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佳作。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使之在国外评论界享有盛誉,被认为是本世纪最优秀的小说之一,是现代中国小说中最伟大的一部。它的成绩是多方而的,本文仪就其心理刻划,作一粗浅探讨。一《围城》素有“新儒林外史”之称。  相似文献   

2.
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父系文化里,男人垄断着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权力,形成了一个以男子为中心的权力场,女性被排斥在权力场之外,功名、富贵、利禄等等对她们来说已是久已逝去的梦想。她们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借助男人这个平台来间接操纵权力,以达成分享社会权力的愿望。作者以钱钟书《围城》中女性急迫地追逐男人为个案,分析中国女性在事业上所处的尴尬处境。  相似文献   

3.
《围城》是一部备受瞩目的小说,其作者钱钟书先生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学者"、"文化昆仑"。然而在这部广受赞誉的作品中,作家塑造女性人物形象时存在很大的偏见。《围城》创作中产生女性偏见的原因,一是目的性:作家独特的创作目的决定了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二是民族性: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对"中学为体"的钱钟书不可估量的影响,三是时代性:作家所处的时代无法逃遁的男权社会下作家的群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4.
钱钟书的《围城》首次发表的时间是在1946年到1947年间,而其后的文学史著作提到的不多,直到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把《围城》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才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围城》以其独特的思想和叙事风格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奇迹。小说以讽刺的笔法创造出一种既具有喜剧色彩又蕴涵现代哲学意味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5.
1998年12月19日,中国文学天空上的云彩被享有“学界泰斗、文化昆仑”之誉的作家、学者钱钟书先生驾鹤仙去带走了一大片。一年过去了,这一年里到底有多少人写了多少怀念他的文章,恐怕一下子难以统计。然而,这种热闹非他所愿,先生在生前要比他死后寂寞的多。 钱钟书先生1910年11月21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城内一书香世家。父亲钱基博先生曾任清华大学、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国立蓝田师范学院等校教授,是一位学富五车、桃李满天下的著名国学大师。钱钟书从小受到家学的  相似文献   

6.
生命空间是个体区别于他者的标志性维度。生命空间的良性划分是个体自由发展的首要前提。生命空间被挤压必然导致个体生存境遇和心态的改变,从而加重个体对非自由的体验;个体在精神与物质的两重范畴突围,却愈陷愈深。这种态势正是人类在现代社会遭遇的普遍性生存困境。在此语境下,《围城》精确体现了人类遭遇的尴尬。  相似文献   

7.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塑造的“另类”知识分子形象,更应该被当做精神典型、思想典型来理解,因为他们实际上是承载着作者对在历史上绵延泛滥且继续毒化当今社会的文化糟粕进行的深刻批判。批判的矛头所指的主要有重名轻实的社会评价;急功近利的行为取向;言行相悖的虚伪道德;明争暗斗的人际关系。目前社会中一些丑恶东西,比作品所批判的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就显示出作品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跨越时空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阐述了《围城》幽默的审美特征 ,即喜剧性、情趣性、超越性和智慧性及其审美内涵 ,认为幽默是一种人生境界 ,在审美态度上体现了对人对己不断完善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9.
知识分子话题在上个世纪的中国社会一直是一个令人百感交集的话题 ,恐怕没有哪一个社会群体像知识分子那样在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纪里经历了如此戏剧性的命运。文章概述了钱钟书和王小波两代作家代表作品中知识分子对自我群体认知的演变 ,在钱钟书笔下的那代知识分子身上总保留着一种传统知识分子的梦想 ,而王小波笔下的那代知识分子则力图打破这种梦想 ,用一种近乎醉狂的状态来重构知识分子的新人格。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由英雄时代向平民时代的蜕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东方蝃蝀的短篇小说集《绅士淑女图》是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海派文学的重要收获。小说写出了现代都市生活中中国传统家庭式微的命运及人们的情感百态;现代都市女性在日益崩溃的男性中心社会里物欲和性欲的自由;以及在这种“上下文”中对于现代都市生活已深具审美超越和批判意识的“都市少年”在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之间选择的“两难”境地。小说堪称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海派文学优雅文风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1.
钱钟书和张爱玲以天才作家的敏感创作了《围城》与《传奇》,突破了“五四”以来描写两性关系的范式;作品中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特点,是作家对人的整个生命状态的深刻审视和内心情感体验的传达;两位作家驱遣手中那杆或轻重或凝重的笔,给外在景物以一个动的生命或启示的精魂,这创造性的、成功的、丰富的意象,使读者领悟到一份挡不住的艺术感觉。文章从以上三个方面来探究钱钟书的《围城》与张爱玲的《传奇》的文学价值,寻找其文学表现手法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关于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争议由来已久。译者在翻译实践中选择何种策略对于成品译文影响重大。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应当综合运用这两种翻译策略而不是把它们分隔开来看待。而在操作中何时应当选择何种策略,则需要结合具体的翻译条件来确定。《围城》英译本是汉译英文本的代表作,其采取了何种翻译策略,是否得当,需要结合当时的翻译条件来分析判断。  相似文献   

