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湘西是沈从文生命哲学的具象诠释。在沈从文的创作中,湘西怀旧中所展示的人与自然契合的生命形态是人类生存的基点。通过对湘西世界的怀旧和重构,沈从文的创作连接了过去、现在与未来,对湘西怀旧世界的反思和认同则成就了沈从文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2.
美国文学以及国际文学中有三种重要的环境怀旧类型:地点怀旧( nostalgia loci)、境况怀旧( conditional nostalgia)、策略怀旧( strategic nostalgia)。第一类怀旧是对深度历史感的一种复杂的情感反应,因为它依附于世界上某些特定的地点———它是地点本身的情感结构的一部分。第二类与焦躁不安的渴望———它构成人性的一个基本侧面———相关。第三种怀旧将怀旧语言视作环境作家所运用的一种修辞工具,目的是通过使受众对种种濒危现象———从特殊地点到整个物种———可以预见的变化或损失保持警惕,并由此而促使他们采取行动。这三种怀旧的范例文本分别取自奥尔罕·帕慕克(土耳其作家,现居纽约市)、J. M. G.勒克莱齐奥(法国作家,他将自己的生涯分作法国阶段、毛里求斯阶段以及美国阶段)以及美国作家里克·巴斯和约翰·尼科斯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现代怀旧的三张面孔】赵静蓉在《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第1期)发表如题文章认为,现代性不仅激活了怀旧主体的内在需要,也强化和丰富了怀旧本身的表现形态。在这种独特背景下,从哲学美学的角度来看,现代怀旧有回归式、反思式和认同式三种不同的层面。回归式怀旧,是“简单的怀旧”(simplenostalgia),这种怀旧方式有其局限性,它在于把这种真实性做了一种单纯美化和盲目极端化的处理,无视过去与现在之间最重要也最易被忽略的距离问题,这就必然引发对过去的怀疑心理,从而为回归式怀旧深化为反思式怀旧设下伏笔。反思式怀旧,是现代怀旧最频繁发…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对于1910—1920年间《小说月报》的考察,无一例外地给予署名"周逴"的文言短篇小说《怀旧》以格外的关注。除小说自身的价值外,与作者是鲁迅也不无关联。现有的研究成果在引用和分析《怀旧》文本时,多依照《鲁迅全集》,而很少借助《小说月报》,造成《怀旧》阐释史上的一些问题。借助《小说月报》提供的历史语境和文本形态考察《怀旧》,将鲁迅创作的小说文本与恽铁樵撰写的评点及附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不仅有助于更有效地阐释《怀旧》的文本特色和文学史价值,对于鲁迅研究而言,或许也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银幕上涌现出一批以上海为背景的电影,在这类影片中,上海往往以怀旧或时尚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是适应文化全球化、消费化浪潮而产生的现象.上海怀旧与时尚影像事实上可以作为上海乃至中国现代文化建构的重要参照而存在,但在当前出现的此类影像文本中,还存在着诸多文化上的悖论.如上海本土力量参与不足而导致影片不能有效地传达出地道的上海文化;底层群体在片中的缺席影响到上海文化的整体呈现;城市外部空间的过多展现对作为文化主体的人的挤压;影片氛围营造中对光、色等人为技术手段的过分依赖导致作品的肤浅、做作.本文认为,导致以上悖论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第一,影像创作者们对城市现代性理解的偏差;第二,上海电影创作力量在近年来的急剧衰退,以及对其有效扶持的不够;第三,国家文化政策宽容度不足致使上海题材电影不能深入干预现实.  相似文献   

6.
2005年前后,《红颜》、《看上去很美》、《向日葵》等第六代导演的作品掀起了一股城市怀旧的风潮,本文即通过对第六代导演一些文本的分析,考察第六代导演城市怀旧的起因,进而考察这些电影城市怀旧的本质,以及随着时代变化所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刘影 《北方论丛》2006,(5):34-3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文学界出现了一股“上海怀旧”风潮。承载着世界对于中国现代化想象的上海,在文学创作中并没有形成一种现实关切和未来展望的潮流,强势蔓延的却是一种怀旧主题。而且,这种“上海怀旧”也选择了一种非常狭窄的走向———追忆“旧上海的城市文明”,而缺乏强健有力的精神与信念,流于中庸、琐碎也因此成为“上海怀旧”的一种标签。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文化角度探讨中国香港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散文发展的背景,指出这时期的散文创作具有文化上中西交汇的特点、政治经济上安定繁荣的愿望、创作上正典化及怀旧特质,既延续70-80年代现代化的步伐,亦衍生出自由化、多元化、知性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怀旧是一种极普遍的社会情绪和社会心态。而在文学领域,最能体现作家怀旧情愫的,莫过于散文。现代怀旧散文之所以总是那么感人,主要是因为抒发了真情,形象感人,叙事亲切自然。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怀旧极有可能成为一种愈演愈烈的流行时尚。  相似文献   

10.
针对学界"怀旧的后现代主义"的提法,分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伴随着文化和理论界的"历史转向",后现代主义文学所呈现出的怀旧特征。进而论述后现代主义对待历史和传统的态度与立场。后现代主义者并非一味鼓吹"历史虚无论",也不是单纯地为怀旧而怀旧。在借用历史和传统时,他们戏拟与反讽并存,历史的救赎意识与反思精神同在。最后以英国当代"新维多利亚小说"的历史叙事为理论模型,探讨后现代主义小说再现历史的政治。  相似文献   

