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郊是中唐一位“苦吟诗人”。一般对“苦吟”的理解,是指诗人的反复推敲吟诵、字雕句琢。本文从诗人的悲剧命运及其诗歌文本中悲剧意境的创造出发,揭示孟郊苦吟的内部动因和外在表现。指出:时代的需要与诗人的个人才能的冲突构成孟郊诗境的“苦”;中唐道德沦丧与诗人先验的道德理想的冲突构成诗境的“清”;以上两种冲突造成的诗人的悲剧命运和悲剧性格,投射于诗句和诗境,就形成了诗人的“苦吟”和“清词”。受伤的孤鹤的形象是苦吟的内质;“寒”与“不欢”是苦吟意境创造的根据;高古、峭硬和新奇乃苦吟的外在表现。孟郊的苦吟,开启了中国寒士文学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2.
中晚唐的“苦吟”不仅是一种苦思的写法,还有更多的内涵。第一,苦吟诗人在人群上以科举穷士为主,内容上以吟苦及苦闷的消解为核心;第二,苦吟还体现了穷士诗人在困境中逆俗自立的不懈追求,他们或倚之科举及第,或倚之实现立言不朽的追求,或倚之寄托心灵、实现精神生命的延续;第三,苦吟还是苦吟诗人苦中作乐的生活方式与癖好,他们把苦吟与休闲结合起来,使苦吟成为一种颇有吸引力的写作与休闲自娱相结合的生活方式,有的苦吟诗人吟诗甚至达到了成狂成痴的地步;最后,苦吟诗人在风格上有苦吟以求怪奇和精妙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中晚唐苦吟格局中的诗僧的探讨,指出在当时诗坛苦吟之风日盛的情况下,诗僧能融入时流,促进苦吟之风,将苦吟变成一种生命的需要,其创作行为本身就体现出诗僧诗歌创作的热力。  相似文献   

4.
贾岛的人生有两个核心追求,一是应举,二是苦吟。前人对这两点论述较多,但是把这两点分别同其早年长时间的佛徒生涯放在一起考虑,就会发现这段经历对其应举与苦吟产生的不同影响。一方面,曾多年为僧的贾岛为何久困科场而执着不悔?原因在于诗名成为他新的信仰;另一方面,多年的佛门生活使贾岛可以把一种坚忍的苦行精神转移到诗歌的创作之中,这是苦吟习惯出现的根源。结论:在贾岛的人生历程中,应举是表层的现实追求,苦吟是深层的精神信仰,这两点决定了贾岛由僧还俗、终生苦吟不辍的独特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5.
贾岛的人生有两个核心追求,一是应举,二是苦吟。前人对这两点论述较多,但是把这两点分别同其早年长时间的佛徒生涯放在一起考虑,就会发现这段经历对其应举与苦吟产生的不同影响。一方面,曾多年为僧的贾岛为何久困科场而执着不悔?原因在于诗名成为他新的信仰;另一方面,多年的佛门生活使贾岛可以把一种坚忍的苦行精神转移到诗歌的创作之中,这是苦吟习惯出现的根源。结论:在贾岛的人生历程中,应举是表层的现实追求,苦吟是深层的精神信仰,这两点决定了贾岛由僧还俗、终生苦吟不辍的独特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6.
孟郊、贾岛同是中唐诗坛上的著名诗人,两人生活经历、遭际相近,且同以“苦吟”闻名于世,更兼诗风相似,再加上对当代和后代诗歌创作都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故许多文学史和诗评家常将二人及诗作相提并论。实际上,孟、贾诗还有着很大的差异与不同:从诗体来说,孟长于乐府古诗,贾则工于近体诗人苦吟来说,孟是为生活而苦吟,贾则是为艺术而苦吟;从对生活的表现来看,孟多是以批判的态度诅咒黑暗的社会与痛苦的生活,贾则是较多的欣赏的态度去艺术地反映生活;从诗风来看,孟诗为清奇僻苦,贾诗则为清深幽峭,表现出不同的艺术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这是颇为人称道的两句诗,它形容作者创作的艰辛和煞费苦心.但对诗句的作者,有的说是“苦吟”诗人贾岛(如 1997年9月13日《钱江晚报》上《工夫为文》一文,就指明贾岛是诗句的作者),有的说是诗圣杜甫.《佩文韵府》又说是唐代的卢延逊.该书“一’字下有“一个字”条,引《扪虱新话》云:“昔人于小诗皆旬锻月炼,至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者.”《佩文韵府》编者在引文后加按语曰:“此二句唐卢延逊《苦吟》诗.”  相似文献   

