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在职业指导过程中,我们通常把工作未满半年就早早跳槽,这张板凳还没坐热又换了新板凳的群体,称为"跳早族"。他们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自己想要怎样的工作和生活,在择业时先把就职公司规模、薪资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等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小龚就是这样的一位——小龚2009年毕业于上海某网络学院经济学专业,本科学历,持有英语四级证书、会计上岗证和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证。2010年2月,她开始第一  相似文献   

2.
正没有人会反对工作是为了赚取报酬,但是往往"谈薪水"成为很多人求职面试时最难开口的一件事,尤其是对初入职场的毕业生而言。因为大家觉得,在宝贵的面试机会中"谈薪资",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许给了用人单位一个拒绝你的理由。但在有些面试中,即使你一再避免"谈薪水",面试官还是会要求你正面回答这些问题。这时如果你还一再推脱,恐怕就会使自己显得软弱了。在谈薪水问题时,要注意些什么?首先,要注意税前税后。求职者要特别注意的是,用人单位说的月薪通常指税前收入,而求职者在谈及自己的薪资期望值时,通常指到手的收入。这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差距,薪酬越高,差距越大。因此在回答薪资期望值时,求职者有必要与面试官讲清楚这个  相似文献   

3.
现在就业形势严峻,不少学生大二、大三就未雨绸缪了——悦悦刚升入大三就开始考虑自己的前程。自己虽然不差,就读211重点大学会计专业,拿过一次奖学金,在学生会当过一个"小官",有过一些兼职经验,可现在所有大学生的简历上都有这些内容啊,感觉自己没有特别明显的优势。今年课不多,想利用这段时间快速地增强自己的竞争力,有什么办法呢?对了,不少同学手上有和职业相关的证书,自  相似文献   

4.
面试一开始求职者便“急吼吼”地直奔“薪水”这一主题,会引起主考官的不悦。反之,如果主考官在面试一开始就涉及薪资这一敏感问题也会使整个面试陷入僵局。因此,面试时双方如何谈及薪资大有技巧可言。  相似文献   

5.
工作一年多来,我发现自己并不是渺小的,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我能发光、发热……机遇在于时时把握这是一个真实的、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故事:和其他同学一样,大三一开始就疯狂地找工作。到处投简历,面试成了家常便饭,恨不得立刻把自己“推销”出去完事。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到了两个让我面试的电话,竟不约而同地定在了同一天的上午和下午。其中,约在上午的那家公司我已经去面试过一次了,是一家咨询公司,离我家也挺近的,这第二轮面试还真让我喜出望外,因为,同去的好几个同学都没有被叫到;而约在下午的那家公司,是我在早上睡得稀里糊涂的情况下答应去面  相似文献   

6.
我是上海行健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记得三年前,刚刚离开学校的那个时候,很担心自己的就业问题,因为就业竞争激烈,虽然我学的是外贸专业,但要找到对口的工作,就连本科毕业生也很难。所以,直到我被电信产业部所属的一家三产公司录用后,我心中的一块石头才落了下来。经过公司三个月的培训,我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知道怎么样用真诚的心灵来解答客户的每一个疑问,耐心地接受每一位客户的投诉。经过半年的工作实践,我开始找到了一种感觉,一种把工作做好的自信。为了更好地锻炼自己,我重新选择做销售工作。我向一家网络公司投  相似文献   

7.
“招,还是不招应届毕业生?”这个问题每年都会困扰着人事经理。如今的我已是公司人事部门中的一员,回想当年走出校园、初入职场的种种情形,一路走来,对于应届毕业生为什么会遭遇一些企业冷落,感受到了很多,也有了一些心得体会。虽然如今为应届毕业生提供职业指导的文章很多,但在这里,我只想就自己的求职和工作经历来谈一下,希望能给刚进入职场打拼的同学和即将就业的学弟学妹们提供一些参考。应届毕业生的身上到底有什么毛病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1.工作不踏实由于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很多应届毕业生并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工作,总是单纯地觉得自己的薪水应该高点再高点,公司应该大点再大点,于是对于第一份工作,很多人只是把它当作了跳板。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应届毕业生入职后,普遍表现不踏实,总是在伺机找寻下一  相似文献   

8.
仇荃 《成才与就业》2012,(Z2):99-101
案例临近毕业,眼看周围的同学升学的升学、实习的实习、就业的就业,王森却还拿着简历往来于各种校园招聘会和人才交流会。"我去应聘的单位不下几十家了,但不是薪酬太低,就是工作时间不稳定,所以我迟迟没有签约。"嘴上虽然这么说,王森私下里在与室友交流的时候却坦言,其实他也不知道什么工作适合自己,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一年前,就在班上的同学大都趁着双休日和寒暑假到各个单位  相似文献   

9.
"只要相信自己,努力地去学习,就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事!"人生总是有很多新的起点。2006年夏天,我踏上了我人生中的又一个新起点——结束三年专业学习,参加实习。工作并不简单清楚地记得那是2006年的7月11日,我来到珠海市维佳联运上海分公司,开始了第一天的实习。部门经理给我安排了第一份工作——把一些数据输入电脑,再把航线编号背一下,做完后就  相似文献   

10.
【误区一】实习并非打工很多同学会把实习与打工混淆起来,认为实习所得的津贴太少了,继而会产生种种抱怨和不快。其实,实习与打工的最大区别在于,实习赚的是经验而不是薪资。如果仅仅把实习当作一次赚外快的机会,那么久而久之就会影  相似文献   