13.
钱钟书的《围城》与卡夫卡的《城堡》 ,是具有可比性的两部文学名著。采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 ,以中西文化的对比作为思维的切入点 ,通过钱钟书与卡夫卡的“精神对话” ,来思考中西文化精神的差异性 ,进而引起人们对现代文化建设问题的思考与关注  相似文献   

14.
<围城>运用夸张手法,错位描写和心理揭示等方法,构成别具风格的讽刺艺术,表现出智者的调侃和深层的无奈.本文从文学评论的角度探讨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自问世到现在已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为有趣的司芬克斯现象,很多批评家都在为这个“谜”寻找谜底,然而这个谜底从来没有人能真正揭晓过。自接受理论问世后,千方百计地寻找文学作品终极意义的企图就不免显得有些幼稚可笑了。文学批评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并不仅汉是在解释作者或作品,而更多地还是在代表批评家所处的社会对作家作品作出解释,或者,干脆仅代表批评家本人说出对作品的见解或感受。随着时间、空间以及作为批评家个人的流动和迁移,得出的结论自然  相似文献   

16.
《逍遥游》按题目理解即为“逍遥”之“游”,这就是庄子想要展现的气象。但深入理解《逍遥游》却不妨从《齐物论》的“化”字入手,有“化”、不拘执,才能“游”。本文的正式讨论即以鲲鹏的“大而化之”开始。大鹏的“培风”、列予的“御风而行”中“风”的意象以隐喻的方式表明“道”具有使人的个体主体性“化”于其中的力量。《逍遥游》的后半部分都是在彰显“无用之大用”,庄子告诫我们要从有限有待的“小用”中退身而出,进入无限的道境,从而获得心灵的逍遥。  相似文献   

17.
《双桅船》是舒婷的第一个诗集,其中包括47首诗,大致上是1975—1981年间的作品。在文学界的评议和读者反应中,一般都认为,这个诗集可以看作是舒婷的代表作。 舒婷的诗,在当代诗坛,特别是在青年读者中,曾产生过较为广泛的影响。但是,如果我们并不满意于“朦胧诗论战”时期,诗坛的一片叫好声与另一些非难声所形成的噪声反应,那么,在风定潮平之后,对舒婷诗的艺术风格与精神内涵,通过细读分析,再作深入的探讨,就仍然是我们必须关注的工作。重读  相似文献   

18.
:90年代的市场经济和全球化趋势 ,使当年资产阶级在民族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再度凸现。资金积累不足与外来资本压力、政治因素影响与社会分配问题等复杂情状仍然是困扰民族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在新的语境中重读《子夜》 ,不仅可以为我们认识中国现代化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提供一个新角度 ,也有助于对《子夜》的艺术价值作出更全面、客观的评判  相似文献   

19.
20.
一八九八年问世的马建忠所著《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最近被作为《汉语语法丛书》的第一种再版了。为此,吕叔湘专门写了《重印<马氏文通>序》,提出了三点肯定的意见,即“收集了大量的古汉语例句”,“尝试指出其中的规律”,“常常涉及修辞”,认为《文通》还是值得一读。对我国这样一部最早的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