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契诃夫和鲁迅是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伟大作家。比较两位作家的两部短篇小说《苦恼》与《祝福》可以发现,他们在创作上有许多共同的特点都不约而同地把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不幸遭遇作为创作题材,以小见大,反映深刻的社会问题,都采用了冷静而客观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简练、独特的短篇小说写作技法,堪称短篇小说大师。但是,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两者在揭露、抨击社会的深度、广度、社会价值等方面又独具特色,各有千秋。比较他们的异同,可以从中找出许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2.
库尔特.冯尼古特虽被誉为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的代表之一,但他的作品中却往往蕴含着明显的现代性。小说《猫的摇篮》,在游戏般的情节脉络,片断式的表层结构和元小说的叙述模式的后现代框架下,采用象征手法反复突出"猫的摇篮"这一意象的虚无特征,揭示了他对荒诞世界里现代科技的无节制发展所导致人的日趋异化及人类生存状况恶化的忧虑,显露出现代性的痕迹。后现代与现代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不同于现代主义。后现代在对现代的背离和叛逆的同时,对其进行了有选择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广泛搜集日本方面相关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鹿地亘其人、鹿地亘与鲁迅以及中国新文学等问题进行实证考察。重新确认鹿地亘以"左翼革命活动家"和"左翼作家"为基点的多重身份及活动;通过《上海通信》三篇纪实文本,确认其读解鲁迅的左翼革命视角,他对具体细节的记述,具有历史价值;他对上海的感知显示了反战思想的某种渊源;他与中国左翼文坛的短暂接触,凝结了不少历史的细节场面,有助于还原历史的"现场"。 相似文献
4.
5.
鲁迅的杂文集《南腔北调集》是民国社会特定时期的产物,其“南腔北调”既是一个指涉参杂南北方音的名词,同时也是民国历史场域中一个具有更深层次内涵的文化思想隐喻.走南闯北的人生体验,汇聚成了鲁迅以多方言混合为基础的语言与思想观念,其语言和思想有诸多分歧,也有内在沟通,由此塑造出一个颇具民国性格的文人形象.从纷乱的语言到驳杂的思想,后者更为重要.鲁迅以杂文这一独特的话语方式,张扬生命个体的思想独立与自由,在民国文学天空中绽放出了璀灿的思想之花. 相似文献
6.
石一枫的《借命而生》以现实主义的手法,通过叙述警察杜湘东与逃犯许文革、姚斌彬的复杂纠葛,探讨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艰难历程。从20世纪80年代的"人道主义",到90年代的市场经济,再到21世纪的全球化浪潮,个人命运与时代转型密切联系。小说试图通过追溯历史来完成对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批判与反思,并为讲述"中国故事"与"中国经验"提供文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作为启蒙主义者,鲁迅是矛盾的。一方面,他认为要立"真人",传统这个"染缸"必须彻底清洗。但是,现实中传统的强大和毁灭的力度又使他清醒地认识到:小的变革的于事无补,大的变革的困难重重。于是他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与虚无。另一方面,他又根植于传统,强烈的忧国忧民的儒家情怀,使得他又"以血荐轩辕"的精神,在充满了黑暗的"无路之路"上寻求解决的探索之路。"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也是鲁迅此时最真实的思想写照。于是有了《狂人日记》的"序"中"狂人"治愈后的"候补"——绝望;有了日记文本中极力展示"狂人"在病中的深刻,并让她发出微弱地呼喊:"救救孩子"——向绝望中索要明天的希望。文本的分裂性,希望与绝望相互嘲弄所形成的结构反讽,正是鲁迅内心紧张的反映。我们认为,能在绝望中进行惨烈的抗争,才是鲁迅的伟大之处。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的《铸剑》完成于1926年10月,写的是眉间尺替父报仇的历史故事,是一曲为正义而复仇的壮歌。鲁迅写这篇小说与三.一八惨案有关,严峻的阶级斗争加深了鲁迅对反动统治阶级本质的认识。对于被压迫的民众,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呐喊自序》),要让爬着的奴隶站起来做人。在鲁迅看来,眉间尺、宴之敖身上潜藏着的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千年的生命活力,也是这部新编历史小说凝聚作者理想信念,高扬浪漫主义旗帜,书写火与剑的要义所在。 相似文献
9.
论"吃人"意象的象征意义--鲁迅《狂人日记》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狂人日记>中的"吃人"意象,作为鲁迅所创设的"个人神话",具有象征意义."礼教吃人",其实是指中国的封建文化在对中国人进行文化整合过程中,消解了人性而张扬了兽性,从而形成了典型的民族文化心态"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这便是"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所在. 相似文献
10.
