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意图理论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J.R.塞尔(John R.Settle)的"言语一行为理论"(Speech-Act Theory,1969)出发重新探讨作者、文本及读者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笔者以为作者的意图与文学批评在解释学意义上是密切相关的,但是我们有必要对作者意向性(intentionality)的多层次性深入探讨.为深入讨论"忠于作者"或"忠于文本"的种种迷思,笔者受塞尔的启示划分了三类作者意图和源自这三类意图的三个层次的阐释意义.由于"以言表意"(10cutionary)的意图(标示为意图1)归属于外延的公共领域.而"以言取效"(periocutionary)的意图(标示为意图3)只能透过仔细阅读(而非重建)文本来获得,相对来说问题不大;这两层意图对应到文学作品的外延意义(标示为意义1)及上下文与背景相关的意义(标示为意义3).本文主要探讨"以言行事"(il-locutionary)的意图(标示为意图2),因为这与读者的反馈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尽管必须承认这些范畴经常僭越彼此的疆域.但是笔者本意不在严格的分门别类,而是提出探索作者意图和文学批评的一种新方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当下文坛一个重要现象是作家纷纷揭秘自己的创作意图、作品用心。作者意图是作品意义的重要来源,但并非唯一的来源。这种做法容易造成作者理解对读者意见的压制,进而损害作品意蕴的持续生成和深化。对文学解读活动而言,作者出场解释自己的作品就几乎消解了探寻原意解读方式的合法性。从理论和实践来看,文学解读完全可以在作者用心之外延展意义,甚至可以别有用心地挖掘、发明出原意之外的新内涵,进而提供"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吴耀宗 《东岳论丛》2011,32(7):5-14
在传统认知下,作家是生产文学的主动者,而文学史家则处在被动的位置,只能以接受者的身份去领会文本的意义与价值,从而为作家定位。然而,二十世纪下半叶文学理论的发展提醒我们,文学史家其实一直主动地参与生产文学。从这个角度去观察文学史上的鲁籍作家,或能更好地解释其文学如何被完成,如何存在于文学史家选择性的叙述与创造之中。  相似文献   

4.
德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弗朗茨·梅林在建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工作中具有突出的成就.他认为,社会主义作家的政治身份是参加社会主义运动,但他们往往是以作家的创作来参加这种工作的.文学创作不等于政治斗争,有它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不能简单地把文学创作等同于政治斗争的主要形式,也不能要求作家图解社会主义思想.在无产阶级进行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中,不能过高地估计文学艺术的作用,无产阶级艺术的新纪元必须是在无产阶级摧毁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体制并重建无产阶级的文化生产体制以后才可能出现的.这些思想,在今天看来,应该有重新研究和认识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互文性在文学中的意义网络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珊 《中州学刊》2008,(3):221-223
在文学文本中,相似的事件、场景、人物、意象、经验和感觉重复出现,构成了文本创作和阅读体验的基础.任何事实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于巨大的事件网络和链条中;任何意义也都不能孤立存在,必须依赖共生的语境和意义.只能用意义解释意义,而文本也只有通过参照文本才能获得意义.在互文中,既不存在意义的中心,也不存在一个超然的观察点.互文性理论可以避免从单一视角或纬度去孤立地对待文本,任何试图分析或解释文本的人,都必须参与文本的互动.  相似文献   

6.
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过程中,西方文学领域内寻求文学意义的解释经历了3次重大的转向,可以约略概括为作者意图说、作品中心说和文本阅读说.从作品到文本的概念转换过程中,对意义的理解也从单一的解释走向多元的解释,同一文本在同时可以容纳多个不相同的意义存在.  相似文献   

7.
张蓬 《学术研究》2005,(4):74-80
人类的存在须臾离不开科学意义上的知识的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福祉,也可能是暴力或控制.这种窘境缘于人类对知识论问题悖论本性的忽视,以及对知识作用的单纯张扬和科学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无限膨胀.知识论的问题就是对知识的可能与不可能的合理性的追问.历史上这种追问所昭示的是知识论问题的悖论本性,即依据知识的同一性原则,我们只能知道所知道的,不能知道所不知道的,既然如此,知道本身也就失去意义了;并且,我们何以知道什么是能知道的,什么是不能知道的?如此,知识论就陷入了不能自我解释的悖论循环.面对知识论问题的悖论本性,现实性、历史性、超越性的原则与视角,或许能为探究知识论的迷宫提供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8.
唐诗《哥舒歌》中出现的“临洮”一地究竟是指哪里?历来众说纷纭。《试解<哥舒歌>的中临洮》一文(见甘肃《社会科学》一九八三年第三期,作者司俊、司俭,以下简称《司文》),为我们指出了三种关于“临洮”的解释,同时又提出了不同意这些解释的新见解。这样一来,《哥舒歌》诗中的“临洮”,就有四种不同的答案,这就是: ①、甘肃省岷县;②、甘肃省洮潭县;③、甘肃省临洮县;④、青海省乐都县(即《司文》所谓鄯州临洮军之防线)。但是,正确的答案只能是一个,这就要求我们详细地占有材料,复原历史的本来面目,通过去伪存真,去揭示临洮地望的真实所在。  相似文献   

