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在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存在论研究是一个核心领域。依照时间顺序,马克思主义存在论研究大体产生了三种类型,分别为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和生存论。在现代西方哲学界,海德格尔创立的存在论实现了存在论传统的现代转向。但是,后期海德格尔为了避免形而上学的误解,放弃了存在论。在他之后,西方哲学界的存在论研究趋于停滞。对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而言,既然已经承认马克思的思想具有存在论维度,就需要将这方面的研究继续推进。我们要反思现有的三种研究方式,并在批判地分析海德格尔思想转向的基础上,阐明生存论研究方式向历史存在论研究方式的转向。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与马克思在对人的本质进行重新理解的基础上 ,都实现了存在论的革命 ,他们不再去追求脱离了人的“超验本体” ,而是关注基于人的生存的存在。海德格尔追寻人的存在的意义 ,马克思关注人的存在的样态。海德格尔运用胡塞尔所开创的现象学方法 ,认为此在作为“常人”沉沦于世 ,存在被遮蔽了 ,他要寻求一种存在的“澄明之境” ;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批判地继承了辩证法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 ,人的生存状况处于一种异化的生存样态 ,必须对这种生存样态进行扬弃 ,达到一种自由自觉的生存样态 ,即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3.
历史唯物主义自诞生以来,已遭到了各种各样的曲解。历史唯物主义之被曲解,根源于西方近代存在论与当今资本世界的同构性。因此,把历史唯物主义从它的被曲解的状况中解放出来的可能性,就在于人们已有可能从存在论的境域中揭明并批判当今世界的本质原理。本文从“生产力”和“感性意识”等概念出发,分析、探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论境域。  相似文献   

4.
如果把本体论理解为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主流,即运用以“是”为核心的范畴、逻辑构造的哲学体系,那么马克思反对这种本体论。但马克思有自己的存在论,它的内容只能理解为人的包含自由变换的意向性关系在内的源始经验,也就是“自由自觉的感性活动”,在这一点上马克思哲学和现代存在哲学有可沟通的地方。从作为时间性源始经验的感性活动出发深化马克思哲学的研究,才能从根本上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现代品质。  相似文献   

5.
正如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被历史地遗忘一样 ,马克思共产主义的真正的科学性也被近代理智形而上学的本体论视域所遮蔽。在历史与现实中发生的对马克思共产主义的种种误解 ,是近代理智形而上学本体论基础的根本性危机在理论和现实层面的折射。因此 ,马克思共产主义的真正的科学性只能在马克思已经开辟 ,但却被历史地遗忘了的新的本体论 ,即存在论的境域中予以全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实践观的存在论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实践对主客二分的形而上学传统的超越为历史参照,以马克思的整体学说为宏观背景,并以对"异化劳动"的个案分析为微观透析点,论证了马克思实践观内在地包含着存在论的维度,并指出这种存在论的内涵主要在于:实践是人的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生存在世方式;实践包含人类各种各样的活动形态,由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改革、伦理道德实践、精神实践等多层面、多维度的活动方式组成,可以视作广义上的人生实践;实践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交往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7.
由于传统形而上学的主题是“存在者在”而不关心“无反倒不在”,所以它“遗忘”了存在,随着基础存在论尝试使此在“说”出存在的最终失败,存在论就陷入了“解构”自身的危险境地,其实质是现代性的暗中操作。存在论必须在现代性问题中为自身的合法性提供证明,而这直接就是如何适当安置现代性的问题。黑格尔哲学以思辨真理的形式建立了现代性问题的完整领域,所以马克思和海德格尔都与黑格尔思辨哲学展开了积极的对话。不同的是,马克思瓦解了黑格尔的内在性领域,将现代性问题拉回到“政治—经济”场域,从而构建了“政治存在论”;海德格尔则以更精妙的方式“重演”了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将现代性问题收敛在对艺术作品的“体验”中,推出了“艺术存在论”。二者以全然不同的方式完成了对存在论的合法性论证,适当安置了现代性,由此在海德格尔的“艺术之思”与马克思的“政治之思”之间发生了持续不断的“存在论”“争执”。  相似文献   

8.
重读马克思,可以看到,与列宁国家学说不同,马克思国家学说的深层次本质是新社会观.马克思以充分认识到社会决定国家作为起点,而在终点上通过主张国家将会消亡,他最终推崇的是社会的本源意义.对于马克思来说,终点意义上的社会有别于最初决定国家产生的市民社会,它以实现了无冲突的和谐社会作为重要特征,这也是他之所以提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终极目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存在论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蓬 《河北学刊》2005,25(6):5-9
以往的哲学都是独立于世界之外对世界的观照,无论是对本体的追问,还是对知识本质的确认,抑或是为人类的政治与伦理行为寻找合理性的说明,都没有离开知识论的立场,哲学都在历史之外。马克思从实践入手,让历史走进存在本身。马克思哲学的独特意义在于超越了传统的知识论视角,从历史存在论的进路,使哲学走进了历史。透过历史的门径,马克思哲学才与我们的时代生活发生着紧密的意义关联。  相似文献   

