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但已开始衰落,这种表现首先体现在上层建筑的不断调整变化和各种社会思潮的不断涌现上,从而形成了具有明代特色的政治思想氛围,随后这种思想便自然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明代治安思想在特定的时空背景和社会条件下,也经历了一个由沉幕到开新、由专制到民主的发展过程。从法制、愚民、中庸、变通、民本五个角度分析,明代治安思想表现出了五个特点:刑用重典、求治防乱;道统天下、礼正纲常;情法交申、宽猛相济;审时度势、趋时更新;重民保民、以民为本。这五个特点是明代治安思想的基本概括,也反映出了明代治安思想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
明代妇女的二元性及其社会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社会存在着两种截然对立的现象,一方面,封建礼教束缚下的贞节观盛行,另一方面,明代特别在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价值观和风俗发生很大变化,妇女反礼教思想盛行。这构成明代妇女的二元性,即保守性与反叛性并存。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分别列举了明代妇女的保守性和反叛性的表现、剖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从中揭示明代社会的种种因素影响下的妇女社会地位的高下。  相似文献   

3.
明代的小说批评在当时小说大量涌现的情况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运用传播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明代的小说理论,可重新认识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思想(即其所体现的文学传播倾向):通过张扬小说的教育功能、史学价值和娱乐功能来推动小说的传播.这不光拓宽了古代小说批评理论的研究途径.又完善了古代文学传播的理论构建.  相似文献   

4.
《醒世姻缘传》是明代历史章回小说的典型代表,它对明代中下层社会生活进行了共时性、整体性的展现。以《醒世姻缘传》反映的厨婢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小说描述与各种史料的相互印证认为,明代厨婢呈现出数量庞大、分布广泛的时代特征,这与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奢侈之风的盛行息息相关。奢侈之风拉动了社会对家庭服务类厨婢的需求,而商品经济的逐步深入使这种需求成为现实,它一方面健全了厨婢买卖的市场运行机制,另一方面改变了社会上的思想观念,物质生活条件的考量冲击着传统道德的良贱分野。这一现象的背后也透露出明代社会女性生存空间的狭窄。商品经济尽管为明代下层民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生存空间和谋生机遇,但女性却被儒家两性体系中的“男外女内”原则所阻碍,她们不得不在家庭内部的有限空间中寻求适合的生存方式,明代厨婢的大量出现正是有明一代这种经济社会以及思想文化整体变迁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对商人和商业观念的改变,士人与商人这两个素少交往的阶层逐渐加强往来,并成为这一时期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尽管王学等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商人的认识,但是居于传统社会核心地位的士人和商人的实际社会交往活动却并非对等.明代士商交往,表明了士人世俗化倾向的加强.  相似文献   

6.
民本思想是我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政治思想,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有着不同的理论表现.在新时期民本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并要求一种新的社会治理模式--服务型政府与之相匹配.这种以民本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服务型政府有其特有的内涵和要素.  相似文献   

7.
近二十年明代旅游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尤其明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提高,商品经济发展,人们思想变得活跃,旅游活动空前普及化、大众化,形成了全国性的旅游热潮。近年来关于明代旅游的研究硕果累累,探究领域也颇广,涉及到旅游主体、旅游资源、旅游理论、旅游文学等方面,但于某些层面上也存在一些缺陷。本文就近二十年来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作一综述,希图方便读者,进益研究。  相似文献   

8.
以俗为尚 ,是明代通俗小说批评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尚俗观小说批评在明代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在语言论上 ,出现了由“近俗” ,“俚俗”到“通俗”的变化 ;在题材论上 ,存在由“俗趣”到“俗情”的变迁 ;在社会作用论上 ,有“娱俗”、“谕俗”之分。尚俗观的形成、演变与明代社会经济 ,思想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明代科举的发展特征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科举处于中国古代科举发展的鼎盛阶段,具有以下明显特征:完全与官学教育融为一体,形成了包括科考、乡试、会试、殿试和庶吉士考选在内的五级考试体系以及以科举功名为主、学校功名为辅的层级功名体系,科目单一和考试高度统一,防范和惩治作弊之制空前严密,分地确定解额和录取比例制度合理、完备,实行进士观政制度,规范性、包容性、适应性、公正性和吸引力都空前加强,明中叶后科举功名成为决定士子个人前程和朝廷分配政治资源的决定性因素。这既是科举制自身发展和明代社会内在要求的产物,也是明代统治者统治理念的反映和其高度重视的结果。既对选才和普及儒学文化尤其是促进社会稳定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也带来人力和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败坏和压抑人才、延缓了社会的发展进程等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渐衰落的时期。建国之初朱元璋手订各种宗规祖训,提倡“节俭爱养,藏富于民”的艰苦奋斗精神,曾一度出现了朝气蓬勃的景象。中叶出现了商品经济生产的萌芽,我国古代自然科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同时西方科学技术也由于传教士的传教活动已渗透到中国。明代统治达到封建社会官僚政治的高峰,极端的专制主义是空前的,其统治思想意识方面,程朱理学被推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明代政府实行许多强烈控制思想的措施,注重文化教育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使得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发展得更加缜密,为其巩固封建专制统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在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伴随着国际上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之后的两极格局的终结以及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深入转型,中国原有的意识形态体系受到了挑战;另一方面,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开始以一种独立的话语姿态出现在学术界,且伴随着一次次民族主义运动,对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发生着影响。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思潮,中国的民族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对同时期社会意识形态的缺失有一定的弥合功能,但也隐含着种种不确定性。如何正确认识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对于我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及意识形态的重建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扬雄在历史上一直是个有争议的人物, 在宋代表现得尤其明显。一方面他“宗经”“征圣”的复古主张被宋初的士人所推崇, 淡泊自守以著《玄》的品格为宋人所仰慕, 而同时他文必艰涩的文学主张为宋代的文学家所诟病, 屈身事莽的行为为宋人所痛批, 人性善恶混说也受到宋人的指责。他的历史地位随着宋代社会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有一个由圣贤到贰臣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引领我国当前社会生活实际效力上有弱化趋势,通过对孙中山民主思想的透视可探寻其原因。虽然孙中山民主思想对西方民主理论有创造性的发挥,但是无法掩饰其弱点:它没有充分考虑到理论受众体的社会实力和对理论本身的接受能力,造成理论与物质基础相脱离;它对理论内容和理论宣传形式没有很好地进行本土化改造,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这些不足印证并启迪了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在于生命力的激发,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植根于群众利益的深厚土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方式和宣传途径必须贴近群众;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具有无限延展的品质。  相似文献   