8.
“缜密”一品并非仅就风格而言,更兼有构思、磨炼等创作法度层面的内涵。此一命题源自《文心雕龙》之《神思》《练字》《章句》《镕裁》诸篇,是唐代诗格尚“法”的重要内涵之一和集中体现。就诗学脉络而言,既是对中晚唐“苦吟”之风以及诗格“磨炼”理论的一种呼应,同时也有针砭之意。“缜密”的要义是有法而又不拘泥,最终达致清新自然,浑成无迹之境。苦吟派和诗格家推崇大谢且以“池塘生春草”为化境的原因也在此。“缜密”因此成为唐人近体尤其是五律一体的应有之义,并由法度上升至风格、境界层面。  相似文献   

9.
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一个全面繁荣的高潮。唐代诗人在继承前代诗歌遗产的基础上,对诗歌语言是十分讲究的。像杜甫是发下大誓愿“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除那个“推敲”的典故外,还苦吟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卢延让也自咏自叹着:“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另外还有皮日休“百炼为字,千炼成句”,以及李贺“沤心沥血”的故事等等等等。总之,唐代诗歌由于经历了历史上长期的诗化过程,再加上唐代诗人  相似文献   

10.
苦吟既表现在"苦吟"的认真,又体现在"吟苦"的真诚.杜甫、吴嘉纪、臧克家作为我国诗史上三个最有影响的苦吟诗人,其创作在苦吟主体的平等视角、对民众苦难的深度开掘和揭示苦难民众优秀品质等方面一脉相承.在话语形式方面,他们都借境于乐府民歌而又各具特色,从杜甫的"新乐府"到吴嘉纪的"野人体"再到臧克家的"<烙印>体"具有继承发展性,但三点一线的个案演进并没有伴随苦吟诗歌在整体上从中世、近世到近现代的日趋繁荣.  相似文献   

11.
"苦吟"是中晚唐诗坛的一种特有诗歌现象,体现了诗人的生活之苦、思想之苦和作诗态度之苦.杜甫身处盛唐和中唐转折时期,注重学习和借鉴前代优秀诗歌遗产,使其诗歌显现了"牢笼百代"的特征,并重视诗歌创作的"求新",因此诗作新句纵横,而强烈的诗歌创新精神使其崇尚及注重格律的"苦吟"式作诗方式,"苦吟"风尚垂范后世,对后世诗人影响深远,逐渐形成了"苦吟"流派.这与其人生经历、由盛唐向中唐转折的时代风气有关,更与其对诗歌艺术追求卓越的创新理念有关.  相似文献   

12.
论元好问对陈师道“闭门觅句”作诗方式的误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闭门觅句”本是黄庭坚对陈师道作诗“吟榻”习惯颇有称赞意味的另一种称呼,此语一经元好问借用,却成了人们以为陈师道作诗雕琢陈腐的口实.后来的多种学术著作对此也进行了不无误导性的论述,以致长期以来人们以为“闭门觅句”是说陈师道作诗既无素材,是闭门造车,又无才思,是苦吟死作。对此,通过从分析“闭门觅句”的本来含义、辨析对“闭门觅句”的两种误解、剖析元好问论诗绝句的疑点三方面予以多角度的论述驳正,认为“闭门觅句”是陈师道锤炼诗艺的有效方式,自当给其以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师法、句律和苦吟构成了刘克庄诗法理论的基本内容。他主张取法广泛,重神似,求超越,但也存在着忽视生活实践和偏重模拟的倾向;他主张严守句律规范,整合唐音宋调,力求本色,以矫正浮滑粗率的时弊,但对于突破声律的创新则认识不足;他作诗重苦吟锻炼,要求“语意俱到,巧拙相参”,尤其注重诗意的精妙、委婉和创新,但更多还是侧重形式技巧方面。  相似文献   