10.
陈立新 《学术研究》2006,4(8):34-40
马克思整合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的“活动”原则和费尔巴哈“感性对象性”原理,用“感性活动”来表述“实践”,从存在论原则上与近代思辨哲学进行了划界。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尤其需要把握实践原则的存在论意义,真正倾听马克思的声音,守护和弘扬思的事业。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消费理论与人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悦书 《学术研究》2002,2(7):53-56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批判性解读穆勒文本中“消费”问题 ,阐述了马克思的消费理论。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在本质上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 ,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一个与人的本质和发展有着内在联系的问题。充分认识这一问题 ,对我们现代社会和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儒学的人伦谱系围绕着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而展开,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自我在其中都有特定的位置和相应的德性之思。儒学还进一步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转化为自我与人伦谱系的关系,主张人伦谱系优先、社会角色定位。我们今天应该批判其以君、父中心主义为根本的等级性人伦,反对社会角色定位论,吸收其注重人际关系差异性、反对个人本位的合理思想。  相似文献   

13.
与传统的哲学人类学思想不同,布洛赫哲学人类学思想的基础是新的存在论,即"尚未存在的存在论".根据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11条命题,布洛赫把人的本质规定的两方面,即人的本质的可能性、任务与人的本质的隐匿性、鸟托邦特性有机地结合起来,由此揭示了人类生活关系的规范一实践取向以及历史过程和世界过程在人与世界的本质形成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论马克思人论中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内在冲突(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长福 《河北学刊》2004,24(1):50-55
本文从个人与其所拥有的众多属性的关系出发,对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的思维方式作了一番较为系统的考察,得到的基本结论是:马克思早期所树立的关于人的价值理想是个人所拥有的丰富的资质和禀赋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理想所反对的是把具有丰富属性的人变成一种片面的人,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人论富于反本质主义的意蕴;但与此同时,马克思又赋予了这一价值理想以"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一本质,在其后的思考中,在为人的价值理想探寻现实道路的过程中,他又进一步将人的本质规定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规定为物质生产活动,规定为资本及其运动的必然逻辑,从而回到了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轨道上。也就是说,在马克思的人论中,存在着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的内在冲突。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个人与其所拥有的众多属性的关系出发,对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的思维方式做了一番较为系统的考察,得到的基本结论是:马克思早期所树立的关于人的价值理想是个人所拥有的丰富的资质和禀赋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理想所反对的是把具有丰富属性的人变成一种片面的人,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人论富于反本质主义的意蕴;但与此同时,马克思又赋予了这一价值理想以“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一本质,在其后的思考中,在为人的价值理想探寻现实道路的过程中,他又进一步将人的本质规定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规定为物质生产活动,规定为资本及其运动的必然逻辑,从而回到了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轨道上。也就是说,在马克思人论中,存在着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的内在冲突。  相似文献   

16.
论马克思人论中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内在冲突(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早期所树立的关于人的价值理想是个人所拥有的丰富的资质和禀赋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理想所反对的是把具有丰富属性的人变成一种片面的人,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人论富于反本质主义的意蕴;但与此同时,马克思又赋予了这一价值理想以"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一本质,在其后的思考中,在为人的价值理想探寻现实道路的过程中,他又进一步将人的本质规定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规定为物质生产活动,规定为资本及其运动的必然逻辑,从而回到了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轨道上。也就是说,在马克思人论中,存在着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的内在冲突。  相似文献   

17.
刘远传 《江汉论坛》2007,1(12):37-39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的真正的人类终极关怀的人文情结是最伟大而现实的人文关怀.马克思一生的理论和实践都是为了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这个终极目的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终极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本体论基础.我们党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是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思想的具体运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路径:社会的发展要依靠科学,科学的发展要依靠人的发展,人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主体基础,人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力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需要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18.
马书波 《齐鲁学刊》2003,3(1):84-88
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双向互动、具有一致性的历史发展过程 ,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的发展 ,社会的发展也依赖于人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的特定历史条件下 ,人的全面发展获得了全新的含义。社会主义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保证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自多利羊出生以来,围绕克隆人的各种讨论一直是社会中的热点问题.但讨论的主要内容是具体的伦理、道德及法律等问题,而克隆人作为人向自身挑战的代表,实质上涉及的是人应如何认识自身、如何认识人的本质等问题.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出发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可知,克隆人的出现为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丰富并发展了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人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泽民人学思想深刻地渗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其根本出发点是"以人为本",在实践中落实为"以民为本".江泽民人学思想对21世纪中国建设属人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其终极目标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使主体臻至自由之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