11.
"能说说你的缺点吗?"这是如今很多公司面试官最爱问的一个问题,这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其实暗藏杀机——应聘者该如何回答,是说自己没有缺点呢,还是把缺点当成优点来说?来看看A、B两位同学的回答。  相似文献   

12.
由于小学时考进了双语班,所以我在一年级就接触到英语。回想开学第一天,老师教的"Jack"和"Mary"我都记不住,但这其实并不重要,英语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后来,我完整地学了两遍音标,每天清晨我还会听英语课文的磁带。当时,我背了很多文章,还有很多语法,这些至今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对英语的认识。我学英语用的是"笨"办法,就是背。记得那时候,英语卷子的最后总有五句中译英的题目,每次考试前老师都会给我们划出范围,虽然都是书本上的课后习题,可是加起来也有上百句。于是,有的同学打起了小抄,有的同学干脆任凭自己临场  相似文献   

13.
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固然是件很美好的事,然而很多时候这只能是个美好的愿望,现实情况是,由于能力、经验、经济压力等各方面的因素,许多人并不会一开始就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就算是自己所喜欢的,成年累月地做着同样的事情,还会真的喜欢吗?近来看到这样一篇新闻:深圳一家建筑设计公司一名26岁的设计师因不堪工作压力跳楼身  相似文献   

14.
正在很多人的眼中,脏、苦、累的环卫工作没有出息,干下去也是没有前途的,而从这7名大学生的选择中,我看到了如今一部分青年人已经彻底颠覆了"成功观"和"幸福观",将人生的过程看得比结果更重要。也许有一部分大学生选择去做环卫工人是"被迫"的,因为在就业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找一份自己向往的工作非常难,就像我,虽然有较好  相似文献   

15.
《新少年》2011,(Z2):18-19
多多熊:假期又到了,很多同学说:终于可以放开地看电视、玩儿电脑了!我的动物朋友们一直困惑这个问题:没有电,人们就不会娱乐,不会做游戏了吗?现在就让大家畅所欲言,讨论"不带电的娱乐"和电脑游戏哪个更有魅力吧!  相似文献   

16.
《成才与就业》2014,(Z3):78-83
不少用人单位的面试官反映,现在很多青年学生在面试中的回答惊人一致并且有"套路",让人觉得"很不诚恳"。比如让求职的学生回答"自身的优点和缺点"这个问题时,很多同学的回答为:优点是"认真细心",缺点是"对事情太认真,以至于有时候有点纠结"。还有一些学生为顺利通过求职面试,会事先学习所谓的"就业圣经""面试技巧";在回答面试官的提问时,他们会刻意按面试官的喜好来回答并展现自己。如:本来好静的同学极力表现得开朗外向,喜欢独自工作的人硬是装作团队精神很强,擅长执行而不是做决策的同学却说自己的领导能力如何受人赞赏……这真的是面试者的"本色"吗,还是经过了一定的"包装"?对此,你怎么看,你是否考虑过"本色求职"这一问题?如果你去面试,你会怎样展现自己;如果你已有一些面试经历,你是怎么表现自己的?  相似文献   

17.
"在实现理想时,你必须不时地与自己作比较,看看今天有没有比昨天更进步,哪怕只有一点点。"2006年夏天,当我的同学正埋头于书堆中,为参加成人高考而忙碌时,我却做出了令周围人吃惊不已的决定:放弃成人高考,选择就业。这个举动让很多老师和同学感到不可思议,成绩优异,担任班长和校团委副书记的我到底怎么了,是在逃避考试吗?当然我并不是在逃避,而是觉得有更广阔的天空在等待着我去飞翔。  相似文献   

18.
吃亏也是福     
小华毕业后到了一家公司,他明白只有尽快地提高自己适应企业的能力,才能增加他生存下来的砝码。可是他发现周围的员工似乎总是与他作对,对待他的态度都不是很友善,就工作而言,也没有安排一个发挥他特长的岗位。他疑惑不解:难道新人就要吃亏吗?幸好有一位老员工告诉他,吃亏能顺利地融入到工作团队中去。吃点小亏算什么,相比下来,是因祸得福啦。阿芳刚进公司的时候,认为自己是大学毕业生,身份自然不同,所以在报到的那天没有和前台接待小姐打招呼。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她很少用到“谢谢”等礼貌用语。渐渐地,她发现在工作中,同事们并不怎么认可自己能力,关系也很冷淡。后来她开始试着改善自己的言行,在工作过程中多用些对别人表示敬意的礼貌用语,这帮助她走出了困境。  相似文献   

19.
面对就业压力,很多学生采取的求职策略是"天女撒花",即不管什么公司招聘什么岗位,看到有招聘信息就投递简历,赶集似地应聘。曾听一位应届毕业生小张说:"管不了这么多了,先找份差不多的工作吧!现在哪有完全适合自己的好工作,先随便找一个,  相似文献   

20.
芸是我高中时的同学,论才貌,气质、风度都称得上是一朵"校花"。那时正值"大跃进",一哄而上的项目都因调整计划下马。芸的父亲失去了工作。她也就辍学进了一家街道小厂当工人。后来好多年没有见到她。只是听说她个人生活也很不幸,生了二男一女后丈夫就因病撒手人寰。她含辛茹苦地把子女抚养成人。据见过她的同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