9.
诠释一部作品离不开作家的创作意图,<歧路灯自序>为我们提供了解读李绿园小说观的众多依据之一.本文从作者的创作意图、时代与个人经历、文本以及读者等几个方面来解读李绿园"教化至上"的小说观的成因.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诗歌阐释者们通过多种方式来追寻诗人本意,无一不是为了回归作者创作的真实意图,恢复创作的最初视野;而这种对诗歌同一性理想的追求又往往受到阐释学另一种观念即"见仁见智"的挑战。从中国古代诗歌阐释的同一性追求、多元化生成以及同一性与多元化的意义这三个方面辩证全面地论述诗歌阐释的同一性及多元化,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文学阐释本质上是一种个人追求,本不应该束缚于某种僵化的观念和方法,而应本着动态开放的精神来阐释,这样就会使文本本身以及作者、读者在众多纷论中展现出新的景观和更多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11.
文学史的发展告诉我们,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观念和相应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模式。每一时代的作家及其作品的全部意义,是不能仅仅以其作者和作者的同代人的看法来确定的。它有一个累积的过程,即经历代的无数研究者对此进行研究而论定。自然,今天的文学研究者有自己的特权,即根据今天的文学运动发展的要求,去重新评价过去的作家及作品。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把目光注视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上,力图去重新估价现代文学三十年的成就及不足,就不仅是由于中国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有着最密切的联  相似文献   

12.
弗吉尼亚·伍尔芙是英国现代文学中重要的意识流代表作家,致力于小说艺术的创新和实践。她在小说中尝试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试图去描绘在人们心底里的潜意识,同20世纪初英国传统小说技巧彻底决裂。她认为,现实主义作家“偏重物质”、“不注重精神”的创作方法写不出真实的人物,因而也就抓不住生活的精髓。在她看来,现代作家的真正使命是要“按照那无数的印象原子坠入人们头脑的本来次序去记录他们”,亦即让人物的情感、意识、思绪等不通过叙述者和评论者等外来媒介而直接源源流出,让作者“无踪可寻”。小说《邱园记事》是弗吉尼亚·伍尔芙变革…  相似文献   

13.
于光远同志的《试论社会主义生产中的C、V、M》一书第一次就社会主义生产中的C、V和M进行了全面、深入、广泛地科学探索,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境域。但是,正如作者自己指出的那样,书中某些观点尚待进一步研究。现仅就以下几个问题谈点不同看法,以就正于作者和同志们。  相似文献   

14.
作者通过谢辽沙这一人物追寻自己童年时代的影子,主人公大段地享受母爱的追忆是作家自小失去母爱的心理补偿。这个人物的设置体现了作者关于“家庭的思想”.小说通过家庭悲剧发展过程中谢辽沙反差甚大的变化,强化了这一主导思想,这是作者塑造谢辽沙形象的心理轨迹。对谢辽沙这个人物的艺术审视,既不能脱离分析众多人物的艺术视角,又要注意作者借助谢辽沙的特定地位,披露人物心理底蕴和揭示人物某些本质特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 社会的日益开放,打开了作家的视野,出现了多元发展的趋向,使我们已难找到文学发展的共同模式.在全国文坛异军突起的强大阵容面前,广东文学这几年来的确是被冷落了.广东文学界正陷入一种难以平衡的“涨落”的困惑中.纵观广东文学,我们不难发现,我省文学确实存在着许多的局限与不足.概括地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内容浅露,反映的生活面狭窄,语言结构粗糙(主要指中青年作家).造成这些不足的原因很复杂,但主要原因还应该从作家的文学素质方面去追寻.因为,广东文学就其总体的立足点来说,作家更关注的是社会的变革,以近距离描绘生活大潮为焦点,注重捕捉时代的足  相似文献   

16.
一 施莱尔马赫曾把诠释学定义为"理解的艺术",他认为理解不是一个机械的过程,而是如同艺术家创作一部艺术作品那样,是一个创造的过程;相对于文本是作者将其意图和思想加以外化的创造过程而言,理解可以说是对栽于作者意图更高的再创造.在这一理论基础上,他区分了两种解释,一种是"语法的解释",一种是"心理的解释"①.由此,使诠释学从当时的教条与独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正如伽达默尔所言,"心理的诠释"是施莱尔马赫对西方诠释学发展所作的原创性的贡献②.  相似文献   

17.
勃兰兑斯曾经说过:“文学史,就其本质意义上来说,是心灵史,是一个民族心灵的历史。”(《十九世纪文学主潮·序》)从这个意义上讲,通过文学作品来认识、挖掘作家的心灵历程,并进一步剖析作家所处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心理与美学思潮,从而像心灵史一样地去构建文学史,是完全可能而且必要的。最近一批青年学者撰写的《中国文人心态史》丛书,就很好地体现了这样的意图。而由池万兴、刘怀荣二位博士合著的《梦逝难寻———唐代文人心态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出版),则是这套丛书中颇富特色的一本。一、角度新颖,方法得…  相似文献   

18.
罗伯特博士应邀到一所大学为师生们做创新思维的演讲。他口若悬河,旁征博引,不时博得热烈的掌声。最后,他强调说:“要做好一件事,关键是要有信心,许多看来不可能的事情,只要你认准目标,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努力去做,就有可能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9.
对于合同解释,英美法国家合同实践中一直非常重视,产生了系统的理论和精细的解释规则.在英美国家的学者看来,合同解释并不仅仅是对合同条款不明确等情形进行的说明,而包括了更广泛的解释问题.合同解释的规则并不是法律,它们不能被一成不变地运用,当使用它们将导致不同的结果时,法院应当选用那些可以得出合理、公正结果的规则.英美法系国家合同解释的主要规则有:平意原则、口头规则、整体解释规则、同类规则、当事人不能从自己的错误中获利规则、对消费者有利规则、解释结果的合理性规则等.  相似文献   

20.
翻阅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或文论选,我们发现女作家的文论被忽略了。与男作家文论长于论说且宏大、系统相比,女作家的文论比较零散、感性且稀少。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稀少就不去发掘,因为零散就不作整理,因为感性就不作研究。反之,唯其稀少才见珍贵,唯其零散才需要整理,唯其感性才更见真情。本文从研究现状、存在事实、存在意义三个方面,发掘女作家文论存在的历史史实,研究其文论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