14.
"苦吟"是中晚唐诗坛上开始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对古典诗歌发展影响重大.唐宋之际诗歌重镇南唐的"苦吟"之风产生了新的变化,"苦吟"诗作语言清丽淡雅、善于描摹物态,对传统诗歌意象的含义和作用进行了显著的再造.这一变化深刻反映了唐宋之际诗歌创作群体及其创作心态的演变,并对后世全新审美范型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自 8 0年代初以来 ,余三定教授在繁忙的教学之余 ,以一个学者应有的“虚静”心态 ,继承、发扬中国农民的勤劳和唐代诗人的“苦吟”精神 ,在文艺研究的道路上攀登、跋涉 ,一步一印 ,持之以恒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迄今 ,已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论文近两百篇 ,出版研究专著三部。世纪之交 ,在文艺研究由“中心”回归“边缘”、由“变态”回归“常态”的背景下 ,湖南省文联为了“检视和总结”过去的“创造成果” ,开创新世纪文艺繁荣的新局面 ,组织出版了一套《文艺湘军百家文库》 ,一人一卷 ,“主要入选对象是当前创作最活跃 ,成就突出的中、…  相似文献   

16.
晚唐五代"苦吟"诗风在诗学上的成就实际上就是当时的诗格类著述。对这些文献进行专门的文本分析,发现"苦吟"本身还具有通过对诗歌意象的"比物讽刺"式解读去寻绎作者对现实政治的关切的内在用意。而一般对"苦吟"的理解多从推敲琢磨诗句的技术层面考虑,虽然已经把握了"苦吟"本身具有玩味前人诗作以启发诗思和指导创作的内涵,但却忽略了"苦吟"实际上也有对现实政治生态深切关注的更深层涵义。诗格类著述在剖析诗歌意象所对应的政治内涵的同时,要求学者运用"比物讽刺"的方式去表达对现实政治的意见。还应注意,在"苦吟"风气下形成的诗格类著述实际上反映了诗学研究由外部诗歌文体职能向具体而微的细节问题转化的趋势,除摘句批评、章法理论之外,其"比物讽刺"观点其实是对古代诗学"比兴"传统的隐性张扬。  相似文献   

17.
臧克家作为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艺术追求在二十世纪的中国诗坛有其独特的个性与价值。他的现实主义个性化特质,突出表现在意象化的细节真实描写和诗歌语言方面的“苦吟”风格。  相似文献   

18.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的结果。总是让人陶醉,但其过程却总是那么的“苦”:悬梁刺股、凿壁借光、挑灯夜读。作为老师,也只好以这副对联来勉励学生.无止境地让学生“苦”下去,引发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糊里糊涂地记下来,费时费力地写下来,最后生搬硬套地“作”出文来。没个性.没真情,没实感,更谈不上什么创造。与外国的学生相比,“作”文的严重弊端暴露无遗。由此可见,语文教学要应用信息技术,逐步实现网络化.已是不容回避的话题。  相似文献   

19.
<正> 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江山万古潮阳笔,合在云龙百尺楼。 [集笺] 东野穷愁死不休《笺注》:《六一诗话》:“孟郊、贾岛以诗穷至死、而平生尤喜穷苦之句。孟有《移居》诗云:‘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是都无一物耳。”《隐居诗话》:“孟郊诗蹇涩穷僻,琢削不暇,真苦吟而成。其自谓:‘夜吟晓不休,苦吟鬼神愁。如何不自闲,心与身为仇。’”  相似文献   

20.
郁达夫创作中的生命苦质现象及其悲剧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篇:创作中的生命苦质现象笔者认为,郁达夫在有限的文学创作中将生命的种种苦质现象诸如“忧郁”、“悲苦”、“颓废”、“色情”、“感伤”、“自杀”、“孤独”等喧泄给人们,从而创造了一个充满主观病态的、富于生命终极意义的苦质艺术景观。文学创作中的生命苦质现象,主要反映在以下三方面:(1)作家自身对生命苦质具有独特的创伤经验;(2)作家在创作观上对生命苦质颇具美学偏爱与理性自觉;(3)作家在作品中对生命苦质情感显示主观泛情倾向。一般作家可能具备一、两个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