基于鲁迅小说《离婚》中的农村女子爱姑这一形象以及1925年当时的社会背景,阐释鲁迅当时的民众观、社会观以及爱姑的思想性格与反抗斗争.并论及《离婚》与有岛五郎《该隐的末裔》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1.
人的自我中心与理性是现代性的两个主要推动力和特征,也是后现代着力批判的对象."人的自我中心"与现代"理性"具有种种复杂关系,这种关系造成了现代理性的种种问题和矛盾.理性只有重新获得德性维度和反省能力,才能在促使人的自我中心的发展之后,与感性和信仰一道,超越人的自我中心.而个人生活的重新社会化同时也是新的生活共同体的建立,则是现代性问题的化解之道. 相似文献
12.
14.
周明俊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1999,(4)
本文透过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关怀中国社科院的具体事例,得出了以下几点启示:1.中央充分肯定我国社会科学工作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所做出的贡献;2.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理论方向和科研方向;3.突出强调了社会科学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4.发展社会科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和“双百”方针;5.认真总结经验是社会科学的一大任务;6.要把中国社科研究机构办成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 相似文献
15.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校注本《红楼梦》,学术界简称为"新校本"。该书集全国多位红学专家之力,费时七年,最终于1982年出版问世,并成为深受读者和专家所喜爱的一个版本。在这三十年间,校注组的先生们和出版社的有关负责同志,虚心接受专家和读者的建议,及时吸纳红学研究的新成果,分别于1994年和2007年对该书作了两次修订。但"新校本"第3版中,仍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在正文方面:一是断句方面存在可商榷之处,二是存在错别字。在注释方面:一是存在该注未注者,二是有重复注释者,三是存在注释不太准确者。 相似文献
16.
王德威先生主张从中国文学内部来探寻现代性,提出晚清被压抑的现代性的著名识断,这无论是从把中国作为民族—国家的现代性叙述历史,还是“现代性”的古典定义而言,都有其学理上的渊源。但王先生将探寻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努力止于晚清而不前,视《红楼梦》已具有的现代性的因子于不顾,使这种被压抑的现代性一再被压抑,却是值得商榷的。《红楼梦》无论是“颓废”的叙事内容,还是革新的叙事技巧,都已开晚清小说的先声。从此意义而言,没有《红楼梦》,何来晚清? 相似文献
17.
《歧路灯》是一部有关生命教育的小说[1][4],是乾嘉时期中原地区的教育诗史。作者李绿园通过小说的形式,展示了乾嘉时期中原地区中产阶级的教育理念。小说以主人公堕入歧途又浪子回头的故事叙述,形象地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这三大生命教育的核心要素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作用逐一披露,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育策略,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8.
蹇先艾<在贵州道上>这篇被论者甚少开掘的"乡土小说"的游子"归乡"叙事模式,以觉醒的现代知识者归乡途中的"移步换景"构成叙事视点的转移,以游子直接或隐含的"外部世界"目光反观贫图、蛮荒的陋俗边地现实及山民们蒙昧的精神状态.用没有文饰的川黔方言形象而真实地反映了现代之初贵州乡村社会的痼疾病象:吸食鸦片、典卖发妻、军阅战乱、乡民蒙昧.在现代性视界内,生动地揭示了20世纪初叶贵州病象之源:边地之陋、人性之疾、文化之殇,聚焦了故土精神层面的贫困,淋漓尽致地展示了陋习影响的人性异化乃至丧失的悲剧,彰显了推动社会发展与改造国民灵魂这个现代性变革的重要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蹇先艾的<在贵州道上>可视为一部形象化的当时贵州社会文化世象图. 相似文献
19.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一方面,通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思想成果的指引,《手稿》的理论探索转向了现代市民社会的物质生活领域,以劳动异化来表征人类的现代性生存状况;另一方面,《手稿》以异化劳动范畴为纽带,批判性地贯穿了相互分离的古典政治经济学、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和法国社会主义思潮,初步开启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视阈。这意味着,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基本意义不是各个学科领域内部的思想革命,而是以现代性批判为母题的全新思想视阈的本质性开启。 相似文献
20.
《送冰的人来了》是美国伟大的戏剧天才尤金.奥尼尔晚期创作的重要作品。奥尼尔对上帝的质疑和对人类命运的思索在这部剧作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而这一创作意图的实现则是建构在对《圣经》文本进行原型引用的基础上。《送冰的人来了》不仅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众多暗示、隐喻和象征,一如《圣经》故事的惯用技巧,而且在标题、情节、人物塑造等方面也与《圣经》联系密切。在该剧的创作中,把《圣经》的内在精神融入到了作品的人物性格里。除了主要角色外,次要人物也都有着《圣经》原型,并且,他们对中心人物的形象起着鲜明的烘托作用。尤其在对剧中原型人物的解构和重塑中,奥尼尔揭示了神的缺席,也否定了宗教对人类的拯救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