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识教育"是从欧美高校引进的,其基本理念是追求和探讨永恒的真善美的人性。中国传统国学教育的核心诉求是"君子儒"的养成,与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殊途而同归,因此国学可以成为通识教育的主要内容。在通识教育理念下开展国学教育,需摒弃功利目的,体会"无用之用"的深刻内涵;需引领学生阅读国学经典,培养他们对古典文明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需结合中国当前的国情,合理进行课程设置。  相似文献   

2.
以我国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和台湾中山大学为例,重点探讨了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理念与运行模式。通识教育不是专业以外的补充教育,而是建构专业基础的教育;通识课程不是浅化的专业课程,而是具有整合性与贯穿性的课程;通识课程不是在教有趣的东西,而是以学习者为本位,建构其所需具备的"核心能力"。确立通识教育在大学基础与核心教育中的地位,统筹课程体系、课程建设与经营管理,培养基于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跨领域整合能力的人才,将对大陆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带来影响。  相似文献   

3.
与传统课堂相比,慕课无论在学习模式、课程内容,还是学生参与程度、能力提升以及个性化培养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面对着慕课咄咄逼人的气势,通识教育中课程设置的不合理、课程效果不尽如人意、缺乏相关制度保障等问题进一步地凸现出来。高校通识课教师应利用好慕课这一契机,将其作为重要的辅助手段应用在教学中,完成自身角色由课堂的掌控者到学生学习的引导监督者的转换。  相似文献   

4.
通识教育起源于旨在"使人的智慧、道德和身体得到和谐发展"的自由教育。本文试图通过将通识教育放到人的整个教育过程中来进行,以使大学通识教育更加成熟有效,而进行通识教育的一项辅助改革就是相应的学制改革。  相似文献   

5.
对当前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进课堂内容进行了探讨,明确提出了民族团结教育进课堂要深入开展"四项基本教育,"即民族常识教育、民族理论教育、民族政策教育和民族法律法规教育。  相似文献   

6.
当下,幸福作为一种教育文化被众多学者引入学校,通识教育成为培育大学生幸福人生的一个重要路径。通识教育的功能重在教化,即通过通识课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使学生对人类文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深切的体验与感受,能够在与自然、与自己对话的过程中体验到幸福。让大学生过上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关键是"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在办学实践中的落实,当务之急是在大学通识教育中加强生命教育、人文教育和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通识教育的起源入手,探讨其演变及构成。在此基础上,对MIT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作了详尽分析。通过分析发现,MIT通识教育培养目标明确,课程设置具有层次性、整体性、系统性,课程涵盖了人类知识的主要领域。人文社科类比重大,学生选择的余地大,是深度和广度的有机结合。贯穿本科四年的通识教育,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此外,MIT的通识教育重视写作教育和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探究式的教学理念贯穿教学始终,注重教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个人属性应是第一位的,社会属性次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与这一目标是一致的,实施"通识教育"则是上述理念的具体体现。物理学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教育方面的双重功能,使大学物理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与作用无可替代。  相似文献   

9.
近十几年来全国各地的国学热,已由停留在争论传统文化的存废问题层面发展到基本肯定传统文化并化为初具文化建设意义的实践性活动。本文从国学兴起的原因、价值方面展开分析并兼及开设国学教育之现实意义,并就国学内容的厘定、国学传授模式、国学讲授方法方面进行了反思,试图给出一个初步的答案。  相似文献   

10.
通识教育以其“广而博”的课程内容支持和帮助师范生有效开发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能力,对师范生加强自我职业生涯管理、明确职业定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探讨通识教育在师范生自我职业生涯发展中效能:一是通识教育能培养学生职业理解力,促进师范生明确自我职业生涯的专业化发展方向;二是通识教育能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思辨能力,促进“反思型实践者”范式的教师专业发展;三是通识教育能培养学生专业情感,有效促进教师专业伦理发展;四是通识教育加强教育改革意识养成,有效培养实施新课程理念的“新教师”。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发展问题既有教育体制的原因,也有文化和社会的困境,在进行深度解析时,要看到传统文化的认同争议和边界廓清诸问题,也要关注通识教育的本土化进程。中国传统与通识教育的耦合的必然既是高校对通识教育和传统文化的诉求,也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通识教育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中国建筑史作为一门素质教育通识课程,其重点是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因此,该课程的教学应紧密结合通识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在课程定位上体现知识性和趣味性,在教学内容上重在“启发思想,传授方法”的知识面和知识点的适度把握,并采用全方位的多维教学法。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了解最基本的知识领域及其思维方法,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人文修养。  相似文献   

13.
通识教育作为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统一体,是重要的高等教育内容。我国内地大学通识教育近二十年(1987-2006)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省察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更好地把握通识教育的发展脉络,提高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育的实质不仅仅是一般的社会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成员智育、德育的综合体现,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只有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性质、任务、特点,引导、帮助学生构建新的语文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使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在艰难探索对华传教之路过程中,认知引荐西方教育模式能够改变中国“墨守成规”的教育制度与“停滞不前的文化”,并影响年轻一代的观念,有利于基督教传播。他们逐步探索出改造中国教育的基本思路并进行具体实践,取得明显效果,对后来的教会学校教育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并在客观上推动中国传统教育的变革。  相似文献   

16.
对新疆强化“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新疆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教育、强化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是当前民族团结教育重要而紧迫的工作。通过"两个认同"教育,使各族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到,没有整个中华民族的强大和繁荣,也就没有中国各民族的幸福和安康;中华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的团结力和战斗力。该文认为,新疆应明确和提升民族教育的主题,加强族际之间的人口流动和融合,加快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打击民族分裂主义行为,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维护新疆的团结和稳定。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语文教育总是同语言学的发展紧密联系的。语文教育每向前一步都体现出语言学研究的新发现,从“通经致用”的教育到以“静态语法”为主要内容的语言教育再到“交际言语”的语文教育观,正显现出语言学由“笼统的动态研究到精密的静态分析再到清醒的动态研究”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师范教育已有百余年历史。语文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之基础。语文素质的特殊性决定了语文教育的特殊性,语文教育的特殊性导致了语文师范教育环境的独特性。本文从语文教育独特的创新环境、语文学科研究能力和语文教学实践能力并举、强化综合素质教育的同时融入师范性教育、寻求语文教育中人文性教育和工具性教育的平衡点等方面对高等师范语文教育环境的特殊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育目标的真善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文教育目标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活动的总的质量标准.语文教育要又好又快地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就必须探求语文教育的目标,即从认知学上探求语文教育的“宾”,以促使学生探索品质的养成,从而注重语文教育目标的智育要素;从伦理学上探求语文教育的“善”,以促使学生道德意识的觉醒,从而...  相似文献   

20.
张德瀛的《文学史》,是广东籍学人撰写的第一部中国文学史著作,是在《钦定大学堂章程》、《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等法规的政治导向下编著而成的教科书,具有鲜明的官方正统教育特点,同时也在最大限度内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于文学和文学史的基本看法,反映了早期中国文学史书写中的一般认知结构和理论水平,应该放到中国文学史学研究的层面来加以认识和重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