11.
由于开元天宝宫廷盛行的乐曲能从多方面满足中晚唐人对大唐盛世的追念,遂成为那个时代最受青睐的怀旧介质,乐人的命运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何满子临刑献曲的诸般传说,便是在这种社会氛围中产生的.强烈持久的怀旧心理必然影响文学创作,开元天宝史事轶闻成为中晚唐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怀旧心理的自然走向,决定了这类诗歌除了始终萦回着的感伤情调之外,写作重心随着时间的流逝,从中唐的侧重猎奇,逐渐转为晚唐的侧重反思,后者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晚唐咏史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鸳鸯蝴蝶派文人将电影作为素材写进哀情小说,使电影在浪漫化、美学化的叙述中进入充满文化气息的古典情感空间,既反映了当时的现实,又给读者带来独特的阅读体验。与电影有关的场所、人物都成为不少通俗小说表现的题材,影院成为小说中人物活动的重要环境。以《紫罗兰电影号》中的哀情小说为例,研究认为:一是上世纪20年代俗文学从电影处获得的创作滋养,为30年代雅俗互动的文学态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二是电影壮大了俗文学的创作力量,影响了俗文学的创作套路;三是电影不但成为小说的素材与题材,也影响了小说的写作风格。可以说,文学与电影的互动正是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现象。  相似文献   

13.
邵志华 《阴山学刊》2006,19(2):20-23
审美情感对于广告创作具有特殊价值,它是沟通广告与消费者的一个重要桥梁和纽带。审美情感对于广告创作之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满足受众的情感需求,激发消费动机;二是营造优美意境,引发受众的审美愉悦;三是沟通物性与人性,变商业化为人情化。广告所传递的审美情感主要表现在人性、人文关怀、暧昧的怀旧情结、亲情爱情友情、恋家思乡情怀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陈孟云 《学术探索》2012,(10):125-129
汉语配音译制片在20世纪末的中国曾掀起过一股热浪,尤其是以乔臻为代表的为外语片(《魂断蓝桥》、《亡命天涯》、《叶塞尼亚》等)作的汉语配音,通过汉语有声语言艺术的创作,使外国电影人物获得灵魂的再塑,最终使这些国外影片成为深受中国观众喜爱的经典电影。乔臻以独特的有声语言艺术魅力为外国电影造就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品位,使汉语有声语言与电影艺术形象完美结合,达到圆融无碍、浑然为一、整体和谐的至美之境。本文试图通过揭示乔臻配音艺术语言的创作过程,探讨老一辈艺术家如何在有声语言创造过程中把审美认知和独特的精气神融入电影艺术并实现对外国影片的审美超越,从而获得有声语言魅力的艺术实践。  相似文献   

15.
日本人形象一直是中国影视作品中出现的次数最多的外国人形象。对于日本人形象的塑造,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对于现实中日本人的认知以及不同时代中日两国的关系。该文主要探究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国建立,至改革开放以及改革开放后三个时期影视作品中日本人形象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乡情寻脉 台岛诗潮——台湾当代乡情诗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陆当代乡情诗几近沉寂,台湾当代乡情诗却以其不同的精神寄托方式,表达孤悬海外的独特感受,而潮涌不断。抒发苦涩的怀乡情感,表达真诚的归属期盼,追寻沉邃的文化认同,构成台湾当代乡情诗的总体流向  相似文献   

17.
池莉小说<看麦娘>在语言上具有流水叙述特色."看麦娘"象征平凡而又优美的双重人格,而父亲正是这种人格的代表."我"所全心依恋的是与父亲和上官瑞芳共同拥有的幼年生活环境,那里生长着"永远的看麦娘".小说意在创造一种都市乡愁,显示市民生活意念都市生活危险而真正理想的完美生活在过去.作家不应仅仅满足于市民情调的生产而是应适当探索市民生活价值的新取向.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以来,联姻消费市场的大陆喜剧电影在“笑果”制作上满足了观众的“娱乐”需求之时,也使得其成为文化投资者们“圈钱”的“新舞台”。高票房收入的背后,暴露出了大陆喜剧电影在喜剧立足点飘忽不定、喜剧价值观模糊以及任由喜剧电影滑向低格的感性之乐等艺术症结。喜剧品格的萎缩及虚无主义狂欢的盛行,与喜剧思维的偏离、喜剧意义传达的随意与任性不无关系,加之商业美学放弃艺术的抵抗性原则让不少喜剧电影成了单一的浅层消费符码。健全的喜剧电影,不仅需要有理性的构思能力及艺术策略来呈现当下社会现实矛盾和人性自身缺陷所内蕴的喜剧性,而且也要在艺术创造的自由境界中于人与社会之反常、不协调等所导致的可笑之处来实现对自我乃至现实的审视、批判和超越,这才是大陆喜剧电影应有的叙事伦理及艺术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编和叙事理论在电影中的相互渗透,不为传统电影所接纳的诗化小说进入了改编视野,在非线性叙事、韵律化语言及抒情性主题方面,同脱离了戏剧拐杖、寻求自身语言发展的电影媒介产生了契合.诗化小说的电影改编考察此类(不以故事为中心的)文本向电影转化过程中的叙事策略,认为在故事内容方面,变情节结构为情感结构,由主观性鲜明的叙述者现身主导叙事的走向;在叙事话语方面,化现实空间为内心空间,以现代化的电影语言打造如诗般的影像意境.改编后的影片以其鲜明的叙事抒情化和影像写意化,树立了属于诗化电影的独特风格,为中国电影拓展了富有东方审美意趣的影像类型,为中国电影意境论的理论建设丰富了案例,也为当代融媒体背景下的中国电影创作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