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在与俄国各种社会思潮的论战中传播和发展的。列宁通过对各种思潮的批判,坚定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捍卫了作为信仰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价值性。列宁处理社会思潮问题的态度和措施,对我们党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信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党的话语权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和灵魂,是实现“中国梦”、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当代大学生精神家园的需要。当前我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着西方社会思潮和非马克思主义信仰带来的冲击,信仰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被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与实际需要不相适应等诸多问题。面对当前困境,高校须建立健全信仰教育的长效机制,构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3+1”新模式,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一些非马克思主义信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因此,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意识形态中的主流信仰。本文从大学生的信仰缺失、影响大学生信仰因素来阐述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信仰教育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其政治素质尤其是信仰,不仅事关个人的综合全面发展,更直接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虽然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大学生群体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也面临着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极大的威胁和考验。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俨然成为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新形势下,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应在内容和方法两方面都进行反思和创新。一方面,通过充分揭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对马克思主义的完整体系和科学内涵的准确把握,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发展,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现实的解释性,不断开展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潮的批判,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另一方面,大学生也应当自觉抵制错误思潮的侵蚀,注重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修养,增强辨别能力,树立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5.
信仰作为人类社会中居于统领地位的精神现象,是一个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和支柱,对于意识形态的形成发挥着创立、建设和维护的功能。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现代新型信仰形式,是新中国意识形态形成的信仰基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不断发挥马克思主义信仰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构建多渠道教育网络,强化新疆高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知;"以人为本",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新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及信仰体系的认同度;积极开发实践资源,推动新疆高校大学生在实践中验证并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强化机制,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具体到新疆高校制度设计、政策法律和道德规范中;新疆高校应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队伍。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同时带来了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碰撞。当代中国各种社会思潮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马克思主义必须在与各种社会思潮的交流碰撞中,吸纳其他意识形态中有益、合理的成分,从而发展壮大自己。同时,面对各种错误思潮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想动态的冲击,我们要继续发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在国家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实践指导作用,敢于迎击。只有将马克思主义视为当代中国社会思想动态之根本所在,社会思想动态才能不断获得正能量,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前进,才能在社会思潮的批判与自我批判中彰显自身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领域赢得最广大人民根本上的认同。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说蕴涵了多层面的内容和多向度的意义,当人们集中探讨马克思主义批判意识形态的欺骗性和霸权性之显性内容和现实意义之时,却忽略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说的另一重要维度,即意识形态的历史传承之隐性内容与其理想信仰之超越意义。从现实层面来看,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处在被压抑的潜伏状态,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仰有着被消解的危险。从理论层面来看,马克思主义既认为意识形态是具有社会历史传承的思想体系,又认为是具有阶级意识的信仰体系。由此,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说的时代建构,强调其中的历史传承与理想信仰,成了不可或缺的维度。  相似文献   

9.
朱瑞枫 《理论界》2013,(2):54-57
红色文化在特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具有特定的反映形式和强大的精神功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新时期,尤其是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受到各种思潮、流派的影响,我国出现了意识形态淡化的问题。红色文化是广大党员、领导干部重温党的历史,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洗礼,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转型及利益多元化格局的出现,中国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特征.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可形成相对统一的指导思想及强大的精神力量.为此,开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各种阵地,注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方法创新,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相互尊重、相互包容,营造既有共同价值追求,又充分尊重个性的社会和谐氛围.  相似文献   

11.
西学东渐不仅客观上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历史前提,而且引发了中国哲学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变革,推动了中国哲学从古代传统向近代传统的转变,从而使得最初在西方哲学传统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通过中国化而对接上中国哲学传统和转化成中国哲学,并由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中国现代哲学的建构中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提供了可能。因此,可以说,没有西学东渐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深入研究西学东渐及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关系,就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西学东渐之间的密切联系绝不意味着它是西学东渐史的一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本身并不属于西学东渐的范畴。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们通常所说的各种西学具有不同的理论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西学东渐具有不同的目的和社会性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西学东渐具有不同的结果和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2.
谢建芬 《河北学刊》2003,23(3):95-98
马克思的哲学和马克思的经济学的断裂由来已久 ,并被当今的学术界推向极致。造成这种断裂的根源在于长期以来人们对马克思理论的近代知性形而上学解读。要克服马克思的哲学和经济学的相互分离 ,惟有转换解读的理论维度 ,即从生存论的路径揭示马克思思想整体的本真意蕴 ,彰显马克思哲学超越近代知性形而上学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研究的前瞻性反思与建设性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永富 《河北学刊》2005,25(2):31-36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认识,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关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与发展。 已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研究主要存在三方面的缺陷:在研究内容上,忽视了对哲学观本身的一些深层理论问题的进一步追 究;在研究方法上,往往缺乏哲学自身的论证方式,忽视了从"没有分歧的方面"入手、从上位问题入手、从形式化标准入手、从语 言实践入手来研究讨论,往往只是在同一层次上各自陈述各自的看法,缺乏真正的实质性对话;在研究成果上,还没能实现哲学 观的研究与哲学理论本身的研究在逻辑上的衔接。因此,"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来建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曾经 是而且至今仍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包括经济学说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有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其中根本原因就在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发展与创新关键在于方法论的正确.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研究,及对当代马克思主义领袖人物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方法论,其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马克思的方法论来源于研究实践,而当代马克恩主义者则是用来在实践中创新并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5.
加强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项紧迫任务,这是由新时期中国社会的结构转型和全球化资本主叉发展这一外部条件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形态的建设及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当前遇到的问题所决定的.开展这一研究,我们需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在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变迁的基础上把握国外马克思主义不同思想流派兴衰的内在逻辑,时西方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思潮、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晚期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学"等不同理论动态的性质和价值作出准确的评估,从而揭示国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前苏联开始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我国八十年代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兴起,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研究范式经历着认识论到实践论的转向。正是在这一转向中,马克思主义"价值"内涵的解读逐步走进马克思主义的原意。立于实践论的研究范式,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内涵为: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觉建构的"为我而存在"的社会关系,及其在人与社会全面发展中表现出来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改革开放之初,以高清海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理解,开始了改革传统哲学原理教科书的尝试,实现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认识论转向。这一转向开启了哲学研究的学院化、学术化方向,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变。由于认识论问题的超越性和永恒性,即使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出现实践论和生存论转向之后,认识论转向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新形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史、流变史、发展史,着 重从哲学形态上进行研究,进而在此基础上建构充分反映当代特征和实践需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 国化的新形态,既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 论创新的必然要求。建构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形态,将作为当代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方 面或当代中国哲学的一种现实形态而存在,它将成为中华民族在21世纪民族精神的集中表达,成 为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精神文明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是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性所进行的讲求方法的活动。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目的和现实世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提出和论证了“学会思考和学会做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方法论原则,以克服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背离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本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考,只学到知识、不能学会思考和做人的失误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