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五四时期,文学领域受平民主义的影响掀起了平民文学的热潮。周作人是平民文学的首倡者,曾经将平民文学置于与贵族文学二元对立的位置,用普遍和真挚来界定平民文学的特点。但是当平民文学运动如日中天时他却对平民文学颇有微词,并试图调和它与贵族文学的关系而提出了"平民的贵族化的文学"的主张。这种前后态度差异的原因一向被简单地认为是受其中庸之风的影响,但实际上,一方面,这是平民主义思潮自身发展使然,另一方面也是周作人的思想对这种发展做出调整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平民的救荒意识是指平民在救荒过程中对社会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建立在平民的生存与环境、人口冲突之上,包括对官民关系、绅民关系、儒家思想、宗(家)族关系、风俗信仰的认识.明清时期平民的救荒意识和其生存状态、生产能力、生活水平紧密相连.明清时期平民占据了整个社会的绝大多数,这个群体的救荒意识是当时最普遍的救荒意识,其救荒意识不仅维持在饥荒的特定历史时刻,而且在未荒中也保留了这种忧患意识.这种救荒意识为研究明清社会状况提供了新的观察角度.  相似文献   

3.
胡适认为中国文学进程呈示出平民文学或白话文学与庙堂文学或贵族文学两条并存对立的流变线索,而平民文学或白话文学则是贯穿始终的富有生气与活力的线索;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有意识地以革命的方式继承并推动平民文学或白话文学的健全发展,而"平民文学"则成了文学革命的义旗与主潮,虽然20世纪中国文学走过曲折之路,但是"平民文学"仍在与"贵族文学"的抗争中顽强地屹立于文学多元格局之中轴.  相似文献   

4.
没落贵族家世与大上海洋场社会的生活背景造就了张爱玲的贵族气质和平民气质。文章一方面从作者的身世、没落贵族形象来分析两种气质的融合,另一方面从作者关照生活的态度与作品呈现的精致情趣、语言特色等揭示出贵族气质与平民生活的审美距离。两种气质在张爱玲身上既不能完全分离,又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5.
共和之初的罗马为了生存与发展,不断地与强敌抗争,在短短的300多年中,罗马就由台伯河畔的小城邦一跃成为囊括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罗马民族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个人的事业与国家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忠勇卫国,甘于牺牲”的爱国奉献精神,从而有效地推进了国家的扩张进程。  相似文献   

6.
路遥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小说曾经激荡起数代人的理想,至今依然受到许多读者的青睐.他始终关注普通百姓,具有强烈的而独特的平民意识,并以此为自己的创作指引.路遥的这种平民意识有其自身形成过程和特点,同他的作品、人格、精神气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就针对路遥的平民意识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7.
在自媒体时代不请自来之际,传统的编辑角色正遭遇空前的挑战而呈现出新的变化样态:一、自媒体时代的编辑不把改造人性当成生活的前提,而呈现出角色公民化趋势。二、以自媒体文学为例可知编辑角色公民化,符合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人性原则。提出自媒体时代的编辑角色公民化趋势这一议题,旨在探讨21世纪的编辑出版业特别是中国大陆的编辑职业,其文化生产及审美创造价值究竟何在?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共和罗马的阶级分权理论和实例基础上,讨论了共和罗马的政党政治。认为在共和时期的罗马,存在贵族党和平民党的对立与合作,前者的党首为执政官,后者的党首为保民官,形成阶级分权的局面。平民制定的《关于任职最低年龄的威流斯法》排除了贵族党的成员少年高位的可能,建立了晋升阶梯制保证被选的官员具有统治经验。但这一法律不适用于保民官,由于保民官的立法权与执政官不相上下,这诱使一些贵族阶级的成员通过收养转成平民身份,从而获取保民官大权,由此形成了少年保民官与壮年执政官的对比。少年高位者在给罗马政治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非理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教育进步主要表现为受教育机会的扩大,即教育民主水平的提高。日本通过中古代时期贵族教育向平民教育的转化,特别是近代明治维新时期平民教育向义务教育的演变,迅速实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化。辨证的分析日本教育进步的发展历程,具有一定的积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知识理性为标准衡量孔子与早期儒学,或让儒学承担开出科学民主的重任,乃至把孔子解释为革命的先行者,实都偏离了孔子创学的初衷.孔子与早期儒学的初衷或本怀,为人文教养、贵族性的精神气质的培养.这种培养所致力于塑造的人的品格,一方面是理性的,由是得以不会迷失在宗教激情的狂迷之中;另一方面又仍然是信仰的,由是得以不致于坠入功利性计度的污浊里.孔学主礼乐兼重而以乐以情为"天",表明孔子不是政治人物而为一重教养的性情中人.及至春秋战国的社会历史发生了由以贵族为主要构成至以平民为主要构成的演变,理性拒斥信仰而被工具化,才有职业政治家的出现;宗教拒斥理性而仅诉诸激情,才有一波又一波的革命.人文教养的崇高性与历史演变的正当性呈现出一种紧张性.  相似文献   