14.
作为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重要表征之一,网络恶搞已成为年轻一族展示个性的一种方式。一方面,它冷视商业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注重仪式抵抗,张扬自我;另一方面,却又无法远离商业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其宿命的归属只能是或趋向商业化,或迎合主流意识形态,呈现出最终被收编的态势。从后现代文化的视角进行观照,“屌丝”从虚拟世界进入现实生活,自有特殊的话语环境和文化归路。  相似文献   

15.
研究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不能不研究他的东方社会理论。一方面,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是以寻求无产阶级的解放为己任的,因而必须要把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都纳入他的研究范围;另一方面,从方法论的观点来看,作为马克思社会主义观之精髓和核心的唯物史观在研究方法上有一个从一般到特殊,再从特殊到一般的科学论证过程。深入研究在马克思主义中占有重要篇幅和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东方社会论,将有助于我们在更广泛的视野内来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观的方法论价值,在一定意义上也对认识和解决中国三农问题,进而对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和实践有重大、深远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贫困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经济问题,许多扶贫措施也主要是采用经济手段来试图解决这一问题.文章通过对一个背陇瑶村落50多年的社会变迁进行考察,认为生态环境的恶化是村民家庭贫困的重要原因,城乡二元结构制度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但作者更倾向于认为贫困是一种文化秩序的结果.扶贫工作在改善贫困人口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也把扶贫者的思想观念灌输给贫困者,由此而产生的后果之一就是富人或者强权者的财富观强化了贫困人口的贫困感,双方以一种合谋的方式制造了一套关于贫困的文化秩序.  相似文献   

17.
走向日常生活的审美意识形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审美与意识形态紧密相联,一方面,审美是意识形态的形式之一,另一方面,意识形态也多通过审美的方式表征出来。消费时代的日常生活越发呈现出这种联系的紧密。作为意识形态之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并非虚假意识,也不是对现实的虚幻再现,它并不提供逃避现实的乌托邦。审美意识形态再生产着真实的社会关系,是用来支撑我们“现实”的幻象建构;它形塑、组织、扩展并支配着我们的日常存在,是我们无从逃避的社会现实和社会存在本身。  相似文献   

18.
儒家主张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 ,在此环境中 ,以德、智、勤、公平竞争取胜 ,这个思想构成了东方文化的灵魂。健康的心理与竞争的公平维护了和谐的环境 ,构成了一个稳定的结构 ,从而保证了小农经济时代社会的稳定发展。但是 ,这个结构是封闭的、非开放性的 ,因此 ,其发展速度是缓慢的 ,又难以发生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革命文学论争"中鲁迅与创造社、太阳社理论家的争论的剖析,概括出了关于建构"无产阶级文学"的两种想象,并由此形成两种实践、两条发展线索:一方面,是对工人、农民出身作家的着意培养,对工、农、兵出身创作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则是用无产阶级意识的自觉形态--党的意识与意志来改造知识分子,创造为工农兵服务、为党领导的革命与建设服务的党的文学的持续努力.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从时代背景、历史任务、具体内容、社会作用等方面看,两者又是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邓小平理论不能完全融入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而邓小平和江泽民的理论思想却在这些方面是先后相继、紧密联系、相互融合、一以贯之的,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可以水乳交融地融入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之中,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可以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共同的主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历史定位的角度看,从准确表述党的指导思想的角度考虑,从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想发展阶段着眼,应提出并确立"邓小平江泽民理论"这一范畴,并以之作为继毛泽东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和党在新世纪、在社会主义历史新阶段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