发生革命,现代政治学译著、论著日益精深,政治学专门人才日渐增多,严复、梁启超等在移植西方政治学的过程中逐步确立了现代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政治价值观念.至新文化运动前夕,现代中国广义政治学范式已初步建立.  相似文献   

18.
在张东荪看来,科学与哲学在对象界域、“真”的标准、研究“进路”、治学“态度”、性质、功用以及地位上都迥乎不同,两者既界限分明又相互会通,在相互区别而又密切相关之中相得益彰、并行不悖地共同进步。张东荪关于科学与哲学关系的精辟见解,不仅为中国近现代哲学的生存与发展争取了合法地位,也为我们正确处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科学看待中西文化关系,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9.
发源于西方的近代科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力量型"科学,它以其"效用"服务于意欲"控制"的人类权力意志,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可以为克服西方"力量型"科学范式的界限作出贡献.尽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觉悟对于纠正西方"力量型"科学的缺陷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但是能否起到主导作用--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觉悟推进为整个人类文明的生态价值方法和生态价值观,这取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超越程度.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智慧的发掘与利用关涉到中国现代和谐科学体系的建立与传统文化的复兴.  相似文献   

20.
现代科学哲学已经发展到极致,开始解构。后现代科学哲学应运而生,且具有如下特征:推动现代科学向后现代科学转变;推动研究方法从科学发现转向科学发明、科学虚构和理论建构;发展决策学、预测学和未来学,将人类精神从二元思维发展到多元思维;科学哲学家立足于身体和生活经历,发展生命哲学、身体哲学、身体认知论和身体审美学;从实体世界转向精神领域,肯定宗教信仰是人的一种认识状态和心理依赖,构成人的深层本质;注重语言符号的推广和身体的高技术改造;促动后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