11.
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实现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变。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我国“九五”期间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本文从这一事实出发 ,分析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以及对我国社会的影响 ,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于1901—1911年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等多个方面,始称“清末新政”,它的实施开启了中国走向初步现代化之路,这些改革措施也涉及到了体育领域。本文通过考察在这一时期确立的军国民教育的体育思想,认为它的确立大大促进了国民体育意识的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整个社会重文轻武的状况。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老年型社会,独生子女的增多,“核心家庭”的出现,影响了老年人精神性权益的保障。文章阐述老年人精神性权益内容、分析难以得到保障原因、介绍以“核心家庭”生活模式为主的美国是如何建立老年人精神性权益保障制度,并提出完善我国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公民双重国籍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现行国籍法不承认双重国籍,这在华侨和其他相关人士及知识界引起持续反对,全国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多次提案要求予以松动,但因全国人大常委会和一些准官方学者反对,问题至今没有进展。就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讨论进行梳理与研究,以期对政府法律和政策制定者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关系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大学生由于掌握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基础,因而对公民道德建设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应成为《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模范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传统美德对于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存在过的、在今天仍有着生命力的优秀道德理论、规范、行为等等的总和。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它对于中华民族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文化心理、良好的民族习惯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在当代,它既是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文化资源,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文化基础和条件。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一个持续的倾向,即国家(state)的责任和功能大幅度扩展,而民间则一再退缩。勾勒这一倾向在清季的兴起和推进。简述国家由小政府向大政府的转变,侧重国进冲击下社会的巨变,特别是以道为依据、以士绅为主导、以公产为基础,由各种公共会社构成的公领域,在国家步步进逼下被迫淡出。造成一个根本的转变,即很多过去民间承担的社会责任,现在逐渐转化为政府职能,落到国家头上了。在国家和社会各自及相互的转变中,国民也面临着从臣民到公民的转型,不能不重新定位其与国家、社会的相应关系。这一仍在进行中的变化进程,也明显受到国进民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制度是考察斯巴达城邦兴衰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学界长期流行的观点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l一前404年)以后,斯巴达土地发生了猛烈的集中,由此造成公民人数剧减。但事实似乎并非如此。首先,在整个公元前5世纪,斯巴达公民人数已明显呈下降趋势,但其份地制度似乎未发生显著变化;其次,造成公元前4世纪公民人数继续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主要不是、也不可能是由于土地猛烈集中所致。  相似文献   

19.
我国老年教育的发展及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教育越来越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课题。运用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发展的两个维度:数量、质量维度对 20世纪 80年代以来我国老年教育的发展进行梳理和描述,得出我国老年教育发展的特征和趋势为:办学由群众行为向政府行为转化;老年教育由大中城市向农村延伸;课程由颐养娱乐型向应用技能型和自我发展型扩展;教育形式和教育手段将呈现多样化,不断引进新技术和新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