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讨论了藏文文字识别与规范化,藏文文字规范化与手写藏文文字的关系,进而提出藏文文字识别与规范化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梁成秀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4,25(5):28-31
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藏族文化。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西藏传统文化典籍的编辑特点和编辑体制,从中反映出编辑活动在西藏传统文化典籍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4.
周志燕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3,(6):9-13
藏文的创制方便了藏族文化的记录和传承,推动了藏族社会的发展.藏文得以记录和保存得益于书写载体.本文从藏文书写载体出现的背景着手,梳理汇总书写载体种类,对书写载体存在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力图呈现藏文书写载体基本概况. 相似文献
5.
6.
7.
县级政区地方在行政区划中是最稳定的,这也使县名命名方式有其自身的形成特点和命名规律。对县名命名方式的考察有助于政区演变的研究。因此,通过一定的分类原则,对山东省古今县名进行归类分析,全面考察山东省古今县名的命名方式,主要从自然条件和人文方面两大方面,再分项归类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规律分析,初步总结出普遍性与稳定性两方面规律。 相似文献
8.
唐五代时期的民间通俗典籍绝大多数已经亡佚,令人已无从探究其原貌.软煌文献不仅存有相当数量的民间典籍,而且这些典籍又为卷子本,保留了宋代以前书籍卷子本的原始面貌,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虽然这些卷予绝大多数为残卷,但其中一些残卷所存序文,为我们进一步考察史料提供了很好的文献校勘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历史上,鲁迅先生受人们崇敬。他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以及文学家,更是第一个倡导图书装帧并在自己的书籍中实践的作家。本文从鲁迅的书籍装帧艺术的时代背景、风格理念、视觉要素以及鲁迅对图书装帧设计思想的贡献等方面作了分析,旨在站在时代的历史背景下客观分析鲁迅图书装帧设计风格理念以及对民族性的继承和图书装帧设计思想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11.
苏全有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8-26
中国古代书装史研究成果有近百种,其中最集中的是图书装帧形式,视角较为独特、新颖的,有文化、对现实的影响、装帧与时代的关联等。不足之处主要是学界存在不少重复介绍古书装帧形制的作品,具体内容、理论方法、认知模式、资料整理、研究队伍与结构等亦有待改进之处。 相似文献
12.
宋人御夏"议边"专题文献对于研究宋夏关系有重要价值,但绝大多数都亡佚了,王应麟在《玉 海》中对此类文献有集中总结,个别宋人的传记资料中也有记载。 相似文献
13.
14.
通过归纳和研究传统工艺典籍中符号学思想的相关理论,可以总结出在产品制造行为中的设计符号学指导原则.这些思想体现了现代符号学的关联性(共时性)原则、历时性原则、切分性原则与替换性原则.通过分析古人对"文"与"质"之间关系的思辨,可以看到古人对待产品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的态度,即"饰不可过,亦不可缺,唯取实宜耳"是古人对待文质关系的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15.
杨孝容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3(2):69-73
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学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一方面,佛教逐渐演变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特别是从文学上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文学辅助佛教弘传并融汇于中国文化,两者相互作用,初始借文学以宣扬佛教,渐趋达到佛教意识,对正常文学式样的有机渗透,文学不再表面化地宣扬佛教教理,而是在其意境中把人们引向空寂的世界。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印度河科希斯坦地区,以及流经该地的印度河及其主要支流的地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法显自陀历国至乌苌国的旅行,以及宋云、玄奘关于这一段路线的记载作了探讨。本文还介绍了奥雷尔·斯坦因1941年对这一地区的考察。 相似文献
17.
王宏岩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使我们在哲学层面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认为在哲学自然观和生态科学发展的过程中 ,产生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历史的必然。并从唯物论、辩证法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特征 ,对其自然观进行了多维度的阐释 相似文献
18.
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仍是我国到2010年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目标之一,形成规范的有效的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是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现代企业理论的一般出发,探讨建立国有企业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尝试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李发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10,12(1):88-92
古籍整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文字训诂是进行古籍整理的基本功。用训诂方法整理古籍可以从三方面入手:第一,订补出土文献释文之误;第二,订补传世训诂材料之误;第三,补充前贤时修释义之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