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朝富  隋有实  梁玉军 《创新》2014,(4):120-125
近年来,南宁市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病人虽然仍以2040岁人群为主体,但是老年人携带者/病人的比例较其他年龄层的增长速度更快,艾滋病疫情老龄化趋势明显。尽管南宁市对老年人艾滋病防治工作采取了多种举措,健全了多项机制,但是具有针对性和特殊性的长效工作机制仍缺乏,加之老年人群体在意识上的欠缺,导致南宁市老年人艾滋病的防治工作成效仍不明显。对此,专门研究探讨针对南宁市老年人艾滋病疫情遏制与防治的对策、方法就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相似文献   

2.
正宁夏平罗县老年协会自2009年成立以来,注重发展壮大组织。将触角向乡镇、社区、农村延伸,动员吸纳老年人参与协会各项活动,发展会员近500人,并采取多种方式增设体育设施和运动项目,广泛发动更多的老年人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增强支部的凝聚力;组织业余健身活动,丰富老年人业余生活。太极拳、太极剑、功夫扇、木兰扇、柔力球、健身操、平衡养身操、门球等活动小组,常年活跃在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心理保健的目的是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老年人能度过一个愉快幸福的晚年,并能从容面对死亡,给人生一个圆满的结局。一、确立生存意义人贵有自知之明,老年人也一样。孔子自称:吾十有五而志于  相似文献   

4.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将给社会与家庭带来各种压力与负担,要使老年人成为社会的财富而不是负担,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失衡是影响老年人心态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通过老年教育的方式对老年人进行心理补偿,将极大地缓解老年人的失落、抱怨与遗憾,为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生存需要。老年人为了维护与延续自身和家庭成员的生存,对客观物质条件、社会情境产生种种需求,称为生存需要。在生存需要内容方面,老年人一般满足于多年来长期形成的生活模式,对衣食住行方面没有过高的要求;在满足生存需要方式方面,大多数老年人仍然停留在用自我服务代替社会服务的水平上,而在生存需要核心方面,身体健康是老年人生存需要的核心,而饮食、文化、娱乐、挣钱、休息等满足生存需要的其他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的。社会需要。老年人为了适应社会、享受生活乐趣而产生的人际交往需要,称为社会需要。它包括老年人对文体活动的…  相似文献   

6.
人们常说,“越老越糊涂”,“越老越古怪”,看来老人的性格和中、青年相比,的确有一些变化。俗话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又说,青少年“戒之在斗”,中年“戒之在色”,老年“戒之在得”,都说明了老年人性格与青壮年时期有所不同。至于是不是“越老越糊涂”,“越老越古怪”,当然是不一定的。老年人的性格对人际关系有很大影响。人总是要老的,老年人也总是要同中年人、青  相似文献   

7.
2012年1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下简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同日由胡锦涛同志签署第72号主席令颁布,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2月8日,民政部下发了《民政部关于学习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民发[2013]29号),就学习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下简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工作,进行专门部署。解读之一:出台背景《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自1996年10月1日颁布实施。为了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应对人口老龄化要求,解决近年来老年人权益保障中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基础上,全国人大常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与闲暇生活问题日益突显。本文运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对湖北省长阳县387名农村老年人的问卷调查与结构式访谈,运用单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双变量交互分析,探讨当前农村老年人的闲暇生活状况,发现农村老年人闲暇生活普遍不丰富;文化程度、收入状况、照顾孙辈与农村老年人闲暇生活质量关联颇深,而性别、田间劳作与农村老年人闲暇生活质量不存在明显关系。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还提出提高农村老年人闲暇生活质量的一些建议,从而促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老年人收入状况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省老年人的收入状况明显存在着性别差异.表现在:离退休金水平、不从事社会劳动的人数比例、离退休金以外其他各项收入状况、各项收入均值、全年总收入状况、银行存款状况、接受帮助状况以及主要生活来源状况等等方面.这些方面均反映出:女性老年人的收入水平明显低于男性老年人;女性老年人在经济生活的自立性、独立性上远远弱势于男性老年人,而在对家庭其他成员的经济依赖程度上则远远高于同地域的男性老年人.  相似文献   

10.
设置服务菜单。调查发现,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倾向于自主居家养老的方式,但是由于现在的家庭结构、规模正在发生变化,家庭的养老功能已趋于弱化,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因此,该区通过与媒体的合作成立"小棉袄"惠老服务中心,下一步将不断整合社会上的各种服务资源,针对不同的居家养老对象按照"老有所需,我有所为"的设想提供多种服务方式,为老年人提供低偿服务套餐及个性化的服务菜单,全方位打造居家养老服务。商谈服务实体。由浙江老年报牵头与愿意提供服务的服务实体洽  相似文献   

