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挽歌是一种哀祭文体,其传统源远流长。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命危浅,文人开始大量创作挽歌。这些挽歌是士人对于生与死思考的艺术反映,由于他们的出身、地位、文化传统、人生观不同.其心态也表现了多元性。  相似文献   

2.
挽歌是一种哀祭文体,其传统源远流长。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命危浅,文人开始大量创作挽歌。这些挽歌是士人对于生与死思考的艺术反映,由于他们的出身、地位、文化传统、人生观不同,其心态也表现了多元性。  相似文献   

3.
挽歌,集文化和文学于一身,有着独特的魅力.挽歌与音乐紧密相连,哀挽之音感人是挽歌被纳入丧葬礼仪制度的重要因素;丧葬文化赋予了挽歌哀生悼死的意蕴,体现出古人生死观念的变化;行为挽歌与诗体挽歌的交织使挽歌在魏晋绽放出奇美的色彩.  相似文献   

4.
挽歌考     
挽歌是一种哀祭文体,集文化和文学于一身,因其悲哀感人的曲调,被丧礼所用。后成为丧葬礼仪制度的一部分。从此,挽歌就与哀生悼死结下了不解之缘。挽歌的判断标准与丧葬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挽歌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挽歌诗是中古时期挽歌诗的巅峰。本文首先从陶渊明挽歌题目和其挽歌是否为临终属纩之作进行判断 ,在此基础上分析陶渊明挽歌诗在魏晋六朝挽歌诗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力图从挽歌与挽诗的角度阐发陶渊明挽歌诗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儒家思想融入到律法之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律思想演变最为显著的特点.笔者认为可以拆分为三个阶段,包括经义决狱、援儒入律、引儒入律.类似提法学界讨论不少.但是具体到魏晋南北朝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本文认为经义决狱是儒家思想法律化的初步探索,援儒入律使得儒家思想法律化进入立法程序成为可能,引礼入律才是儒家思想法律化的最终归宿.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法律化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这无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自曹魏至北齐,这不是简单的时间变迁,这种变化更是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儒家经学在魏晋时期发生演变,而其传统地位在黄河流域仍得以继续.汉魏之际,汉学衰而郑学盛;魏晋之际,王学出而郑学衰.魏石经的刊刻,是魏晋经学史上的一件大事.随着西晋王朝的覆亡,王学亦为后人所弃,但儒学传统仍在中原地区继续传承.  相似文献   

8.
魏晋时期咏史诗形成了基本体式。其一,从四言和杂言纷呈发展到以五言为主;其二,表达方式从以叙述为主,发展至综合运用叙述、议论、抒情和描写等各种表现手法;其三,取材从专取一人一事,形成专咏与多咏并存的方式,并出现了咏史诗的旁支——怀古诗;其四,由主客体分离发展至主客体融合,特别是陶渊明以歌咏对象与歌咏主体人格理想高度一致的方式达到了咏史诗的极高境界。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陶潜《挽歌诗》三首,是凭籍了魏晋佛教“三世”神学想象才得以突破我国千百年来的《诗》《骚》传统,于现实人生之外另辟出一“幽冥”鬼世界来。抒写其前所未有的奇思妙想,使之成为了千古绝唱的浪漫主义杰作。  相似文献   

10.
鸿水 《社区》2008,(35):12-12
如果非要用什么暧昧的语言形容我对于《那一曲军校恋歌》的粗糙理解,想来想去,那就一个字:纯。如果多一个字,就是:很纯。再多一个字,就是相当纯,当然不是木糖醇。嚼木糖醇的人的爱情在那个年代是不复存在的,而在当今社会,至真至纯的爱情已经近乎绝迹。诚如海岩所说:在一个非常不纯的年代讲述一个纯情的故事,已经变得艰难异常。因为感动早就饱受讥讽,无耻早就正大光明。  相似文献   

11.
袁枚的生死观是其人生观的重要内容 ,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袁枚面对死亡具有达观的态度 ,其自作挽诗特别是邀人同挽 ,把死亡视为可吟咏的审美对象 ,作为获取审美愉悦的创作的契机 ,实乃卓特超俗之举。但这不等于说袁枚恶生爱死。事实上他不仅不厌恶生 ,而且对生是十分珍视留恋的。  相似文献   

12.
挽歌是古代丧葬礼仪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哀挽文学的一种特定体裁。但大多数挽歌是在丧葬过程中由乐队演奏的。挽歌镌于碑石者 ,甚为少见。新近出土的唐代墓志中 ,有一批挽歌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唐诗文献。这类挽歌主要有两种类型 :刻在墓志盖上的挽歌和墓志铭中的挽歌。这两种挽歌 ,无论是作者和哀挽对象 ,还是内容与形式 ,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唐代挽歌与唐代丧葬制度、礼仪习俗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也是我们认识并了解唐代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以新出墓志所载挽歌与传世挽歌进行比较研究 ,有助于认识挽歌特殊的文学价值与社会文化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汉乐府中存有一些当时用于演唱的挽歌曲目,如《薤露》、《蒿里》、《梁父吟行》等。这些挽歌歌辞能够在丧葬活动中实际演唱的情况,一改先秦"禁乐"的丧葬制度,佐证了汉代挽歌送葬的丧葬礼制。汉代挽歌之所以能够纳入丧葬礼制中,一是与董仲舒提出新的儒家礼乐观有关,他否定旧礼,为民间存在的丧仪风俗争得了合法地位;二是因为汉代挽歌具有一定的仪式功能,如安慰死者,规范活人的行为,维护上下尊卑的秩序等。  相似文献   

14.
宗法制社会的挽歌--论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是英国宗法制农村社会衰亡的一曲挽歌,其情调经历了曲折的演变过程欢快--忧郁--悲凉.这种情调的演变既饱含着他的乡土情结,又是他宗教情感和哲学思想变化发展的结果,同时,也与当时的社会变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时古希腊悲剧《美狄亚》的分析,论述了上古女性精神在父权社会怯则制约下走向消解的趋势。挖掘了女主人公强烈的角色冲突根源:即女巫所潜藏的暴烈性格和迷恋男主女从式婚姻种下的悲剧祸根。  相似文献   

16.
洞庭湖的美丽即将消亡,即使我曾经见过也只是擦身而过;当我目送她的背影时,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她渐行渐远。我的长篇小说《白吟浪》不只是一条用珠玑串起来的项链,更确切地说,她是一个花圈、一个花篮、一首挽歌,用来祭奠美丽而伟大的洞庭湖。  相似文献   

17.
开口与合口是反映汉语韵部发音情况的一组对称体系,是汉语语音性质重要的区别性特征。语音系统的发展变化会在开合口演变中得到相应体现,所以探讨开合口的变化历程有助于揭示语音的演变规律。唇音字从中古至现代所发生的开合变化情况,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古至现代语音演变的面貌,唇音字发生开合的变化,主要原因是受到唇音声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的魏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拟挽歌辞》中对死亡的思考正体现了他的“委运任化”的死亡观。本文结合魏晋文人创作挽歌诗的习惯和特点,试着分析《拟挽歌辞》所反映的死亡观和陶渊明思想的结合,论述《拟挽歌辞》在写作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从对后世文人挽歌诗的影响方面来说,《薤露》、《蒿里》要比《虞殡》、《绋讴》大得多。挽歌诗实际滥觞于《古诗十九首》十三。大量的挽歌诗中都或多或少用这种方式表现出了对丧葬礼俗的参与。  相似文献   

20.
挽歌是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薤露》、《蒿里》这两首乐府古辞经历了从挽歌到丧葬仪式的过程,在魏晋南北朝发展为乐府诗《薤露行》、《蒿里行》.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是曹操的《薤露》、《蒿里行》.在此过程中既反映了文学如何从实用走向抒情,又借此演变体现出挽歌在文学发展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