11.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问题,中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压力已经显现,并将随着老龄化的发展而不断加重。机构养老成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的选择。为了了解机构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状况,笔者对长沙市F区敬老院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老年人对敬老院的日常生活照料满意度较高;但老年人精神生活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如:社会交往少、精神负担重、敬老院精神服务能力与水平有限等等。要改善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状况,一是要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二是建立专业的社工站,拓展老年人精神生活的专业支持;三是构建多元服务模式,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四是建构老年人社会支持网,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问题,中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压力已经显现,并将随着老龄化的发展而不断加重。机构养老成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的选择。为了了解机构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状况,笔者对长沙市F区敬老院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老年人对敬老院的日常生活照料满意度较高;但老年人精神生活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如:社会交往少、精神负担重、敬老院精神服务能力与水平有限等等。要改善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状况,一是要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二是建立专业的社工站,拓展老年人精神生活的专业支持;三是构建多元服务模式,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四是建构老年人社会支持网,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邓万春 《社会工作》2011,(24):15-18
农村老年人进城养老是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农村老年人口分化而出现的社会养老新问题。农村老年人进城养老对现行的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照顾等养老模式形成挑战。应对农村老年人进城养老问题,在制度层面需取消城乡二元户籍限制;在养老服务理念和方式上则需社会工作的介入和干预。  相似文献   

14.
陈虹霖  吴晓薇 《社会工作》2019,(1):99-108,112
在当今科讯飞速发展的时代,老龄化社会的挑战与机遇并存,老年人群体的多样化需求为科技和服务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而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平台等技术的应用和助力下,老年人的科技辅助产品更新迭代、日新月异,但在"科技银龄经济"日新月异发展的过程中,技术也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困扰,一些科技产品和IT服务因为设计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老年人的主体性而使老年人群体产生数码疏离。本研究与两个非政府组织合作对老年人进行数码赋权的干预,结果彰显了以案主群体需求为本的科技与服务设计的重要性。基于该干预研究,研究分析了科学技术与人文价值观的矛盾,并描述了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教育中师生对老年人数码赋权的回应。  相似文献   

15.
养老护理是指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的各种照料和服务,包括生活护理、医疗康复护理和心理(精神)护理等。它是适应人口老龄化、为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而兴起的社会福利服务事业。深入研究养老护理,对于规范养老护理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21,(1):89-96
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对居住安排与农村老年人幸福感的关系展开实证研究,发现同住在农村地区确实能够提升老年人幸福感,两者发生作用的内在机制是:同住增加了代际间见面机会而作用于老年人幸福感。在进一步控制了居住观念这个文化因素之后,发现农村老年人和子女同住只有在主观上也认同同居时才能产生幸福感收益,从而支持了文化观念是居住安排与老年人幸福感发生联系的重要调节因素,这些发现在政策上启发:农村老年人的最优居住安排应与农村老年人的居住观念保持一致且能够增加代际间见面频率。  相似文献   

17.
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研究发现,老年人收入贫困的发生率较高,贫困人口规模巨大,贫困状况令人担忧.全国低于国内低保线的老年人口为5576万,相对贫困老年人口为7698万-8959万.并且,中国老年人贫困发生率呈现“三高三低”的结构特点,即农村高于城镇、女性高于男性、高龄高于低龄.贫困发生率随着老年人自身教育水平的提升而降低.此外,独居老年人和农村空巢老年人更是收入贫困的高发群体,需在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并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北京市老年人的居住安排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00-2010年北京市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比例在下降,而独居和只与配偶同住的比例在上升,由38.74%增至58.17%,老年人空巢居住的特征越来越明显。目前,老年人的主要居住安排方式已经由"三代同住""与儿子同住"转变为"只与配偶同住"。2010年将近三分之二的老年人不与成年子女同住。一些主要的人口学变量和社会经济变量可能会和老年人的居住安排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为支持子代家庭发展而进城的"老漂族",在完成阶段性家庭任务之后面临选择:进城还是返乡。聚焦于返乡"老漂族"的流动实践,探讨城市和农村两种不同的空间对老年人自我实现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居住空间的寄居者、生产劳动空间的依附者、家庭政治空间的受气者、城市外部空间的闯入者,共同形塑了城市空间对老年人的约束机制,被围困的主体状态深度影响了老年人的自我实现。与此相对,围绕土地的居住和生产劳动、熟人社会的主体塑造、村庄政治空间的价值升华,共同形构了乡村空间对老年人的赋能机制,深度扎根、尽情舒展和主体扩大帮助老年人走向自我实现。乡村振兴的稳健推进有利于进一步激活乡村空间对老年人的涵养作用。  相似文献   

20.
非正式支持是解决老年人问题的重要方式和资源。中国老年人在选择非正式支持资源时会受到血亲价值观的影响,在总体上表现出网络中的血亲核心性、心理中的血缘偏执性、关系中的血缘扩展性、目标中的需求综合性和交往中的伦理交换性等特点;而在具体实践上则形成了两类资源、区别性功能、递降式选择的基本模式以及不断分割非正式支持资源网络的文化特征。这种选择模式和文化特征既有利于老年人在一定程度上利用非正式支持资源,也限制了老年人对非正式支持资源的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